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概要14

滴答历史 115 0

  第四章 强国扩张时代(1487-1914)

  (一)世界政治

  §大航海运动

  大航海运动开辟新航路以后,各大强国纷纷在世界各地扩张,夺占殖民地,并为此互相争夺,这成为这一时代的世界历史的主要特征。

  大航海运动的主要动机是寻求新的航路以便前往东方(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进行贸易。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特别是黄金的地位日益重要,黄金取代土地成为财富的象征。商人们认为东方黄金丰富,因而希望通过开展与东方的贸易来获取黄金。同时,东方的香料、宝石、珍珠、丝绸、瓷器等商品在西欧很受欢迎,市场需求量很大,商人们希望运销东方的这些商品来获得巨额利润。西欧商人原本从陆路穿越蒙古帝国的领土运销东方商品。蒙古帝国分裂以后,他们不再能够安全地经西亚和中亚的陆路前往东方,而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则为穆斯林商人所垄断。穆斯林商人将东方的商品经印度洋和红海运到开罗,转手意大利商人,再运到西欧,这导致东方商品运到欧洲以后价格很高。奥斯曼帝国兴起以后,进一步阻断了欧洲前往东方的陆上道路。西欧商人无法直接与东方进行贸易,利润受到极大的限制。他们希望开辟通往东方的新的道路,绕过穆斯林世界,以便开展对东方的直接贸易,因此试图寻找一条前往东方各国的海上航路。

  大航海运动的另一动机是西欧的传教士企图将基督教传播到世界更多的地方,使那里的居民成为基督徒。蒙古帝国时期,一些教士就到印度、中亚、中国进行传教。十七世纪,西欧的教会又曾多次派遣十字军,对巴勒斯坦、地中海岛屿、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进行圣战。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传播基督教,西欧的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海上航线前往世界各地。

  西欧的人们已经掌握一定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具备了远距离航海的能力。人们已经能够制造配有铁锚的大型坚固船只,足以应对远洋航行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并可装载足以供应长期航行所需的大量生活物资。会使用多桅帆船,航行速度较快。又掌握了综合使用方形帆和三角帆的技术。方形帆能够充分利用顺风,但在侧风的情况下效果不佳,三角帆则比较灵活,既可以利用侧面的风,也可以利用后面的风。方形帆和三角帆的结合使用,使船只可以利用任何方向的风,甚至逆风行驶,行驶更为灵活。已经使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能够在航行时判别方向,又已在阿拉伯人发明的测天器基础上制造出十字测天仪,可以通过测量太阳或北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来确定所在地点的纬度。还积累了长期的近海航行经验,并积累了关于风向和洋流的大量知识,这些都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驾船在海中航行。地球是一个圆形球体的学说越来越广泛地获得接受,人们认为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东方。这些都为大航海准备了条件。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领的船队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然后返回。

  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的船队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航行,到马林迪后,过阿拉伯海,到达印度半岛西南沿海的一个小国卡里库特(1498),受到国王的友好接待,并被允许进行贸易。1499年,他们返回葡萄牙,出发时的170人只剩下55人,大部分在途中死于坏血病。船队带到印度的珍珠、羊毛织品、青铜器、铁制工具等商品销售得不多,但从印度运回了大量的香料、丝绸、宝石、象牙,在国内高价出售,获利丰厚,所获利润达到此次航行费用的60倍。此次航行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再经印度洋到达印度和东南亚的海上航行路线,从此欧洲商人可以直接与这些地方进行贸易而不必再通过穆斯林的中介。

  热那亚人哥伦布认为,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从欧洲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东方。而且他经过推算认为,向西航行到亚洲只有2400英里,这是到达东方的最短路线。但他的计算有很大误差,实际上这一距离是16000英里,并且中间隔有一个美洲大陆。1492年,哥伦布所率西班牙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探索向西航行前往亚洲的航路。他们穿过大西洋,到达美洲,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并将这里的居民称为“印第安人”。1493年,返回西班牙。1504年佛罗伦萨人亚美利哥提出,哥伦布所到达的陆地并不是亚洲,而是一块新大陆,在这块新大陆与亚洲之间还有一个大洋,这一观点得到人们的赞同,这块新大陆也因此被取名为“亚美利加洲”。

