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的,身为“汉初三杰”之一,高祖刘邦对其更是称赞有加,被誉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韩国人,出生于宦官世家。先辈在韩国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祖父连任三朝宰相,父亲也是连任两朝宰相。独独到张良这一辈时,韩国国力衰弱,最终,在秦国的征讨下灭亡了。国破家亡后,张良后游走于各地,但他却并未被现实打倒,反而成长为一代名臣、流芳百世。
在古代,有这么一种职业,只需要给主公出主意就可以享受大房子,八人抬的豪车车以及荣华富贵。没错,这个职业就是谋士。战争年代,这些人大放异彩,比如某是大鼻祖姜子牙,关于姜子牙有这么一个故事。周王用车子拉着姜子牙走了四步,于是他说要保周家江山四百年,而历史上也确实如此。这个故事听上去有些夸大了,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说姜子牙谋略是如此的出众。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个谋圣级别的人物,他就是张良。对于谋士来说,他的本领自然是重要的,而选择一个明主就显得更重要。庞统当年投靠孙权,满腹计策结果却不受重用,只是因为他长得丑,最后跟了刘备于是大放异彩。所以说选择辅佐什么样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若是碰上没脑子的主子,牵着他往胜利的路走,他也能走岔了。所以说诸葛亮当年为什么要久居深山而不出世,只不过是在觅一位明主罢了。为什么说刘备是明主,因为他肯听劝,能虚心求教。
刘邦也正是这样的人,所以张良选择了他,刘邦开始处于弱势,但是却能扭转局势,成为了最后的赢家,这里面张良的功劳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若是没有他,刘邦也活不到大败项羽。因为在一次攻打宛城的时候,刘邦屡是攻不下来,便十分丧气想要绕过宛城。要知道他们后面还有秦兵追着,如果绕过宛城,秦兵再往前一堵就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如何还能活着出来?
还好张良及时劝阻,否则刘邦就得交代在这儿了。张良不但聪明,他胆子还非常的大。当年的秦始皇是远近闻名的残暴,且出行都有非常多的人保护。但是张良偏敢撞枪口。他趁秦始皇出街的时候,暗中安排的大力士拿着大铁锤,想要刺杀秦始皇。刺杀行动是成功进行了,不过刺杀错了人。跟随秦始皇出行的还有一个副轿,其实就是为了混淆视听。行动失败,张良也就逃之夭夭了。
还有一次刘邦去赴宴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圈套,不过是项羽为了杀刘邦而设的局。被张良一眼看破,于是他又用手段招揽了项伯作为接应,最后带去了一个勇士,让项羽很赏识,居然机智的化解了刘邦的劫难。人们常常说,伴君就跟着一只老虎一样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辅佐刘邦的不止张良一个,还有当时著名的萧何以及韩信。这三人同时辅佐刘邦,都可谓是功不可没。
张良给刘邦出的谋略,大都是布局性,战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较多。张良一生有“六大奇谋”:
一是佐策入关。刘邦想抢先入函谷关。张良多次让他稳住,扫除入关路上的后顾之忧。
二是约法三章。张良让刘邦约法三章,安抚民心,与残暴的秦朝和项羽形成截然的区别,这也形成了刘邦的标签,让刘邦在今后的发展中,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
三是鸿门斗智。张良让刘邦反复向项羽示弱,又联络项伯和樊哙,从明暗两方面对项羽施加压力,从而解救刘邦。
四是明烧栈道。项羽把刘邦封到关中的时候,张良让刘邦把栈道烧了,表明无意逐鹿中原。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项羽,为刘邦暗中聚集力量,以及后来韩信的暗度陈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下邑布局。刘邦出关中,平定三秦后,由于韩信、彭越、英布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对刘邦不予帮助,结果刘邦打了大败仗。而张良在这时候,让刘邦给三人划定地盘,从而让三人死心塌地,三路围攻项羽,最后打败项羽。
六是巧定太子。因为刘邦想废掉太子,而刘邦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吕后及樊哙集团的强烈不满,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最后是张良出谋,让刘盈请来商山四皓,最后才稳定了太子,从而也稳定了江山。否则的话,赵王如意被立为太子,刘邦去世后,必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七国之乱,提前爆发。
就是这样的大功臣,在刘邦功成名就的时候,二人却迎来了兔死狗烹的结局,丝毫不念及旧情把萧何韩信给搞了,韩信为他打下再多江山也不得善终。曾经的大功臣最后却落得这么个地步,也是叫人唏嘘。不过张良,却十分让人佩服他的心智。他并不占着自己功高而揽权、轻狂,反而更加低调。最后甩甩袖子,抛开财富官位,旅游去了,也是三人中唯一结局圆满的人。他的谋略更在于心。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