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效冲
自序
这场写作开始于2020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20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第71个年头,30年后的2049年,将迎来建国100周年。回望历史上汉、唐、宋、明、清等历代王朝,建国百年都是国力强大的全盛时期。有机会躬逢其盛,于一普通人,何其有幸。
近代以来,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今胜于昔”成为国人的思维定式。一位歌唱家的代表作这样唱道:“感觉越来越好;工作越来越好;心情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好”。但事实上,幸福并非理所当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东方大国。一举一动影响深远,每一代中国人都不可避免的生活在大时代中。这其中固然有“文景之治”、“开元盛世”,也有“五胡乱华”、“安史之乱”。社会发展前进显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外伟大的科幻作品如《银河帝国》、《三体》都曾预言人类文明达到极盛后的衰落。
身处历史长河中,我们这代中国人是幸运的,能在国运的上升通道中迎来百年盛世。是几百年一遇的幸事,也是一代人肩负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未来三十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试图说明三个问题。一是面向建国百年,为什么不研究现代西方国家百年,而是研究古代中国历代王朝百年。二是众所周知,一部二十四史多为帝王将相家史,作为普通人考察历代王朝百年有何现实意义。三是本书的写作范围和体例。
为何是历代王朝百年,非西方国家百年?
当今中国,早已告别封建帝制,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建国百年前的三十年,是即将发生的全新历史。考察这个新时代的三十年,显然不能刻舟求剑。与历代王朝相比,国家政体、时代潮流、人民意识都大不同。对比西方国家,国情和国民性格更是千差万别。
不过,这两个研究方向,仍然大有借鉴意义。作者限于能力,英文亦只能勉强应付,德语、法语、俄语、日语、葡语、拉丁文都几乎一窍不通,无法阅读原始史料。这是客观原因,也期待达者能有这方面的专著问世。
更重要的,伟人说过“太阳底下无新事”。中国作为唯一延绵至今法统不断的文明古国。虽然时代不同,但根植于全体中国人中被称为民族魂的共同基因,跨越数千年不变,并必将一直传承下去。比如,中国人对统一的认同,就不会随时代而改变。那些不正视这一点而倒行逆施者有极大可能导致个人和民族的悲剧。
抗战期间任教于西南联大、四川大学的钱穆先生,在撰写《国史大纲》时,坚持国人应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我人今日所需之历史知识,其要在此”。这样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通过像先生这样的学者薪火相传。
今天满族已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岳飞、袁崇焕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抗金事业,可能已失去现实意义。他们所效忠的宋高宗、崇祯帝,也为不少后人诟病。但那曾经照亮一个时代的英雄气概,如鸣于鞘中的宝剑,穿越千年而不衰。
文天祥《正气歌》致敬历代先贤,提到浩然正气“为嵇侍中血”。嵇绍的父亲嵇康被司马昭所杀,广陵散至此绝响。嵇绍却担任司马昭孙子,那个“何不食肉糜”白痴皇帝晋惠帝的侍中,八王之乱中拼死保护晋惠帝,血溅御衣。今人看来,嵇绍所为孰是孰非、是否值得可以商榷。但连白痴皇帝晋惠帝都知道制止侍从浣洗血衣,“此嵇侍中血,勿去!”。
成都武侯祠门前的三绝碑,由逃过暗杀,担任前线总指挥,雪夜下蔡州,协助唐宪宗铁腕平定藩镇,一度中兴大唐的中唐名相裴度撰文,柳公权之兄书法家柳公绰书写,鲁班后人名匠鲁建刻字,号称三绝。武侯祠内石壁上《前后出师表》则相传为岳飞手书。诸葛亮、裴度、岳飞三位入祀历代帝王庙的79名臣之一,这样跨越时空的对话,被津津乐道。
这些名字的共同记忆都是我们所以同为中国人的基因密码。带着这样的文化自信,考察历代王朝百年成败得失。“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也有助于我们这代人,扮演好未来三十年大时代中的角色。
普通人考察王朝百年,有何现实意义?