  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所率西班牙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前往真正的亚洲。船队经大西洋到达美洲,沿美洲东海岸航行,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然后再向西航行,到达关岛,后到达菲律宾群岛。在航行途中,许多人因缺乏食物而死亡。在菲律宾,他们参与了当地人的内部政治冲突,包括麦哲伦在内的很多人被杀,剩余的人逃走,继续西行,到达东南亚的群岛。再继续西行,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522年返回西班牙。出发时的260多人,只有18人生还。麦哲伦船队的航行开辟了环绕地球的新航路,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纠正了对地球周长的计算的误差,使人们更真实地认识地球。

  新航路的开辟以后,世界各地之间的交往迅速增多,商品、人口、作物、牲畜、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传播。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世界贸易发生明显变化。欧洲商人在欧洲、美洲、亚洲之间建立了新的海上商业路线,世界贸易由此迅速发展,世界各地之间商品流通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多,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进口和出口数量迅速增长。欧洲的纺织品等大量运销美洲、东亚、南亚、非洲,美洲的白银、矿产、蔗糖、烟草等运销欧洲,奴隶作为商品从非洲运销美洲,亚洲的茶叶、瓷器、香料大量运销欧洲。随着主要商业路线的改变,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北岸转向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各城市的贸易中心地位被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利物浦、法国的波尔多所取代。

  新航路开辟以后,通过劫夺、开采、交易,大量金银从世界各地特别是美洲流入欧洲。欧洲金银数量的大幅增多导致价格革命的发生,金属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鸡从欧洲传播到美洲,使美洲的食物供给迅速增多。美洲的许多作物也传播到非洲、亚洲、欧洲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豆类、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凤梨、可可、烟草等。这些作物在亚欧非各地的种植迅速增多,提供了大量食物,从而促进了全球人口的增长。

  许多人口自愿或被迫地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到他处生活。大多数移出者来自欧洲,其次是亚洲和非洲各地。迁移者中的大多数人是迁到美洲。

  天花、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传播到美洲,由于这些疾病从来没有到达过美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对它们的抵抗力极低,这使美洲印第安人的数量大幅减少。

  在大航海运动以前,世界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较少,且增长缓慢。大航海运动极大地推进了这一交往,并且此后世界历史进入了各国之间交往较快增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直到今天仍在进行之中。

  §世界政治格局

  在这一时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先后崛起,成为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强国。

  十五、十六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在世界各国中相对实力强大,并且在世界各地占据了大量殖民地。由于缺乏持续的工业发展,在工业强国英法兴起的形势下,加之西班牙在争夺战争中败于英国,到十七世纪时它们的强国地位已被英法取代而成为实力和影响力相对稍弱的国家。荷兰十七世纪时也曾一度强盛,但在英荷战争中失败后国际地位下降,失去一流强国地位。

  英国和法国工商业兴盛并持续发展,其经济军事实力都持续增长,而且占据了广大的殖民地。十七世纪起,它们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强国。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经反抗英国的独立战争,脱离英国而建立独立国家美国,美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上另一个较有影响的强国。俄罗斯保持了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并不断扩张领土。

  在这一时代,以中国、印度、土耳其为代表的传统强国,都处于衰落状态,加之欧美新兴强国日益兴起,这些传统强国相对实力和影响力下降,实际上失去了国际强国的地位,并且成为欧美新兴强国的领土和利权侵夺对象,其中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土耳其大量领土被强国侵占或脱离出来成立独立国家,中国则被列强侵占大批特权。

  §强国的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各强国大力实行开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在这些国家,工商业发达,企业主希望出售工业产品和购买廉价原料,商人们希望通过经营贸易获得利润,社会大众希望购买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都要求扩大对国外的贸易,政府也希望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增加税收收入。因此,支持本国国民对世界各地的贸易,为他们创造更好的贸易条件,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政策。

