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一天究竟是怎么度过的?

滴答历史 132 0

不请自来。

清代的皇帝14岁开始亲政,以皇帝的身份开始处理国家大事了。那么身处紫禁城中的皇帝,一天之 中都做些什么,让我们看看他们每天活动的时间表。

寅时(3-5点)起床

清代宫廷的生活起居延续入关前满洲民族的习惯,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今天我们大多数人不同,清代皇帝起床的时间是比较早的。起床之后要梳洗打扮,尤其是辫子要打紧打好。根据之后参加活动的区别,穿用朝服、吉服、便服、行服等不同的冠服,佩戴不同的服饰,有时一天要换几次。穿戴停当,或喝- -碗羹汤,如乾隆常常喝银耳燕窝汤,然后上朝办公。

卯时(5-7点) 御门听政、引见官员御门听政,清代早期地点在太和门,厅堂宽阔,气势庄严。但与顺治、康熙居住的乾清宫距离都比较远,皇帝来往费时不便,康熙时改在乾清门,一直延续下来,称为乾清门]听政。乾清门听政开始的时辰,初为卯时,一个时辰合现在两个小时,即早5点至7点,卯正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早晨6点钟。对于居住在紫禁城之外的大臣们来说,从家里出来,或骑马,或坐轿,到午门外集合等候宣召,再步行至乾清门,家住得近的也得两个多小时,路远一点的, 三个多小时也很正常。这样怕是夜里两三点钟就得起床了。夏天还好说一点儿, 冬天实在是受罪,特别是年岁大的老臣们,确实是受不了。

康熙是位颇能体谅下属的皇帝,看到大臣们的确辛苦,下了一道很人性化的谕旨:“朕御朝太早,各官于四五鼓趋赴朝会,殊为劳瘁,自后,每日御朝听政,春夏以辰初刻,秋冬以辰正刻。皇帝发了话,春夏两季,上朝时间推迟一个小时,辰初,即7点来到即可。秋冬时节,更推迟两个小时,辰正,即8点正式上班就行了。

在敞开的门洞里听政,条件真是有点儿艰苦,天还好说,不过天气炎热一点儿, 虽然是长裤长褂外罩袍服,个个都是缅甸的奈温(耐温)将军,好在上朝时间较早,也还不难忍受。到了冬天,滴水成冰,寒风凛冽,虽然御座后边拉起一道布幔,前面放上两个炭火盆,也不过聊胜于无,该冷还是冷。为避免皇帝批字的墨汁冻住,内务府特别制作了一方暖研,砚台下边是一个 景泰蓝的铁盒,注入开水给砚台加温,避免墨汁结冰,拉不开笔。

天寒地冻,君臣议事,最好是直来直去,长话短说,速办速决。康熙十二年的一个冬天早上,20岁的康熙皇帝在乾清门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一位叫苏立泰的郎中,奉派去治理河道的总督王光裕处,调查了解情况回来,向皇帝汇报,说我奉旨向河道总督王光裕传达皇上谕旨,王光裕奏报说,我不过一个小小官员,承蒙皇上特别恩典,选拔我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不料刚说到这里, 康熙就打断了他的话,斥责这位郎中,说‘你说的这些都是套话,不必再说了。把你看到的河道治理情形如实报告。”苏立泰不再罗嗦,把他视察河工绘制的画图进呈皇上阅看,并报告河工治理的情况。御门听政,始自顺治,成型规范于康熙,虽然一-直延续到道光朝,但逐渐疲惫,到了咸丰时,常常托辞身体不适,不再临朝,乾清门也就不见了皇帝的身影。

热锅、热菜、冷拼、汤,皇帝的正餐吃什么

卯正(6点)早膳听政时间推后,皇帝可以吃过早饭再上朝了。与我们现今一天三顿饭不同,清代皇帝每天是两顿正餐,上午6点早餐,下午两点晚餐。两餐之间相隔太久,中午加一餐茶水、小点心。晚饭后至睡觉前,也有茶点可用。如此,清宫的饭食实际上是分四次进食,多餐少食,按现在养生健身的标准来看,还是挺科学的。清朝皇家兴起于满洲,饮食上带有浓重的关外特色。主持宫廷膳房的厨师大多是清初入关前的汉军旗人,这些人做的饭菜基本上是辽沈一带的汉族风味,加之满族先祖崇尚打猎,所以菜肴中少不了野味,如鹿肉、狍子肉、野鸡、野鸭,家畜肉类以羊肉居多,其次是牛肉,猪肉最少。家禽中鸭子用得最多,其次是鹅、是鸡。另外菜也好,汤也好,几乎都少不了燕窝,此外口蘑、冬笋也不少见,烹调方法以炖为主,食材、菜式并不能算多,甚至有点单调。以乾隆四十八年正月《膳底档》的记录为例,一月之内,乾隆所用食谱如下:主食共计47种。大致为:粳米干饭,大小、花样不同的各式馒头、花卷,各种红米、白米、靡子、枣面面糕,荷叶饼,鸭子口蘑馅、鸡肉馅、羊肉馅、韭菜馅的包子、烧麦、饺子、烫面饺子,拆鸭烂肉、燕窝鸭腰、燕窝八鲜、燕窝鸡丝等各种汤面,小葱猪肉馅火烧、各种点心,饽饽。

