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崇禧接替刘峙指挥国军徐蚌会战(淮海战役),结局会是如何?

滴答历史 135 0

淮海战役(国民党军称之为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国民党军败因固然很多,但指挥历来是战争的核心和“龙头”,在战略战役层面上的指挥问题显然应该是国军失败的最大主因。有鉴于此,不少人觉得,如果当初白崇禧不拒绝出任会战的总指挥,国民党军不用刘峙这个“福将”、“猪将军”,那么由白崇禧来指挥国民党军的徐蚌会战,结局可能不太一样。果真如此吗?

由白崇禧接替刘峙指挥国军徐蚌会战(淮海战役),结局会是如何?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白崇禧指挥面临哪些问题和矛盾。一是会遇到指挥机关依托不了的问题。白崇禧到蚌埠实施统一指挥,首要的问题便是需要一个统一指挥机构依托的问题。刘峙的徐州指挥机构白崇禧一点也不熟悉,不仅是不好用的问题,而且是因为两个指挥机构原本属于两大系统、两大派系,没准会出现用不了的问题。而把白崇禧的武汉指挥所移植过去,时间上又根本来不及。稍懂军事的都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得力的、顺手的指挥机关做依托,任凭白崇禧多么的“小诸葛”,也没办法顺利实施有效的指挥控制。

二是会遇到嫡系悍将指挥不动的问题。国民党派系林立,可以说是隔派如隔山。徐州集团好多部队都是蒋介石的嫡系,特别是邱清泉、李弥、黄百韬等兵团级的悍将,属于蒋介石的嫡系和信任之人,不可能顺从地听白崇禧的指挥。加之原本上徐州“剿总”本身就是蒋介石为牵制白崇禧而设立的。如今白崇禧突然空降过来,有效指挥谈何容易?而历来用兵讲究军令这条线,必须高度集中统一。否则,令出多门,必打败仗无疑。

三是会遇到蒋介石直接干预指挥的问题。长期以来,蒋介石养成了每遇重大战事,喜欢直接插手指挥的习惯。这种习惯致使国民党很多一线高线将领只听命于蒋介石的命令和手令。白崇禧与蒋介石打交道那么多年,深知蒋的这一脾气禀性。特别是蚌埠离南京又比较近,这无疑更给蒋介石遥控指挥和直接插手战事提供了便利。而战场形势往往又是千变万化,前线指挥如果没有临机决断权力,非贻误戒机不可。这一点是白崇禧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问题。

由白崇禧接替刘峙指挥国军徐蚌会战(淮海战役),结局会是如何?

再让我们看一看白崇禧指挥有哪些有利因素。国民党军徐州集团和武汉集团至少在名义上形成合力,白崇禧可供调遣的兵力更多些,至少他的桂系主力可全力投入交战。粟裕当初提出兵出华中、发起淮海战役,其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利用刘峙集团和白崇禧集团之间的矛盾,使白的武汉“剿总”不会投入全力。而如果白担任总指挥,武汉集团投入淮海作战问题显然增大了不小的可能性。至少是以桂系第7军为骨干的张淦兵团很可能倾巢加入到淮海方向上的作战。白崇禧带兵喜欢“多多益善”,两大集团会合,仅从这点上说,淮海战场上显然增加了相当的不确定性。

白崇禧的战役指挥控制能力远高于刘峙,在决断力上也强于杜聿明,两大集团近百万大军在他的指挥下应该有一定的作为。国民党上下都知道,当初派刘峙来守徐州,一是确无合适之人可派,二是最主要的是此人对蒋介石言听计从。尽管蒋介石又给他派了杜聿明这个能力较强的助手,但从兵权贵一的角度,从应对战场上千变万化的战局角度,怎么都不如一个强势而雷厉的白崇禧效果更好。从后来的实际情况上看,刘峙在这种大规模的交兵会战当中,显得六神无主,根本不适应这种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而杜聿明尽管对战局有一定的客观判断,也经常会抛出“上、中、下”三策,但他的决断力实在不够,他扭不过老蒋。这也使得他这个国军名将,在淮海战场上表现得很是一般,甚至是乏善可陈,甚至被粟裕称之为“只会打顺风仗,不会打逆风仗”之人。从这点上说,如果换作白崇禧指挥淮海战场上的百万国军,以他的战场指挥控制力,以他的战场决断力,应该会有一些作为,至少应比刘峙和杜聿明的指挥要好些。

总的来说,白崇禧来指挥徐蚌会战,会使淮海战役这个“夹生饭”更加“夹生”一些,估计战役的时间会拖得更长一些,给我造成的伤亡更大一些,即使白指挥最差也不至于全军覆没。但总的结局不会改变。因为自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特别是辽沈战役决战决胜后,国民党军的这种失败已大势所趋。白崇禧私下曾对手下人说:“战局不能挽回,再增加两个兵团也不能顶事,多投入一个兵团就多送一个兵团”。白的这番话虽是对蒋介石不满的赌气之说,却也是道出了胜败走向的势所必然。顺着白的“战局不能挽回”这句话,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白本人前去一样也是无济于事, 一样也挽回不了失败的命运。

由白崇禧接替刘峙指挥国军徐蚌会战(淮海战役),结局会是如何?

主要参考文献:《淮海战役亲历记》《淮海战役》

标签: 白崇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