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山西人,应该都听说过“阎锡山“这三个字。这个被称为“山西王“的阎锡山,统治了山西将近半个世纪。今天,咱就一起聊聊这个充满功过是非的历史人物。
阎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号龙池,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出生。这小子从小就很顽劣,而且家境还算殷实,所以一堆小屁孩儿跟他混。12岁时,他就敢带人直捣狼窝,吓跑母狼并活捉狼崽吊在村头的大树上示众,一个典型的“愣头青”和“混不吝”。
可惜,美好的生活很快过完了。因老阎生意失败,不仅血本无归,而且几乎倾家荡产。没办法,老阎只能带着小阎一起出门逃债?这件事对阎锡山的触动非常大,让他从那时起就牢记了一点,任何时候都要把算盘打好。
福兮祸兮?离家躲债的阎锡山,很快便见识了外面的世界,20岁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那会儿的阎锡山,真可谓是踌躇满志,心怀天下,铁血报国。
随后,他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并在那时候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铁血丈夫团的一员,成员除了阎锡山以外,还有蔡锷、李烈钧、程潜、唐继尧等人,个个都是日后响当当的人物。
1909年,阎锡山回到了山西太原,一步步混到了标统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团长吧,成为一名县处级的干部。
也就该人家阎团长得意,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真是瞌睡了就有枕头。为了积极响应武昌起义,阎团长所在的新军在1911年10月29日时于太原发动起义。
本来还以为是一场激战呢,结果起义的过程却出奇的顺利,没费多大功夫就拿下了太原城。阎团长也没客气,越过比自己资历老的头头们,29岁时就当仁不让的做了山西的督军,开启了自己山西王的岁月。
按理说,作为同盟会的成员,阎锡山应该拥护孙中山才对。可事实上,阎锡山对孙的拥护,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慢慢地靠近了袁世凯。或许是作为精于算盘的阎锡山,早就观察到了孙中山手中无兵无权,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所以,他果断的押宝袁世凯,事实证明,他押对了!
在袁世凯的支持下,他一步步坐稳了“山西王”的宝座。这时候,袁世凯才出事了,瞧瞧人家阎的这命,不服不行啊。
阎锡山立即调转船头,摇身一变又成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急先锋,开始跟孙中山混。
但是,不管跟谁混,阎锡山有一条铁律是不可逾越的,那就是,他可以走出山西去,但别人不许走进山西来。虽说有些狭隘,想搞自己的独立小王国,但却必须承认,阎锡山对山西的治理还是可圈可点的,在乱世中显得难能可贵。
阎锡山在山西提倡新式作风,禁止男人留辫子,禁止女人裹小脚,摒弃满清封建的那一套;推行身份证制度:好人证使用正方形,次好人证使用圆形,中人证使用椭圆形,坏人证使用三角形。这个制度非常有特点和新意,类似于现在的诚信和不良记录;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校,大力提倡教育的推广,甚至还第一次出现了义务教育,这点非常的具有进步性和积极意义;发行债券用于基础建设和兴办实业,建成窄轨火车等其他许多方面。
重点谈谈教育和实业这两点。到1929年时,山西全省共有学校26489所,山西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70%,位于当时全中国的第一名,遥遥领先于其它各个省份,极大改善了山西省的教育环境。
山西大学最早成立于1902年,原名山西大学堂,由此前设在太原的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而成。到了阎锡山时期,着力推进该校的理科、工科和医科等学科的全面发展,山西大学甚至一度被评为是全亚洲最好的大学之一,阎锡山本人也从1939年起亲自担任山西大学的校长。
据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1932年山西各地的教育经费支出占总开支的比例:忻县122021元,占61%;定襄县64543元,占50%;大同县91789元, 占57%。这个比重可是很恐怖的,放眼现在的全世界也是没有的,充分体现出阎锡山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扶持程度。
阎锡山积极进行实业建设,创办各类型的工厂,例如西北实业公司、太原兵工厂等,建设同蒲铁路。尤其是他修的铁路,很有意思也很有智慧,山西的铁路跟外省的不一样宽,是一种窄轨的铁路。这样既节省了基建的费用,又可防止外地的军阀运兵进入山西。
还有一点也是很难得的,阎锡山本人不好色、不忘本。他的日常饮食起居,从来都是粗茶淡饭,布衣军服,没有过那种奢糜享受的生活,始终牢记自己农民的出身,这个本,他从来不曾忘却。
民国时期的军阀,哪个不是妻妾成群。但阎锡山却只有一个妻子徐竹青,在外从不沾花惹草。因为徐竹青的原因不能生育,作为家中独子的阎锡山,迫于父母和族人的压力才又续迫于父母和族人的压力才又续娶了唯一的姨太太徐兰森,阎的5个子女都是由其所生。
对山西的普通百姓而言,阎锡山是不错的领导人。短短十年间,就将山西从一个落后的内陆省份,发展成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模范省份,百姓的生活也改善不少。
别人对于阎锡山的印象,或许只是一个精于算计的投机客,一个修筑窄轨的土皇帝,一个外貌土气的旧军阀……。那么,真正的阎锡山果真如此吗?NO!
尽管,阎锡山的确提出过“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了哪颗也不行”的怪论。但是,在面对小日本的威逼利诱时,他最终没有失掉民族大节和国家大义。当时的山西太原,是国统区内抗日氛围最浓烈的一座城市。
作为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阎锡山亲自指挥了太原会战。尽管最后失利了,但他提出的“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的抗日口号,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抗日热情。阎所领导的晋绥军虽然屡战屡败,但也屡败屡战,从未放弃。
他和八路军协同作战,一起把小日本挡在了山西,没有让山西全境沦陷,就冲这一点,比张学良强出不知多少!他在民族存亡时的历史功绩是值得后人铭记和尊重的。
抗战胜利后,面对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阎锡山也被赶出了山西,彻底失去自己的枪杆子。1949年,空壳的阎锡山出任当时已经逃到广州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同时兼任国防部部长,12月后流亡台湾。以前经常给老蒋找别扭的阎锡山。自然不受人家待见,他也很识趣的主动隐退,安心的种地和写书,不问政事。
1960年5月23日,77岁的阎锡山在台湾病逝,蒋介石亲往吊唁。
阎曾经深情的说过:“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有德于百姓,则伯川可少过矣!”
阎锡山死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两岸的统一,没有能葬在自己的家乡山西。
标签: 韩复榘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