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自责“见识不足”、“思虑不精”?

滴答历史 116 0

这是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后期国军发生大溃败后,在日记中对自己政略和战略错误的检讨与自责,尤其是后悔没有听取白崇禧和刘斐的建议尽早撤至“吴福线”国防工事,致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其黄埔精锐也大伤元气。对于一向死不认错的蒋介石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日记原文为1937年11月5日,蒋介石记录当天南京阴雨。

蒋介石为何自责“见识不足”、“思虑不精”?

1937年的上海“八一三事变”,是张治中率领德械师先动的手,试图在日本陆军增援部队抵达之前,将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一举歼灭,吸引日军主力转至华东战场,以解华北之危。蒋介石虽然批准了这一“战略”,但始终幻想通过国际联盟能遏制日本的侵略行径,如此的“政略”极大干扰了战略执行。

张治中完成攻击准备后正欲先发制人,8月11日第一次被蒋介石紧急叫停,原因是西方诸国突然提出“将上海开辟为不设防之自由港”的外交案,蒋介石要琢磨琢磨。没有这么打仗的,士气和秘密都泄了。

蒋介石为何自责“见识不足”、“思虑不精”?

(军事布署讲给宋美龄又有何用)

所谓“见识不足”主要是蒋介石对政略的反思,弱国无外交,只能靠自己,《九国公约》根本刹不住日本的侵略战车。到10月下旬,日本陆军在沪已达20万人,陆海空火力绝对优势,弹丸之地的上海,人数众多的中国军队承受着可怕的伤亡,最佳方案就是撤至早已修好的吴福线、乍嘉线国防工事重新组织防线,一方面可以缩短防御正面,一方面可以避开日军舰炮火力。

这是国军高层有识之士的一致意见,蒋介石本也同意,然而11月3日《九国公约》各国在比利时开会的消息再次让他改变了计划,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填兵”上海,试图引起国际干涉。可惜《九国公约会议报告书》除去谴责日本几句之外,没有半点实质性内容,甚至连中国政府要求的制裁都没有。日本军队毫不理会,继续加大兵力和火力,中国军队丧失了最佳撤退时间。

其实这个会都不如不开,日本人反而摸清了西方的态度,愈发有恃无恐。

有记者问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为什么要在上海用尸山血海硬拼?“小委员长”答曰:就是死给九国联盟看的。

蒋介石为何自责“见识不足”、“思虑不精”?

所谓“思虑不精”是蒋介石对忽视金山卫防守的战略检讨,日军在正面进攻不能打开局面的情况下,新组柳川平助第十军,以从华北新调来的第6师团、国内动员的第114师团和第18师团共10万人马,在杭州湾的金山卫实施登陆作战,一举杀向淞沪国军的侧后,上海几十万国军面临被封闭合围的危险,终于开始撤退,而由于组织仓促,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退”。

若非如此,南京也不会迅速失守,日军参谋本部在攻取上海后甚至划出“制令线”不得追击,终究由于前线日军发觉国军已呈溃败之势,擅自发动南京战役。

蒋介石为何自责“见识不足”、“思虑不精”?

金山卫本有四师一旅之重兵驻守,军事委员会高参们在战前进行的兵棋推演,已料到了日军可能在此登陆。可惜蒋介石为了增援正面战场,不断将守军调出,至日军真正开始登陆时,金山附近正规军仅剩几个连,当然一触即溃,于是淞沪会战的失败便已注定。

蒋介石一般习惯将错误推诿于部下的无能,然而淞沪会战的几次重大政略与战略失误,完全由他一手造成,已是“推无可推”,能在日记里认个错已经是破天荒了,殊不知一将无能,累及三军。

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无谓牺牲的官兵,岂是八个字可以挽回生命的,抗战无错,筹谋有过,蒋介石甚为刚愎自用而。

蒋介石为何自责“见识不足”、“思虑不精”?

标签: 蒋介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