  新航路开辟以后,各强国还大力实行对外领土扩张的政策,尽可能多地占据世界各地区作为殖民地。占据殖民地对各国有许多好处,既可以通过本国占有优势的不对等贸易、向殖民地征收赋税、强占过程中的直接掠夺等途径获取财富,又可以通过操纵殖民地的经济结构来为本国工业提供所需的原料和市场,支持本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威望。于是,通过武力大力占据殖民地,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政策。

  各强国对世界上的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有能力立即占据的弱小国家或地区,使用武力予以占据。对于不能短期内占据的国家或地区,一方面开展贸易,一方面逐渐扩大占领区或逐渐扩大影响力。对于没有能力占据的实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则通过武力强取优惠的贸易权利,开展贸易。于是,英法等强国纷纷向非、美、亚等世界各地扩张,占据殖民地,或扩张势力,或开展贸易。

  与世界各地的传统国家相比,这些强国经济发达,国家富有,科技先进,因而军事力量强大,远远超过其他传统国家。因此,它们在扩张过程中能够对被扩张地区形成明显的军事优势,从而顺利地取得优胜。

  葡萄牙于1500年占据南美洲的巴西,1508年占据波斯湾的霍尔木兹,1510年占据印度西海岸的果阿,1511年占据马来半岛西南岸马六甲,从而控制了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道,后来又占据了印度西海岸的第乌和孟买。1553年葡萄牙以租借的名义占据明帝国所辖的澳门。葡萄牙还占据非洲沿海的许多据点。

  1510年,贝拉斯克所率西班牙军队占据古巴。1519-1521年,费尔南多·科尔蒂斯所率西班牙军队进攻并征服阿兹特克王国。1532-1533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所率西班牙军队经多次进攻征服印加王国。1538年,西班牙占据南美洲北部一些地方。于是,西班牙控制了除巴西以外的全部南美,使之成为西班牙殖民地。1565年,西班牙占据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在亚洲,1564-1574年,西班牙征服菲律宾群岛。

  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政府给予它在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地区的贸易垄断权,有权代表政府作战、占领土地、任命官员。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垄断荷兰在美洲和西非的贸易。1622年荷兰在北美建立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1623年荷兰占据南美的圭亚那。1602年起荷兰开始在印尼扩张,先后夺占葡萄牙在印尼的许多据点,1605年夺取安汶,1619年夺占椰城并改名巴达维亚,1641年夺占马六甲,到1755年,荷兰基本控制了印尼。

  十七世纪,英国在北美东部先后占据多处地方,建立多个殖民地,大量英国人移居到这些殖民地。1757年,英国开始以武力进攻印度,经过多年的扩张,逐渐占据印度各地,到1849年控制了整个印度。1817年英国占据澳大利亚,1840年占据新西兰,1819年英国控制新加坡。1824-1826年英国进行对缅甸的战争,占据缅甸的部分领土,并取得英船在缅甸港口自由出入等权利。1852年发动第二次对缅甸的战争,将缅甸南部占据为英国殖民地。1885-1886年对缅甸进行第三次战争,将整个缅甸占据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英国又占据马来半岛。1899-1902年英国通过战争占据南非。英国还通过多次战争占据阿富汗。

  十七世纪,法国占据北美中部地区,建立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法国还占据了印度的一些地方。1862-1884年,法国与越南进行战争,占据了越南。法国还占据了柬埔寨、老挝。法国又先后占据了太平洋一些岛屿,在南太平洋,1853年占据新喀里多尼亚岛,1864年占据洛亚群岛,在东太平洋,1842年占据马克萨斯群岛,1843年占据塔希提岛和土阿莫土群岛。

  在美洲,由于印第安人人口较少,且政府组织不发达,军事抵抗能力较弱,因此美洲各地都先后被欧洲强国所统治,成为各强国的殖民地。在亚洲,由于原来已有数量庞大的居民,并已有一些比较强大的政府和国家,军事抵抗能力稍强一些,因此,亚洲的部分地方为欧洲强国所占据和统治,成为各强国的殖民地,而另一些国家欧洲各国则未能占据,而只是与其进行贸易。

