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运的小历史与大历史

滴答历史 143 0

日本国运的小历史与大历史

​文,石齐平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的新作《中国和日本:面对历史》对1500年来中日两国的交往做了深入的回顾与前瞻。这位以《日本第一》和《邓小平时代》两本畅销书享誉学术界的知名学者,如今将中国和日本放到了1500年的历史纵轴中观察分析,不一般的时空格局必将再度引发各方关注。

这让我想起了黑龙江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撰写的文章《日本国运40年一轮回?》,文中引用了日本历史学家半藤一利有关日本国运的周期论,指出日本发展具有40年一轮回的命运轨迹。

半藤认为,日本近代从1865年迄今,再延伸到2025年,大致有四个长度均为40年的盛衰周期。第一个,从1865年到1905年。1853年美国佩里准将率舰队叩开了日本大门,以天皇为首的京都朝廷对德州幕府不满,开始倒幕行动并在1865年奠定胜局,未久展开明治维新,并在中日及日俄两场战争中取胜,1905年正式迈入世界强国之林。在这个40年里,日本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实现了国家准现代化,作为第一个崛起的亚洲近代国家,令欧美侧目。

日本国运的小历史与大历史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民生百态。

第二个,从1905年到1945年。上一个40年建立起来的大日本帝国在进入20世纪后先后发动侵华、大东亚及太平洋战争,最终导致全面溃败,灰飞烟灭。曾经自认已达西方强国水准的日本不得不直面全盘皆输的悲惨命运,把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成果悉数葬送,时间周期也正好40年。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政策的庇护下,在冷战两大阵营对抗的大形势下,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战争特需的多重刺激下,经济迅速复苏,并进入了一个长达30年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期,GDP在1970年代后即位居全球第二,综合经济形势在1985年前后臻于顶峰。从1945年的破败到1985年的繁荣,又是一个持续上升、为期也正好是40年的周期。

日本国运的小历史与大历史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鉴于当时的日本崛起势头甚猛,不但GDP直追美国,甚至人均GDP在1980年代末一度微超美国,作为全球霸主的美国感受到日增的压力与威胁,乃伙同英、法、西德等国与日本签署“广场协定”,逼日元大幅升值,诱发日本股、楼两市巨大泡沫,1991年泡沫破灭,经济下行,进入“失落的15年”,大致在2005年到达底部,并在底部盘桓,既未见继续下行,亦未见反弹回升。也就在此时,日本把占据了42年的全球GDP老二让位给了中国。照半藤的说法,从1985年顶峰算起,进入下坡期,也是40年,或将在2025年告一段落。换言之,从2025年开始,日本又将开始进入到下一个40年的上升期。

半藤的“日本国运40年周期论”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与日本近代史的发展也若合符节,但如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则不无偏漏之处,只能视之为“小历史”,即这160年的观察基本是在一个“日本体系”内的分析。其实,在这个系统之外,颇有一些足以影响日本气运的“外在参数”,纳入这些参数后的观察则是一种“大历史”的分析。

主要的参数有三,第一个就是中国。中日往来已有两千年,傅高义研究的1500年是指自隋唐以来迄今的 15个世纪。这一千多年,日本面对中国,从仰视(隋唐宋)到平视(明清)到俯视(1840鸦片战后)。从1865年开始,正是中国三千年历史一段罕见的下坡路,但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崛起复兴了。另外,日本近代之崛起,除靠自己努力外亦大大得益于侵华,这也将不会再现。是以对日本今后的发展而言,中国将是一个全新的重大参数。

日本国运的小历史与大历史

对日本今后的发展而言,中国将是一个全新的重大参数。

第二个是人口。日本战后40年繁荣正值日本人口的青壮期,如今人口不但明显老化,且规模将持续萎缩,这也是以往四个40年周期中未曾有过但未来必将面对的形势。

第三个参数,是台湾。在地缘战略上,台湾之于日本是一个“生命线”的概念。这也是自甲午战争后日本想方设法要控制(或保住)台湾的原因。未来这个形势必将因中国实现两岸统一而有所变化。

日本21世纪的国运,应当从“大历史”的角度观察分析才有意义。

(作者系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

标签: 日本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