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或为偏颇。却也道出了,二十四史更多讲述的是高层政治活动、重大军事活动,于中下阶层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经济活动,涉及甚少。政治、军事、经济,前两者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而经济在传统史书中所占比重甚少。
借用2020年初的一句流行语,“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政府”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影响所有个体。人们熟悉的A股市场“政策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楼市涨跌的大辩论,都直接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质量。观察历史上国家经济政策,在史书蛛丝马迹中探索其对普通人经济生活的影响,有助于更好把握国家政策走向, 顺势而为。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看得懂新闻联播”。
战争会改变一切,可在和平年代长大的一代除了大学军训,往往感觉离军事活动很遥远。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王朝百年,跨越三代。第一代建国,初步形成中央权威,“提三尺剑取天下”。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在位十二年,先是楚汉之争,称帝后旋即逐一剪灭以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为代表的异姓王。直到去世前的汉十一年还亲征英布。而后高后吕雉接力对同姓王开刀,除赵、燕等大国,并以自己信任的吕产封梁王取代原接替彭越的同姓王刘恢。使中央权威走出关中、洛阳,初次形式上掌控洛阳以东的梁地,退可为两京屏障,进可遥制关东诸侯。第二代建立国家认同,“文景之治”,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自是人心思汉”,人们终于不再自称楚人、赵人,而称汉人。其间还打赢一场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为汉武帝最终彻底解决同姓王奠定基础。第三代走向百年盛世。汉武帝于前141年汉六十六年登基。凭借前两代人的积累,带着强烈历史使命感,力图在这一代对内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对外消除匈奴外患。前133年元光二年(汉七十四年),用王恢马邑之谋揭开汉匈战争序幕。前127年元朔二年(汉八十年),任用主父偃施行推恩令,“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建国100周年的前106年,有两个大事件,一是卫青去世,此前的前119年(汉八十八年)封狼居胥早已取得对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二是“初置部刺史,巡查郡国”,至此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制完全确立。
考察唐、宋、明、清:唐七十五年692年武周如意元年十月武则天以王孝杰大破吐蕃置安西四镇。唐建国100周年的718年唐玄宗开元六年,正月东突厥可汗遣使求和,唐玄宗允许。五月契丹酋长、唐封松漠郡王李失活去世,唐命其弟继任。此时,唐取得对吐蕃、突厥、契丹等外患的决定性优势。宋四十五年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檀渊之盟,宋八十五年宋仁宗庆历四年,经过7年战争,西夏向宋称臣。宋建国100周年的1060年宋仁宗嘉佑五年大宋正处全盛时期。明八十二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试图彻底解决瓦剌问题,御驾亲征遭遇土木堡之变。虽然不能军事解决,但明施行反间计明八十七年1454年也先被杀,瓦剌随之瓦解。明建国100周年的1468年成化四年,也进入一段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清九十二年1727年雍正五年签订《中俄恰克图条约》确定中俄中段边界,明确外蒙古属中国。至此解决困扰中原王朝多年的北方少数民族问题。清建国100周年的1736年乾隆二年,清已进入传统王朝的极盛期。当然乾隆后来不甘寂寞,持续进取,对“新疆”全境实现有效管治,让中国本土达到1200万平方公里的最大值。
不厌其烦用这么长篇幅回顾,无非想说明,建国百年的第三代人,不可避免要承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清除外患,为后世200年平稳发展期奠定基础的历史使命。即使和平统一,也必然建立在中央政府压倒性军事优势基础上。军事斗争,是我们这代人,有可能遭遇的现实考验。值得注意的是为后世奠定200年平稳发展期,往往也意味着一代人在经济上付出代价。就如汉武帝时期,为支撑对匈战争,举国上下可谓勒紧裤腰带。
最后但并不是最不重要的,观察历史上高层政治活动,其实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司马光《资治通鉴》固然是写给皇帝看,可是“你讲你的,我听我的”。普通人同样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从中吸取养分和智慧。