  §各强国之间的争夺

  由于各强国在扩张殖民地和扩张领土的过程中互相争夺,同时各强国在世界各地的贸易竞争中也出现一系列矛盾,因而各强国之间不断发生冲突,主要有英荷战争、七年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等。

  英荷两国为争夺霸权和海上贸易垄断权,进行了军事斗争。1651年英国提出《航海条例》,以保护本国的航运业和海外贸易,削弱荷兰的优势,英荷两国为此进行谈判,但未达成协议。1652-1654年英荷两国进行了战争,并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其中规定,荷兰不得与英国的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荷兰的殖民地通商,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航海条例》。1660年,英国颁布了规定更为严厉的航海条例。1665-1667年进行了第二次英荷战争,双方各有胜负,英荷签订《布雷达和约》,其中规定,英国放宽航海条例中的一些限制,并退出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荷兰则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给予英国。1672-1674年进行了第三次英荷战争,法国与英国联合对荷兰作战。英国与荷兰主要在海上作战,法国主要与荷兰在陆上作战。在海上,英荷双方各有胜负,在陆上,法国军队占有优势。1674年英国与荷兰签订《伦敦条约》,在条约中荷兰承认英国夺取的荷兰殖民地。

  1746、1751、1756年,英国和法国为争夺印度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英国取得胜利,法国势力被排挤出印度。英国与法国争夺美洲和印度殖民地,普鲁士则与奥地利争夺对德意志各邦的领导权。于是,1756年,普鲁士与英国订立联盟,法国也与奥地利订立联盟。之后两个联盟之间进行了历时七年的战争,英普一方取胜,双方于1763年签订《巴黎和约》。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普鲁士则占领了西里西亚。

  1989年美国和西班牙为争夺古巴和菲律宾进行了战争。战争在加勒比海和菲律宾两个地方进行。在菲律宾,美国军舰进入马尼拉湾,消灭西班牙舰队,同时美国陆军在菲律宾登陆,占领马尼拉。在加勒比海地区,西班牙军队受到古巴起义军的牵制,被美国军队打败。美西两国在巴黎签订条约,其中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西班牙军队撤离古巴,改为由美国军队占领,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关岛转让给美国,西班牙将菲律宾转让给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支付2000万美元的转让费。经过美西战争,美国控制了古巴。