菜分三种:一为热锅,尤其是冬季,热锅必不可少,有47种。其中鸭子了大半,如:燕窝口蘑火薰白鸭子、红白鸭子炖白菜、糟鸭子糟肉、葱椒鸭子、挂炉鸭子、燕窝莲子鸭子、肉丁酒鸭子、山药鸭羹、红白鸭羹。再有就是肥鸡烩大丸子、肥鸡鸡冠肉、肥鸡火熏白菜头、肥鸡油煸白菜、炒鸡丝大炒肉、炒鸡丝肉丝海带丝、酸辣羊肠羊肚、葱椒肘子、酒炖羊肉豆腐丸子及杂脍等等各种热锅。二为热菜,59种。除了炖就是炒,多半也少不了燕窝、鸭子, 如:燕窝白鸭丝、燕窝冬笋白鸭丝、燕窝口蘑白鸭子、燕窝鸭腰锅烧鸭子、燕窝冬笋锅烧鸡、燕窝口蘑肥鸡、燕窝火熏肥鸡,鹿筋拆肥鸡、肥鸡拆肘子、鹿筋酒炖羊肉,还有烧狗肉、炒木樨肉、万年青酒炖肉、鸭子东坡肉、酒炖东坡蹄、鸭丁炒豆腐、鸭丝炒菠菜、鸡蛋鸡丝炒菠菜、什锦拆鸭子肉丝水笋丝、炸紫盖、扒烂肘子、摊鸡蛋、小葱摊鸡蛋、醋留鸭腰、大杂烩及羊肉片、羊肉丝、羊肚丝等等。三为冷拼,计26种。如蒸肥鸡鹿尾攒盘、蒸肥鸡烧猪肉攒盘、蒸肥鸡炸羊羔攒盘、清蒸鸭子鹿尾野猪肉攒盘、清蒸鸭子羊肉卷攒盘、蒸韭菜挂炉鸭子攒盘、烧狍肉攒盘、百果鸭子攒盘、苏造肉攒盘、 苏造鸭子肘子肋条攒盘、五香鸡丝冬笋挂炉鸭丝咸肉丝醋烹绿豆芽攒盘、咸

肉、野鸡爪、银葵花盒小菜、银碟小菜等等。汤有7种,鸡丝燕窝汤、燕窝三鲜汤、燕窝红白鸭汤、豆腐汤、羊肠羊肚汤等。47种主食, 47种热锅, 59种热菜, 26种汤,是乾隆一个月 饭菜样式的总量,每天换着样吃。皇帝用膳每顿多时十几个、二十几个菜,少时不过6个热菜,一两个汤,一两样主食。饭菜并不多,但也不浪费,皇帝吃不完的剩菜、剩饭就赏赐下边的人了。清宫的菜谱代代沿袭,食材与烹调方法也没有太大变化,皇帝吃腻了,就想着吃点儿新鲜的、可口的。这就得自己单点了。乾隆的膳单上有他常点饭菜有:猪肉韭菜烙合子、随送面疙瘩汤、羊肉炒麻豆腐、炒鸡蛋、蒸鸡蛋糕、醋溜荷包蛋、小葱拌豆腐、拌茄泥、豆腐脑、面片汤。看来乾隆爱吃的并不是什么奢华无比山珍海味,都是民间百姓的普通菜肴。其中炒鸡蛋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似乎是这位皇上的最爱,在膳单上出现的频率最高,有时前两天刚刚吃过,不过两天,又被点了出来。乾隆如此,慈禧也不例外,民间下层百姓吃的臭豆腐,也曾上过慈禧的餐桌,还被赐名为“御青方”。她常点的菜,也不过是熬白菜或豆腐熬白菜,慈禧的爱好倒很符合他们老祖宗康熙皇帝常吃蔬菜的心得教训“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

