拒绝国葬不要风光,袁世凯为何不愿葬故土,却选择几百里外山村?

滴答历史 163 0

拒绝国葬不要风光,袁世凯为何不愿葬故土,却选择几百里外山村?

在河南安阳北关区有一处依水而建的陵园,陵内建筑雄伟庄严,松柏葱郁。这座陵园史称“袁林”,是袁世凯临终亲自指定的安息之处。不过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袁世凯本是项城人,为何死后却让后人将他安葬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安阳?

兄弟阋墙对于袁世凯死后不愿归乡之事,其女儿袁静雪(原名袁叔祯)曾表示这是父亲有苦说不出,这要从一段关于兄弟阋墙的往事说起。

晚清时期,河南项城当地有一户袁姓大家族,其当家人袁甲三因平乱有功,官至漕运总督,是著名的晚清重臣。1859年9月16日,已经走过几十年风雨的袁家诞生了一名男婴,也就是后来的袁世凯。袁世凯是其父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生母是袁保中的一名小妾刘氏。

拒绝国葬不要风光,袁世凯为何不愿葬故土,却选择几百里外山村?

袁家是十分典型的封建家族,等级森严,十分讲究长幼尊卑,嫡贵庶贱。身为妾室庶出的袁世凯在袁家的地位并不高,出生后不久便被过继给没有孩子的叔父袁保庆。

袁世凯有9位兄弟姐妹,只有二哥袁世敦是正室嫡出,在袁保中去世之后,袁世敦便成了袁家话事人。由于袁世凯是庶出且一出生就过继给叔父,故而少时和袁世敦俩人的兄弟情分并不太亲近。

袁世凯少时几次科举落榜之后投军从戎,屡立功绩,成为清廷要臣。和袁世凯一样,袁世敦科举之路也是行不通,科举落败之后他捐了个“盐大使”的虚衔。已是朝廷要臣的袁世凯自然替哥哥活络关系,将其分配到淮北做候补官员。那时袁氏兄弟关系还是一派和谐的。

拒绝国葬不要风光,袁世凯为何不愿葬故土,却选择几百里外山村?

后来袁家世交张曜出任山东巡抚时,便把故友之子袁世敦调到山东,密保为候补知府。张曜去世之后,晚清著名酷吏毓贤上任山东巡抚。

毓贤极度排外仇教,在清廷对义和团“招抚”政策助推之下,纵容义和团杀教士、烧教堂。这些过激行径引起了西方列国的强烈抗议,清廷迫于压力罢免毓贤,由袁世凯继任山东巡抚。

袁世凯一上任,立马对义和团进行追捕剿杀。袁世敦受命率兵镇压以朱红灯为首的拳民。此役十分激烈,清兵损失惨重,但最终袁世敦设计诱捕首领朱红灯,成功平乱。

不过西方列强对此并不满意,认为清廷剿匪不力,刻意纵容匪民。而清廷这边对苦列强压迫久矣,“反洋”情绪很激烈,虽然迫于压力剿灭义和团,但对于袁世凯积极剿匪颇有微词。

在这些暗涌拉锯之下,袁世凯由于手握重兵,根基深,没有受太大影响,但袁世敦却成了牺牲品,以“纵容扰民”一罪被革职。

袁世敦对此心有不甘,自己作为袁世凯的兄弟被牺牲,而袁世凯却没能保全他,任其被革职遣返。至此,袁世敦便对袁世凯怀恨在心,兄弟俩人经过这件事产生了很大的隔阂。

拒绝国葬不要风光,袁世凯为何不愿葬故土,却选择几百里外山村?

几年后,袁世凯的生母刘氏病逝,袁世凯向朝廷告假回老家项城安葬母亲。此时的袁世凯已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国内外闻名的清廷重臣。没想到回乡安葬母亲之事时却被当时仅仅是一介平民的袁世敦以嫡庶之分强烈反对。

他认为刘氏只是一名区区妾室,并不是父亲的正妻,没有资格入葬祖坟。袁世凯为此和袁世敦争执过,也哀求过,可袁世敦一步不让,坚决不同意。袁世凯无法,只能另买新坟安葬母亲。

这件事让袁氏兄弟二人正式决裂,就连后来袁世凯当了民国总统,二人仍然不相往来。项城之于袁世凯已不再是温馨的故土,而是充满着耻辱和愤怒的地方。这件事之后,袁世凯再也没回过项城。

拒绝国葬不要风光,袁世凯为何不愿葬故土,却选择几百里外山村?