  十九世纪末,各强国展开了对非洲的殖民地争夺,英法争夺北非,法比争夺中部非洲的刚果河流域,英德争夺南非,英法德意争夺东非,从而出现一个瓜分非洲的高潮。在北非,1881年法国军队进入突尼斯,1883年法国迫使突尼斯签订条约,从而控制了突尼斯,1882年英国军队占领埃及。在中部非洲,1884年,比利时占据刚果河流域大部,法国则占据刚果河北岸,与比利时发生冲突,葡萄牙也占据刚果河河口地区。为解决各国的矛盾,1884-1885年,在柏林召开了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4国参加的瓜分非洲的会议。会议经过争论后达成协议,承认比利时占有刚果河流域大部,建立“刚果自由邦”,划定了比属、法属、葡萄属刚果之间的界线,并规定刚果河流域自由贸易和自由通航。会议还确定了有效占领的原则,即缔约国必须实际有效地占领非洲某一地区并通知其他缔约国,才能拥有该地区。在南部非洲,曾建立由布尔人(荷兰人后代)主导的两个共和国。英国企图吞并这两个布尔人的共和国,德国也企图争夺南非,于是英德为此展开了一系列争斗,在争斗中英国战胜德国。随后英国于1899-1902年进攻布尔人这两个共和国,并控制了两国。1910年,英国将它们与南非的另外一些殖民地合并,成立南非联邦。德国于1884-1885年占据了多哥、喀麦隆、西南非一些地区、东非的坦噶尼喀。意大利于1894年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被埃塞俄比亚打败,两国于1896年签订和约,埃塞俄比亚保持了独立国家的地位。1911年,为夺取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属地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今利比亚),意大利与奥斯曼土耳其进行了战争,1912年双方签订和约,土耳其将这两个地方割让给意大利。结果,经过一系列争夺,除埃塞俄比亚以外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均为各强国所瓜分,分别成为各强国的殖民地。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逐渐衰落,其领土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同时其所辖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巴尔干半岛各地纷纷要求独立,于是列强对土耳其的扩张与土耳其所属各地的独立运动交织在一起,出现了一些争斗。1815年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经过斗争取得自治。1821年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发动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被土耳其政府镇压。1829年俄国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并取得胜利,俄土两国签订《亚得里亚堡和约》,土耳其承认希腊独立,同时俄国取得原属土耳其的一些领土,俄国船只可以在多瑙河自由航行。1853-1856年英法与俄国为争夺在土耳其的势力而在克里米亚进行了战争,俄国战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俄国在土耳其的势力受到削弱。1859年,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尼亚取得自治。1875年,巴尔干半岛的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发生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随后保加利亚也发生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塞尔维亚、蒙特内哥罗也向奥斯曼土耳其宣战。1877年,俄国为了扩大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以解放斯拉夫兄弟的名义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随后罗马尼亚也向土耳其宣战。经过战争,俄国战胜土耳其,1878年俄土两国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根据这一条约,蒙特内哥罗、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建立独立国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自治;将土耳其一些领土给予俄国;保加利亚在俄国控制下自治,将马其顿地区并入保加利亚。由于这一和约使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大大扩张,英、奥等国极力反对,它们联合德国一起向俄国施加压力,要求召开国际会议修改这个条约。于是俄、英、德、奥匈、意、土等国代表在柏林召开国际会议,签订了条柏林和约(1878),对俄之间的和约作出修改。其中规定,蒙特内哥罗、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为独立国家,保加利亚自治,但马其顿地区仍归土耳其管辖,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归奥匈帝国管理。

  列强在中国也进行了领土争夺。1997—1999年,列强在纷纷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即在某一地区享有租借港口、修建铁路等特权,结果德国获得中国山东省作为势力范围,英国获得长江流域各省,俄国获得东北各省,法国获得西南各省,日本获得福建省。俄国和日本都企图占有中国东北地区。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大批俄国军队进入东北,义和团运动结束后,俄国军队拒绝撤离东北。因而日本进攻俄国军队,1904—1905年两国之间展开战争。战争在陆上和海上同时进行,日本取得优势。在美国的调解下,日俄双方签订条约,其中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地位,俄国在东北南部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经过日俄战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大大增强。

  各强国互相争夺的同时,各殖民地的人们也进行了一些反抗强国统治的斗争,但这些斗争大多以失败告终。如1825-1840年在印尼的爪哇发生反对荷兰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者一度占领爪哇大部分地区,结果被荷兰镇压。又如1857-1859年印度发生反对英国统治的武装起义,结果被英国镇压。

  (二)世界经济

  §国际贸易新格局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之间实现了相互运输的便利条件,于是世界贸易特别是西欧与亚洲等地之间的贸易迅速地增长。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贸易地区和主要贸易路线发生了变化。新航路开辟以前,国际贸易中占主要份额的是地中海沿岸及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新航路开辟以后,则除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以外,欧洲各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另外欧洲各国与美洲各国之间的贸易也发展起来。

  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各国与东方各国之间的货物运输只能通过西亚地区进行。新航路开辟以后,则除原有这一线路以外,又可以绕非洲西海岸到达东方,还可以向西越过大西洋并绕过南美洲到达东方,此外还增加了越过大西洋到美洲的贸易路线。

  随着主要国际贸易路线的转移,意大利各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地位下降,经济逐渐衰落,而大西洋沿岸地区的经济地位大大提高。其中里斯本、塞维利亚、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地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

  因世界贸易迅速发展,加上美洲盛产金银,大量的金银流入欧洲,从而导致欧洲各国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且大幅的通货膨胀,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在世界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贸易公司和个人出资入股建立的股份公司。如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1621年成立的荷兰西印度公司都是股份公司。

