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是属于进步党一系的吗?

滴答历史 243 0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出生。父蔡正陵,农民,兼做裁缝。母王氏。家世寒微。

松坡从小颖悟,聪明过人。6岁读书,13岁即考中秀才,一方传为佳话。15岁在2000名青年材俊(仅招收40名)中脱颖而出,考入设立于省会长沙的时务学堂。

  这对他的一生具有决定性影响:就在这里,他认识了梁启超。

湖南虽处内陆,原本闭塞保守。却因出了个曾文正公,开了一代风气,人才鼎盛,思想开明。戊戌变法时,湖南巡抚陈宝箴(曾氏门生故吏,寅恪先生祖父)是方面大员中唯一公开支持维新者。时务学堂,由其子陈三立协同谭嗣同、黄遵宪、熊希龄、唐才常、皮锡瑞等精英合力开办的,旨在培养维新人材。

  学堂的中文总教习,就是年方24岁,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一代天骄梁启超。

时务学堂开办之后,两年间共招考三次,录学生200余名。蔡锷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所谓“白帽轻衫最少年”。成绩却很出色,与李炳寰、林圭并称为三大高材生。梁启超对他特别赏识,勤加扶掖点拨,师弟之间建立了历久弥坚、终身不逾的深厚感情。

戊戌政变发生后,陈宝箴去职,时务学堂被停办。松坡先后到武汉、上海、日本,辗转求学。1900年回国参加唐才常在武汉组织的自立军反清起义,事泄失败,师友多人遇难。松坡幸免,但受到强烈刺激,乃改艮寅为锷;更不顾梁启超等人的反对,下决心投笔从戎。

  次年再去日本,改学陆军。

1904年10月,以优异成绩在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冬天,回国服务,各方竞相争聘。那时的“海龟”,好象比于今远为稀缺,也更加走俏。

回国后,蔡锷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担任军职,备受各方政要器重。

1906年,清廷在河南举行新军秋操演习,作为军界新锐,松坡奉令观操,并充任中央评判官。就在这时,他第一次见到袁世凯。这两个大佬的恩怨情仇,耐人寻味,活脱脱一对生死冤家。

1911年夏天,在云南编撰出版重要军事著作《曾胡治兵语录》。7月,云贵总督李经羲奏准朝廷任命蔡锷为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任命:10月10日,辛亥武昌首义爆发。

10月30日夜,昆明重九起义爆发。次日,昆明光复。11月1日,起义官兵组成“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众望所归,被推举为云南都督。时年二十九岁。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

  第二年10月,松坡奉调到北京,在中央政府担任多项职务。当时,他对袁氏持理解、支持态度,试图帮助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厉行统一和建设,反对孙中山动辄兴兵。又主张军人的“不党主义”。期间,与恩师梁启超过从甚密。

1915年下半年,袁项城利令智昏,帝制自为的狼子野心渐露。

  对松坡,则一方面密加防范,一方面多方羁縻。他对左右亲信说:“此人之精悍,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松坡已看穿此公的鬼蜮伎俩,不为所动,另有盘算。但他是一个智深勇沉、劲气内敛的人,虚与委蛇,不动声色。

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

  19日,蔡锷摆脱监视,历尽艰辛,间关万里,抵达旧治昆明,与云南督军唐继尧等决策反袁,先礼后兵。先通电规劝。但袁氏泥足已深,不肯回头。25日,蔡锷、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武装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1916年1月,蔡锷率军出征四川,与袁军进行坚苦卓绝的战斗。

  袁世凯人心丧尽,内外交困,做了83天可怜巴巴过干瘾的关门皇帝后,于该年6月6日一命呜呼。次日,黎元洪就任大总统。中华民国国体得以保持,护国战争胜利。中央政府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但松坡因患当时还属不治之症的喉结核,又戎马倥偬,尽瘁国事,已经病体难支。

  视事未久,就向中央政府请假治病。8月9日,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两袖清风出夔门。月底到上海,随即东渡日本,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治疗。

1916年11月8日,再造共和的一代伟男蔡公松坡在日本逝世。时年三十四岁!

临终前,口授遗电,由好友蒋方震、石陶钧记录代呈中央政府:

1。

  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

2。意见多由于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3。在川阵亡将士及出力人员,恳饰罗、戴两君(指在四川分别代理其职务的罗佩金、戴戡二人)核实呈请恤奖,以昭激励;

4。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数年前,有朋友出书,名之曰《常常感动》。我很不以为然,觉得太过小资。起码如我辈,是很难被什么东东感动啦。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松坡遗嘱。不怕各位见笑,追念前贤,对照现实,在下尝为之感慨以至于有泪盈睫。

蔡锷短暂的一生,建树非凡。举凡政治体制、宪政研究、军事教育、治军思想、诗词对联。

  。。。。。,可述者甚多。

但最为壮伟的功业,无疑是以下两端:其一,领导昆明辛亥重九起义,光复云南;其二,拒绝一切利诱,克服无数险阻,冒死犯难,发动领导护国运动,并亲冒矢石,以重病之身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终于挫败了神奸巨蠹袁世凯,粉碎了洪宪皇帝梦,让千年帝制从此成为历史,再造共和,为国民争得了人格,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评价蔡锷,原来也要定性、划线。“是灭清、抗袁、拥孙”的孙中山革命派,还是“保清、附袁、反孙”的梁启超改良派,学者们争得不亦乐乎。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

蔡锷向来主张和笃行的是军人的“不党主义”。他当然不是革命派,对孙中山从来都是敬鬼神而远之。

  梁启超是他的恩师,影响很大,关系极深。但松坡也并不是惟老师马首是瞻。进退行止,他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说他是改良派也比较勉强。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如果硬要戴顶帽子,我只能说:他是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真诚伟大的爱国者,一个现实感很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个存在主义者。

蔡锷与孙文保持距离,是因为他认为后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足成事。

无庸讳言,松坡支持、拥戴过袁世凯,而且是坚定的、真诚的。事实俱在,不必曲为之说。二次革命前后,松坡的言行就是例证。当时他认为,这么大一个国家,又当政体变更之际,亟须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作为重心,从事统一和建设大业。

  强干弱枝只会引发内乱,毁了国家的前途。一切只能在法律范围内行事。所以他才不顾个人名利,欣然进京,想在中枢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他对袁氏的认识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当他看穿了袁世凯的帝制野心后,就对他不抱任何幻想,拒绝一切拉拢利诱,准备反袁。

  因为袁氏已不是一个国民政府的首脑,而是一个即将黄袍加身的孤家寡人了。

这完全不足为松坡之病。恰恰相反,这倒正可反映出他克己奉公,一切以国家根本利益为依归的高贵品质。这样的中国人实在是太少了!苏东坡说: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标签: 蔡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