故也。”乾隆、慈禧常要的这些家常菜,都是额外单点,为的是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并非为了节俭,规定的菜式该上都还得上。真正节俭的是道光皇帝,他不管什么祖宗成例,下令每顿饭不许超过四个菜,有时就要一碗豆 腐烧猪肝。康熙也有减膳的记录,遇有水旱灾害,年成不好, 一天只吃一顿饭,且不许向下传谕,其他人该吃几顿还吃几顿,算是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强求他人。

都说“王天下者,食飫下”"以百姓的思维来看,当了皇帝,还不是想吃啥有啥,其实也不竟然。在道光皇帝这儿就不太灵光。他爷爷的膳单上常有乾隆单点的“面片汤”,一天,道光也想来一碗,却愣是没吃上。内务府回话,说是宫里的规矩,做片汤必须在御膳房添建专门的片汤灶,白银6万两,请专门做片汤的师傅等常年费用1万5千两。道光说,不用这么费事,前门外饭馆有卖的,40文大钱一碗,可命太监往购之。机日,下面答日;饭馆已关闭。道光真就没脾气了,不由得概叹:“朕向不为口腹之欲滥费国帑,但朕贵为天子,而思食一汤不能得,可叹也。”

进讲经书,继续教育抓得紧

辰时(7-9点)进讲经书

清朝的皇帝可以说是刻苦学习的模范了,当皇子时学习就很紧张,继位成了皇帝,也还继续学习,不放松。康熙皇帝可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听讲官进讲经书,由隔天一次改成了一天一次,除了有其他活动,几乎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有时其他活动提前结束,只要还有时间,康熙也不放过,能讲多少就听多少。而且头-天讲官讲过的内容,回言之后,他还要自己复习,第二天讲官讲新的内容之前,康熙主动要求讲官听自己把昨天学习的内容亲讲一-遍,让讲官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易经乾卦》 上九; 为“亢龙。有悔”此句有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之意。讲官以为对身为真龙天子的皇帝来说很不吉利,故而跳过去不讲。康熙却不以为然,并说此句正是对自己的警示。要求讲官今后讲经,直言即可,无须避讳。在溥仪档案中保存有一份《大学图》。是雍正年间浙江新昌县一位名为吕安世的举人根据“四书”中《大学》的要义绘制的一-张图解,作为皇帝学习正身、施政的范本,从雍正到宣统,传了八朝皇帝,有清一代,即使贵为皇上,也还要继续学习不含糊,所以清代的皇帝很少有胡作非为不理政事的昏君,这与他们重视学习,文化素养较高有很大的关系。

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

已时(9一11点)太皇太后、皇太后处问安去长辈处问安,是清朝皇帝几乎每天必做的功课,有时一天要去两次。尊崇孝道,也是清宫的传统。康熙皇帝的表现最为突出。陪同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外出,无论乘车乘轿,晴天雨天,凡遇山路崎岖或道路泥泞,康熙必下马,自扶着祖母车轿的车辕或轿杆,护持而行。小标题“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即是孝庄对孙子康熙皇帝的赞誉。康熙的生母佟佳氏早逝,他对嫡母孝惠皇太后视同亲母,孝养备至,在一些小事. 上也是体贴入微。给孝惠抬轿子的太监个头高矮不齐,领头的太监年龄偏大,他下令立即更换调整,并要求安排同等身高的替补人员,以备有人生病,随时补充。不仅生活上关心入微,在精神上也要使嫡母感到自己是“当今最尊贵者”。早朝时,大臣们请他确定南下巡视河工启程的时间,康熙说,何时去,要等我奏明皇太后以后再定。他在外接到居京皇子请示家事的折子,明确告诉皇子们向你们的祖母奏报请旨。

赐宴,皇帝本人并不吃

午时(11- -13点)接见、赐宴等活动赐宴,是宫中一项重要的活动。特别是蒙古的王、公、台吉来京觐见,皇帝要亲自赏饭吃,以联络感情,巩固满蒙联盟。这主要是一种仪式,皇帝本人并不进食。对有幸能吃这种饭的臣子来说,皇帝自不吃,却在上面瞪眼看着自己吃,这滋味怕也绝非什么享受。实吃是次要的,要的是那种待遇和荣耀。