  各强国之间在贸易上发生利益矛盾,为争夺商业利益而进行了一些战争。1588年荷兰联合英国打败西班牙海军。1650年英国通过对葡萄牙的战争取得在葡属殖民地的贸易特权。1650-1663年英国颁发了几个航海条例,以打击荷兰对海上运输和殖民地市场的垄断,为此1652-1674年英荷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

  §经济全球化的初步进行

  新航路开辟以前,国家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单位,经济活动基本在一国范围内进行,一个国家的经济与别国交往很少,国与国之间只有少量的贸易,且增长缓慢。新航路的开辟以后,超越国家界限的经济活动迅速增长,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进入一个迅速增长的过程之中,而且这一过程一直沿续到今天。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之间资金、人员、技术,特别是商品的超越国界的流动日益增多。各国经济交往迅速增长的这一过程,同时又是世界各国经济逐渐联为一体即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产品销售的全球化。在一个国家中制造出来的产品,不再主要限于本国范围内的销售,而是超出本国范围,大量地在国外销售,其主要表现就是国际间贸易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其次是产品生产的全球化。同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先后在多个国家内进行,利用多个国家的原料、人力、技术来完成其生产,从而使生产成本降低,提高效益,其主要表现就是跨国公司的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分工细化的结果,是世界经济水平提高的表现,即不同国家分别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然后销售到他国,或者不同国家分别从事自己擅长的某一生产环节。

  §自由贸易制度的形成

  世界各强国起初普遍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人们普遍认为,拥有货币的多少是衡量财富的标准,主张在对外贸易中保证出口多于进口。西班牙、葡萄牙、英国都实行促进出口及限制进口的政策。如限制货币的输出国外,限制进口货物的种类,鼓励本国手工业的发展,提高进口关税等。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国家间贸易的发展,对各个参加国都有是利的,而国家的对外贸易只有不受政府的人为节制,才能顺利地发展,于是转而推行自由贸易制度。英国首先实行自由贸易制度,随后自由贸易制度扩散到欧洲各国,到1860S,形成世界范围的自由贸易体制。

  1823年,英国政府改革进口关税,把许多货物的进口关税降低。此后一段时间里,连续多次实行降低关税的措施,即降低或取消一些货物的进口税,其总体关税水平逐渐降低。其间于1846年废除了限制谷物进口以保障土地所有者利益的谷物法,1851年废除了航海条例,从而使航运业向所有国家开放。1860年以后,只有白兰地、葡萄酒、烟草、咖啡、茶叶、胡椒等少数商品还保留着进口税。

  继英国之后,1850S,俄、法、普、奥匈帝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典、挪威、丹麦等国都实施了贸易自由化政策,降低了许多商品的关税。1860S,各国之间签订了一系列贸易条约,作出了一系列互相减免关税的条款,自由贸易制度在欧洲得以普遍确立。

  在各强国的压力下,许多殖民地和弱国也实行了低进口税。如英国迫使印度降低关税,以使英国工业品便于在印度销售。如中国和日本被迫对英法美等国实行低关税,并给予各国最惠国待遇。

  但在欧洲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美国却一直推行贸易保护政策。1789年美国政府实施了《关税法案》,对各种物品征收各自不等的进口税,此后几年中又几次提高关税。1812年美英战争结束后,确立了英美互惠原则,此后大量英国廉价工业品销售于美国,并且销量持续增长,外国工业品的销售对美国工业造成冲击。于是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保护性的关税法案,对进口货物征收较高的关税,平均税率为20%。此后一直实行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关税逐渐提高,到一战前美国的平均进口税率达到50%以上。

  §工业革命

  从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进行了从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变的工业革命。英国首先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是,第一,英国在世界各地占据大量殖民地,政府又采取各种鼓励出口的政策,从而为英国工业提供了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来源,因而英国产生了对工业产品的巨大需求,要求大幅度提高工业产量。第二,英国工场手工业悠久且发达,已经积累了许多生产技术方面的经验,分工细密,工具专门化,手工业者技术熟练。第三,英国科学技术先进,并且政府对科学技术发明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很早就实行了专利法,这些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便利条件。