归隐洹上村,心安处是吾乡1908年,溥仪即位。溥仪之父载沣向来反对袁世凯的新政改革,加上载沣认为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向慈禧告密致使光绪被幽禁至死。如此种种,让载沣十分痛恨袁世凯,因此溥仪刚上位,身为摄政王的载沣便革除了袁世凯的所有官职,令其回乡养老。

被令返乡的袁世凯是不可能回项城的。早在小站练兵的时候,他就出资购买了安阳洹上村的二百多亩地,令长子负责在此修建宅邸。

袁世凯选中安阳洹上村也不是偶然,安阳自古以来就是多朝都城,历史悠久,富有底蕴。袁世凯的远祖东汉军阀袁绍就是在河南安阳发迹的。

而关于洹上村还有个传说,相传商朝名相伊尹遭人诽谤被革职,在此隐居三年,平反后商王亲自到此地迎他复出。这和袁世凯当时失意情形何其相似,他也想效仿伊尹,归隐之后还能迎来东山再起。

拒绝国葬不要风光,袁世凯为何不愿葬故土,却选择几百里外山村?

1909年洹上村必需的部分房屋修建好后,袁世凯便举家迁往洹上村。说起来洹上村这个名字还是袁世凯亲自取的,当地百姓叫不惯这个名字,都称此地为“袁寨”或者“袁宅”。

袁世凯到这里之后,又修建了许多房屋建筑,还种瓜种田,饲养家畜家禽,自给自足。洹上村还有两营马队驻在那里护卫,附近便是京汉铁路。整个洹上村俨然一座“小国”。

据其三女儿回忆,一开始,袁世凯在洹上村的活动,大部分都是下棋听戏,垂钓赏花,似乎袁世凯真的在洹上村过起了与世无争的归隐生活。

拒绝国葬不要风光,袁世凯为何不愿葬故土,却选择几百里外山村?

然而这期间他作的诗却表明了他不甘于此,渴望再次出山的态度。例如“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一句便道尽了袁世凯的不甘与野心。

虽然袁世凯归隐乡野,但他的许多北洋旧部,朝中好友经常来拜访他。晚清时局动荡不安,常有棘手之事,一些朝廷官员经常来洹上村询问袁世凯对某些事的看法,以及向袁世凯寻求解决之道。

袁世凯每天都要花上几小时来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电报和信件。为此,袁世凯在洹上村建了一间电报房,以加强和外界的联系,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

拒绝国葬不要风光,袁世凯为何不愿葬故土,却选择几百里外山村?

1911年,袁世凯一直苦苦等待的时机终于到来。辛亥革命爆发,奉命镇压武昌起义的清廷重臣都先后来拜访袁世凯征求其意见,其中便有袁世凯当年的北洋部下冯国璋。

袁世凯让冯等等看,慢慢来。冯国璋听罢,率领北洋军队南下,但却不积极行动。清廷万般无奈,只得重新启用袁世凯。

一开始,清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对这个任命不满意便借故推辞。袁世凯就此和清廷拉锯了段时日,其三女儿回忆那时的袁世凯十分忙碌,每日拜访的客人接踵而至,电报房嘀嗒嘀嗒之声整日不绝。半夜三四点醒来,还见袁世凯的办公房灯亮着。

清廷无法,又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统领各军,可袁世凯仍然不肯就任。最后朝廷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才点头答应复出。

和商朝伊尹一样,袁世凯也在归隐后东山再起,他认为洹上村确实是一处吉祥宝地,是他的“福址”。正像苏轼说的那样“此心安处是吾乡”,经历种种后,和老家项城相比,恐怕洹上村在袁世凯心中更接近“家”的概念。

拒绝国葬不要风光,袁世凯为何不愿葬故土,却选择几百里外山村?

“葬吾洹上”1915年,袁世凯做出了他这一生最具争议的决定——建立君主立宪制,自己称帝。这个举动遭到全国多方反对和讨伐,次年3月份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忧虑成疾的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

临终之前,袁世凯为自己安排了身后事,留言“扶柩回籍,葬吾洹上”。其家属河北北洋政府遵从他的意愿,经过勘探选址,最终选定安阳洹河北岸为袁世凯的下葬之地。

袁世凯医遗嘱里还特地说明自己死后后事交由家属料理,切勿进行国葬。但北洋政府念其功绩,给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全国下半旗悼念;并且耗资75余万银元在安阳洹河北岸为袁世凯修建了占地130多亩的陵园,称为“袁林”。

拒绝国葬不要风光,袁世凯为何不愿葬故土,却选择几百里外山村?

袁世凯一生弄权争势,叱咤风云。死后却不要国葬不要风光,只想回到生前归隐之处,这也是他争议十足的其中一点。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应该也是袁世凯最后要葬在洹上村的原因之一吧。

一个世纪过去了,这座历经沧桑的陵园如今已经成为了安阳市著名的旅游景区,陵园内还建立了安阳市博物馆,袁林不再只是枭雄之墓,它已经换发了新的生命。供游人回顾历史,感受安阳文化,不忘过去,展望未来。

标签: 袁世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