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滴答历史 121 0

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从300座位的多功能厅换到到700座位的西区报告厅,6月中旬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杨国荣在上海图书馆主讲“漫谈道家思想”,未开场就自带流量。这不仅在于2000年前道家老子的魅力,也在于杨国荣学术声誉的吸引力——整场讲座,杨国荣用80分钟时间,从容、完整讲完“什么是道”,阐释“道,可道,非常道。”

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老子》五千言,以“道”为核心,揭示世界本源和存在方式

讲座伊始,杨国荣介绍说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经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一种是注重严密的逻辑论证、讲究从前提到结论的层层推论,表现为重形式的思想体系。另一种则是重实质的思想体系,它不一定有严格的演绎化层层推论,但这种思想体系总是包含一个“核心观念”,其整体思想都围绕核心观念展开。杨国荣认为道家思想近于后者,属于比较典型的实质体系。《老子》一书的五千言就是围绕“道”这个“核心观念”展开的。

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不同版本的《老子》封面

道家所阐释的道,杨国荣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其一,“道”被认为是存在之本:整个世界的本源。依照这一理解,万物来源于道,以“道”为根据。其二,“道”又是存在的方式:世界以及人自身都依道而“在”(“道”在词义上本身就含有方式、途径之意)。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常道”即开宗明义,进行了概要的、否定式的描述。这句拗口的话,杨国荣娓娓道来,第一个“道”是老子所要阐述的观念,“可道”之“道”含有“言说”“引导”的意义,这一视域中的“道”是可以言说并合于日常行为规则。“非常道”则可理解为“超出日常语言之域并不同于特定行为规则的存在”。也就是说,作为老子核心观念“道”,与日常所言说的、指引人们行为的“可道之道”不同。

在《老子》第十四章,老子对“常道”之道进行了更具体的描述。相较于可以言说并引导特定行为的“道”而言,老子所理解的道是以不同于感性规定的形态存在的,处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状态,即不能以目去看、不能用耳去听,也不能用身接触。这表明,“道”是超越于我们用感官的方式去把握的存在对象。

道的五个特点:混而未分、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为天下母

如果“道”是超出日常语言的存在,不是日常人们所理解的“常道”,那么“道”究竟是怎样存在?杨国荣认为,在《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对“道”作了正面的阐述,它包含了五个特点。

“道”处于混而未分的状态,所谓“有物混成”。“混成”意味着“道”没有分化为多样的事物,而是呈现为统一的整体。后来庄子《应帝王》篇关于混沌的寓言,也表达了类似的观念。混沌没有七窍,为了让混沌能看能听,南海之帝、北海之帝每一天为他凿一个“窍”(感官),“七窍”(七种感官)成而混沌死。这就表明:最本源、最真实的形态是不可分的,在老子那里,“道”就是混而未分的一个整体形态。

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没有七窍的混沌(图片来自网络)

“道”是先天地生的。“先后”表现为时间性,“先天地生”表明道是最原初的,存在于天地之先。引申而言,“道”具有超越时间的性质:与天地包含特定的时间性不同,道并不受具有时间性的对象所限定。

“道”以自身为原因,老子以“独立而不改”表达这一含义。道以自身作为存在和活动的原因,并非是经外力推动而产生变化的。杨国荣将这一观念与基督教的视野作了比较:基督教预设一个超然的上帝,认为上帝创世,这一意义上的上帝同时构成万事万物的第一推动力。但老子则否认有超越于万物之上的存在,在他看来,事物的运动变迁都来源于自身的原因,所谓“独立而不改”便突出了原因的内在性。

“道”周行而不殆。道的变动原因在于自身,而它的运行过程则具有不断循环的特点。这种循环固然不同于进化,但也有别于无穷后退,亦即区别于黑格尔所说的恶的无限。

最后,“道”可以为天下母。母子关系隐喻生成关系:子由母化生而出。在此,老子用隐喻的方式形象地表明道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源。

认识世界的两重进路:为道和为学,其中,老子更强调“为道”

《老子》第四十八章提到“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学主要表现为知识的追求,老子认为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为道则以智慧的探寻为内容,老子认为这是一个日益减损的过程。杨国荣强调理解老子所说的为道和为学,需要以知识与智慧之辩为视域。

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柏林洪堡大学称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开始将具体学科分类

为学所追求的知识类似今天各门具体学科所把握的内容,属于具体的经验之域。杨国荣认为今天我们把西方的science翻译成科学,有一定的道理。科学从语义上而言就是分科之学,科学可以说是知识最典型的形态,它让人们分门别类地去把握这个世界。

但世界本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不是以一种分离的方式存在的,所以,当我们仅仅以分科之学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时,不足以把握真实的世界。智慧则与知识不同,智慧是以跨越被知识所分解的界限,去认识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世界。