好大排场,乾隆皇帝的年夜饭

末正(14点)晚膳

下午两点,是皇帝的用晚膳的时间。相对早膳来讲,晚膳要简单一点, 也有不用的时候。但过年时的年夜饭却是好大的排场。保存至今的乾隆四十六年的清宫档案一一《节次照常膳底档》详细记载着乾隆皇帝这年年夜饭从摆桌到散席的全部过程及所有菜品。年三十这天,因为是过节,所以晚膳推迟至下午4点多钟开始。但据档案记载,中午12点就开始摆桌布置冷拼、点心了。晚宴摆在乾清宫殿内,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龙大宴桌”,大小与现今的半张乒乓球案子差不多。桌边围以“黄缎绣金龙镶宝石桌刷一分”,也就是桌围子。大宴桌与皇帝的“宝座”之间设一“长几”,长几的角“至桌边八寸五分”。菜点都摆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时再由太监取到长几上。大宴桌上的菜点由外到里分成八路,有各式荤素甜咸点心,有冷膳,有热膳,共六十三品,还有两副雕漆果盒,四座苏糕、鲍螺等果品、面食。各种膳点在餐桌.上的位置,彼此间的距离也都有尺寸要求。所谓“鲍螺"并非今日宴席所吃的鲍鱼、海螺,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鲜,偶尔吃鱼,也只吃松花江进贡来的银鱼、鲟鳇鱼。这里的鲍螺, 据说是一种海产品晾干后磨成粉做成的点心。

大菜之外有果钟八品,及奶子,小点心、炉食、敖尔布哈、鸭子馅包子、米面点心等小吃分东西排列,其中“炉食”与“敖尔布哈'分别系满族烤制或油炸的面食,还有四品南北小菜。以上膳点按清宫大宴规矩全部用铜胎掐丝珐琅盘、碗、碟盛装。因为是过年的家宴,所以平时各自分别开伙、单独吃饭的部分妃嫔们也有幸来陪皇上吃饭。其中愉妃、容妃、十公主为东头桌,顺妃、循嫔为东二桌,禄贵人、鄂常在为东三桌,颖妃、惇妃为西头桌,诚嫔、林贵人为西二桌,明贵人、白常在为西三桌,以上乾隆的品级分为4等的12个老婆加1个女儿是这顿年夜饭的陪客,内中东头桌的容妃也就是如今通过影视剧而享有很高知名度的那位从新疆来的香妃。老婆、姑娘以外,还有6桌陪客,每桌冷热菜点一共24品, 比起皇.上就少多了,而且盛菜的碗也降格为瓷碗了。将近下午5点,冷膳、热膳全部摆好以后,太监请万岁爷升座,此时乐声奏起,皇帝入座后,妃嫔入座。然后再奏乐,随着乐声给万岁爷进汤膳。汤膳用对盒盛装,放在飞龙宴盒上呈进。“对盒”即两盒合一,取成双成对吉祥之意。皇上的对盒是两副,左一盒为燕窝红白鸭子腰烫膳一品,粳米乾膳一品。 右-盒为燕窝鸭腰汤一品,鸭子豆腐汤一品。皇帝的汤送完了,给妃、嫔、贵人、常在送汤,也用对盒,但数量减半,每人一副,内装粳米膳一品, 羊肉卧蛋粉汤一品。而且也有规矩:“头桌先进还是头桌先出”,不能端齐了挨着桌送,而是送完一个,再送第二个。汤膳送过了,送奶茶,送果茶,此时停止奏乐,“转宴“开始。

所谓“转宴”就是大宴桌上的八路膳,点及后上的汤膳依次送到皇上面前的长几上,也就是皇上正式开吃。吃的顺序是“转宴先从万岁爷怀里转起”,也就是哪个离皇上近,就先来哪个。汤膳是最后进的,离皇上最近,于是“先转汤膳",头对盒进过,二对盒进的同时开始给妃嫔们转宴了。这意思是皇上要吃头一口,皇上没吃,妃嫔们不能先吃。妃嫔们的转宴也是‘先从怀里往外转,惟有花瓶、筷子不转”,花瓶、筷子不能吃自然不用转。转宴完毕开始摆酒宴,这时再奏乐,随着乐声“上万岁爷酒宴一桌四十品, 摆五路,每路八品。”这四十品菜有荤菜二十品,果子二十品。也用对盒呈进。与前面一样,头对盒送完,随二对盒进的同时‘摆妃嫔等位酒宴六桌。每桌十五品,菜七品,果子八品。”酒宴摆毕,乐止。然后再奏乐,此时总管太监请酒一杯至万岁爷前跪进。”皇帝开喝后,给妃嫔进酒。然后给皇上进果茶,与喝酒的程序一样。喝完果茶,皇上、妇嫔该撤了,此时又掉了-个过儿,妃嫔们先“起座”,然后乾清宫总管太监报告皇上“宴毕”,然后是“万岁爷起座”。这时乐止,皇上的大宴、酒宴就吃完了。最后一个节目,皇上下令把自己吃过的、吃剩的、只看没吃的百十样折罗赏给亲近的大臣和亲王、郡王们。有幸得到这顿剩饭的人名单也详细登录在案:“奉旨,大宴一桌赏:罗布藏多尔济、拉他那西弟、孔拉丰阿、福隆安、梁国治、和珅、董浩、福长安。酒宴一桌赏:睿亲王、庄亲王、裕王、诚亲王、恒郡王、和郡王,钦此。”