宋神宗御制《资治通鉴》序言中引周文王《易经》名句“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史书上记载的政治活动,是我们民族最强大脑们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留下的经验教训,弥足珍贵。特别的,我们读史,不是为了“看透”兴衰成败,拥有一双“洞察古今”的慧眼。关键是印证自身,比如是不是老觉得领导不重视我,怀才不遇等等。以最高水平的政治活动,以高打低,指导我们在企业、组织中的活动,完全可能让人生道路走的更顺畅。
本书的写作范围和体例
传统历史写作体例有三种,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以及现代史学著作如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类型的专题型。国人英雄情结浓郁,喜欢“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多于“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如《射雕英雄传》、《绝代双骄》是读者最爱,而《茶馆》就受众不多。虽然《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牛家村密室疗伤七日七夜紧张刺激的桥段,是对《茶馆》传统话剧换人不换景手法的精彩致敬。
因此,纪传体比较讨喜。但其有个缺陷,就是让人无法看到历史的全貌。比如,读《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到庞涓兵败自杀,“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就噶然而止。读者不知道,立下盖世之功的田忌、孙膑还没回国,就遭到邹忌诬以谋反,齐威王派人来擒,田忌只得逃亡楚国。而专题型则给人历史教科书的感觉,而且过于工整,会诱导作者,为了凑齐体例,搞出些没营养的章节。
本书写作目的,一是展示历代王朝百年前最后三十年的社会全貌,二是对个别重大问题给出一家之言供读者批评指正。因此,作者决定采用编年体+专题的写作方式。即行文主体从王朝71年起,以编年体推进,当遇到重大事件时以专题形式讨论,不可避免需要前后关联分析。比如汉八十年任用主父偃的两个大手笔,一是推恩令专题讨论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确立过程,将向前上溯高祖、高后、文帝、景帝、武帝,五代帝王逐步诛灭异姓王、同姓王直到确立郡县制帝国。二是将关东豪杰定期迁到茂陵,将向后追述到被其父批评“乱我家者,太子也”的汉元帝取消迁陵,最终导致地方豪强做大。
但是本书的关联分析,为限制篇幅,一般不跨朝代。比如关于中央集权问题,乾隆有个完整的总结:“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侍,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显然在汉代章节,我们没有必要把后面发生的情况全部讨论。在唐代章节,作者假定读者已经阅读过汉代关于诸王、外戚的讨论。将主要精力放在唐代突出的藩镇问题成因。唐宦官专权在玄宗后,而明朝宦官读书和司礼监批红在明朝前100年已发生,自然宦官专权的重点将放在明朝章节讨论。
本书选择史料,主要还是基于所谓“正史”。虽然伟人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他也指出“如果因为历史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二十四史,至少是讨论的基础。大家应该都不会相信,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被逼的,更不会相信汉惠帝没有生育能力,6个儿子都是假的,今天读者不是那么好骗的。
作者开始写作之前,自然有个大概的构思,考虑过一些试图重点讨论的专题落脚在何处,让各王朝的篇幅权重相当。但是,毕竟不是专业写作者,时间和水平有限。如此庞大的写作是否能最终完成,还有赖于毅力,也算给自己一个考验。虽然这个选题取巧,理论上有三十年的时效性。但真正开始后,还是希望能够在一、两年内完成。根据2020年初的互联网环境,分别在微信上申请一个订阅号,今日头条上申请一个头条号,天涯社区煮酒论史注册一个账号,名字均叫“历代王朝百年”。每周更新一个章节。天涯社区寻找相关章节比较容易。微信公众号菜单做了个全书目录和快速访问链接。写作过程中,难免对此前完成的章节进行修订,如果有较为重大的更新,将重新推送该章节。
对这个选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历代王朝百年”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推送。有任何批评指正,也可以留言。保证回复,但无法保证时效性,敬请谅解。
接下来,从前136年(汉七十一年)汉世宗孝武皇帝建元五年出发,开始这段历史文化之旅。一开篇,便是汉武帝祖母窦太皇太后去世这一大事件。至此终于到达上届宫斗的大结局,太后王娡“始知为太后之乐”,其弟田蚡也荣任丞相。那就以《王娡宫心计》这场景帝朝宫斗大戏作为全书第一篇吧。
标签: 历代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