为学和为道对于人们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都有积极意义。老子特别强调了追寻道的重要性。认为追寻道表现为一种智慧的追寻过程。但在杨国荣看来,对于为学的忽视正是道家学说之蔽。老子注意到经验领域的知识有其限度,停留于此无法到达创造性的智慧,但未能看到,认识世界的过程不能忽视知识的积累,而是需要继承延续以往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出发点。智慧的追寻,也是如此,不能从无开始。

“道法自然”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也消解了礼法尊卑

老子强调为道,在为道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基本价值原则。这一自然原则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道法自然的自然原则涉及人与自然或者说从人与对象的关系。老子认为人与万物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在《老子》第五章中,老子肯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从天地(自然)的角度来看,万物包括人在内,没有根本的差别。这点与儒家观念不同,儒家始终强调天地之中人为贵的观念。杨国荣认为道家的这一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解构了狭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也正是为何现代以来,道家思想在西方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时下的环境伦理研究都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过程。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往往从一时一地的局部利益出发,无限制的支配、占有、掠夺自然。狭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目前很多生态危机。道家强调人并不在整个宇宙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更不应当从人的优越性出发去支配和占有外部自然。当然,从广义上看,人无法完全避免“以人观之”,老子对此有所忽视,其思想多少表现出将自然理想化的趋向。

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赵孟頫绘老子像

另一方面,道法自然关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与别的成员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人,所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便表明了这一点。这一看法与儒家所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等级观念有明显的不同。杨国荣认为这一观点对消解等级关系,有积极意义。不仅如此,道家注重人的天性,主张顺应人的这种天性。对道家而言,不能简单地用外在的强加、压抑、扭曲这种方式去对待人自然天性,而应该更多地对其加以顺导或引导。这里一方面反对把社会的规范变成一种外在强制,另一方面又要求避免完全忽视人的内在意愿而仅仅作外在的灌输或强加。

与西方二元对立的不同:老子的尊道贵德包含普遍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杨国荣认为,对老子而言,现实世界包含道和德两个方面。世间万物既以“道”为本源,又包含各自的规定性,后者也就是“德”。道是构成世界的终极根据,它代表着普遍性原理。“德”的原始涵义是“有所得”,所谓“德者,得也”。这一意义上的“德”与现实世界的特定对象相关,指向个别性。对于道和德,老子的基本看法是“尊道贵德”,即两者不可偏废。换言之,对“道”所蕴含的普遍性原理和“德”所涉及的个体性原理,老子作了双重的肯定。

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柏拉图学院由柏拉图创办于公元前385年左右,西方哲学开始二元分立

这一点,与西方哲学史上共性和个性相互对峙的哲学倾向有所不同。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古希腊哲学就对个性和共性何者更为根本的问题展开争论。柏拉图突出理念,将万物视为理念的摹本,表现出强调普遍性而忽略个别性的立场,而亚里士多德则刚好相反,他认为真实的对象是第一实体,即具体的个别对象。个性和共性之间难以融通思想现象,在西方哲学史上不断重演。比较而言,老子不限定于个别和一般、普遍和特殊之间的对峙,而是以“尊道贵德”扬弃两者的相互对立,趋向两者的统一。从这一角度而言,老子所提出的尊道贵德,在人类思想的历史演化中不可忽视。

以“无为”方式去“为”:合乎对象法则,也合乎人的目的

尊道贵德的观念在实践上,便体现为合法则性及合目的性的统一。杨国荣认为道家所提倡的 “为无为”这一思想,即以上述观念为其核心内容。

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通常讲座中关于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解释

所谓“为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无为”的方式去“为”。杨国荣解释说,这种“无为”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以一种尊重自然法则的方式去作为。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不能完全无视自然本身的规律法则,不然在实践过程当中会碰得头破血流。同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无视社会当中的基本法则,而是需要尊重认识这个法则,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人的行动总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如何使合目的与和法则这两者统一起来,这是老子说的“为无为”所关注的问题。依据道、从道出发的为,是无为;由此达到“无不为”,则意味着实现人自身的多样目的。这样的行为过程既是合法则,又是合目的,这是老子所追求的一种人的作为过程。所以,当我们谈到老子的无为时,特别要注意,无为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而是一种特定的“为”。无为的根本要义,在于要合乎对象的法则:一方面要从行动者的目的出发,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无视自然的法则。

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杨国荣教授的著作《庄子的思想世界》和《杨国荣讲王阳明》

讲座的后半段,杨国荣通过老子对偏离道德行为(“伪善”)的批判,以及处理社会关系中“不争”的阐释,进一步论证了老子核心观念“道”。80分钟的讲座,杨国荣不看稿、潇洒漫谈,讲明“道”,阐释“道”。而听众往往要“三月不知肉味”地去慢慢消化吸收,甚至以余生来践行。

作者:童毅影

现场照片:主办方

编辑:钱亦琛

标签: 老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