自由活动,各取所需

申时(15-17点)读书、娱乐

下午晚膳之后的这段时间,是皇帝自由活动的时间。爱好不同,所做的事也不-样。康熙学而不倦:‘朕听政之暇,即于宫中披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他曾对手下大臣说过,你们只知道我学识丰厚,但不知我下了多大的功夫,下朝以后,我全部空余的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学习。如果说有什么爱好,不过“政事稍暇,颇好书射”,即书法与射箭,他每天要写1千多个字,练就一好书法。且“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康熙五十八年八月,66岁的康熙向年轻的侍卫述说自己射猎的成绩:“联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 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曾于-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雍正是位有名的勤政皇帝,甚至有点接近工作狂。下朝后的大部时间多用来办公、批阅奏折。康熙时获准具折言事者不过130余人,雍正时扩大到1000多人。每天要阅看的奏折少则二三十件,多达五六十件。他都一一亲自批阅, 从不滞留耽搁,更不假手于人。在臣下奏折上的批语,有的竟比奏折本身的文字还多,及至数百上千。有时批到半夜,眼睛都花得看不清楚字,字也写得有些潦草,不易辨认,嘱咐臣下“莫笑话”康熙平定了内乱外侮,雍正清理了腐败的吏治,为乾隆朝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国库充盈,皇帝们的八小时以外,除了写字、画画、做佛事,享乐的活动开始增加。宫里造戏台,宫外建园林,游玩、看戏,钓鱼、打猎、喂猫、养狗,生活日渐丰富,政治渐趋败坏。

55个老婆, 55个孩子,康熙是个“超生户”

戌初(20点)睡觉

皇上用晚膳的时候,会有太监用托盘将写有后妃名字的牌子呈送皇帝选看,皇帝选中者,晚上即有太监送至皇帝寝宫侍寝。清帝的后妃分为八个等级,前五等有规定的名额: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常在、答应则无定数。康熙后宫妃嫔的数量最多,有名分且去世后有资格随其葬入景陵的就有55人,其中有生育的32人,一共给他生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与他在学习方面为子孙们所作出的良好表率不同,虽然教育皇子们不要贪恋床第之欢,但他直到晚年还曾派人从江南买女子供他享用,60岁、6

3岁、65岁时还有儿子出生。他的孙子乾隆妃嫔数量也不少,共41人,女27人。倒是他的儿子雍正大约干工作很上心,后宫妃嫔只有9人,子女14人。且所有后妃都是他继位前所娶的福晋,当了皇帝后并未再纳妃嫔。养活的妃嫔多,生下的子女多,但真正活下来的并没有这么多。康熙35个儿子, 活了24个。20个女儿,活了10个。其余21个子女5岁之前就夭折了。死亡率38%。从顺治到宣统, 10个皇帝-共生了146个子女, 15岁以前即天折的74人,比率超过50%。虽说当年民间百姓的孩子夭折率也很高,也在百分之三四十。问题是皇家的生活条件,无论是营养还是医疗,比起民间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为什么子女的成活率并不比民间高,甚至比民间还低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早生儿子多生儿子,以延续皇家的血脉,致使他们结婚生育的年龄普遍偏早,身体生理的发育尚未成熟,后代身体的健康无法保证。像康熙,14岁就当了父亲,这里的14岁是虚岁,实足年龄不过13岁,再减去女孙月怀胎的时间,康熙孕育头一个孩子的年龄不过12岁,而他妻子的年龄比他还小,结婚时才12岁,夫妻俩如此小小的年龄,本身也还是小孩子,生出的后代,生命自然没有保证。所以, 康熙前6个子女都不满4岁即夭折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非常感谢大家能够读完,谢谢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点赞,评论,转发,谢谢大家!

标签: 古代帝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