  1733年纺织工人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织布业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对棉纱的需求,因而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取名珍妮机),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1768年阿克莱特根据凯伊和木匠海斯的发明制成水力纺纱机,也使纺纱的效率大幅提高。手摇纺纱机纺出的纱细而易断,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结实但太粗,于是纺纱工人克伦普顿在1779年结合两者的优点发明了综合机(取名骡机)。纺纱技术的进步使织布技术又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引发对提高织布技术的需求,因而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动力织布机。纺织工厂起初主要用水力来推动机器的运转,水力受地理和的限制,于是产生了对高适应性的动力机械的需求。1769年,瓦特改良了动力机器蒸汽机,使之便于在生产中应用,瓦特蒸汽机逐渐取代水力成为主要的生产动力。十八世纪上半期,达比父子发明了焦炭炼铁的技术,促进了冶铁业的迅速发展。1784年科特发明了生产熟铁和钢的技术。在采煤业中也出现许多新技术,如凿井机、拖运机、抽水机、安全灯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4年史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各种机器和技术发明出来以后,很快地应用于生产中,机器生产的工厂迅速发展起来,到1840S,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

  继英国之后,其他发达国家也进行了工业革命。法国于十九世纪初开始工业革命,法国的工业革命过程中,从英国引进了大量机器,并自己发明了一些机器,法国稍晚于英国也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美国于十九世纪初开始工业革命,与英法一样,也是从纺织业开始,进而扩展到其他部门,于十九世纪后期继英法之后完成工业革命。十九世纪前期德意志地区开始工业革命,十九世纪末基本完成。意、俄、日等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继各个先进国家之后,在印度、中国、墨西哥、巴西等稍落后的国家,机器工业也出现并初步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各先进国家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先进国家出现一次经济迅速发展的高潮。在这次高潮中,除纺织等轻工业以外,冶金、采矿、机械制造、化学工业、铁路运输业等行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主导产业。随着工业的迅速增长,世界经济中工商业比重较快提高,农业比重则逐渐下降,国际贸易也获得更快的增长。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全世界特别是先进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人口比例也迅速增长。

  §第二次工业革命

  十九世纪下半期发生了以电力和内燃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1867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79年西门子发明电动机,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1881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十九世纪后期,制碱、合成染料、合成纤维、火药制造等技术有明显进步,内燃机和汽车也发明出来,还发明了许多炼钢的新技术。1844年美国人摩尔斯发明电报电码,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1851年建成联结英国和法国的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报线,1861年建成联结英美的海底电报线。

  十九世纪后期,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冶金、采矿、机器制造等原有工业部门的进一步发展,并引一批新工业部门的兴起和发展,如电力工业,电器设备工业,汽车工业,以及化肥、人造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等化学工业,从而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885年德国奔驰公司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随后法国、意大利、英国都开始生产汽车。起初汽车工业都是小批量的生产,只是针对少数富有者,1908年美国福特公司开始生产价格便宜的汽车,使汽车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各先进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各国交替式增长的特征。英国经济首先迅速发展,居世界首位,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仅次于英国的是法国,法国工业也较快增长,其经济位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和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到十九世纪末,取代法国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同一时期俄国和日本工业也有明显的发展。

  §大型企业的兴起

  1873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危机涉及美国、德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使各国的经济长期处于萧条状态,生产减少,大批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大型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危机过程中,大批弱小和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在长期萧条中破产,而一些资本雄厚且生产经营条件良好的企业则得以维持并获得发展。这一现实使人们认为,组成大型公司,能够增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而致力于建设大型企业。同时,经济危机中大批中小企业的破产,也在客观上促使生产更多地集中于大企业。于是,十九世纪末,通过合并与收购,形成了一批大型的企业,而许多中小企业则被并购。在发达国家的许多行业,少量大企业的资产和产值均占到全国总值的半数以上。如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的产量,占到全国石油运输和石油加工业的90%以上。

标签: 世界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