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个人能力的话,和珅是个绝对的能人!他有一个长处,就是总能正确把握乾隆的心思,这也许是他常常和乾隆形影不离的缘故吧,时间久了,难免会掌握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心理活动。
对于那些敢于犯颜直谏、刚正不阿的自清之人,作为官场老油条的和珅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和珅之所以能够把乾隆服侍得舒舒服服,从而自己也扶摇直上,其实只需做到一句话——要做一个善于媚上之人。
和珅算是个老奸巨滑的人,为了得到皇帝的宠信,从而达到弄权的目的。他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他对主子百依百顺,对主子的需求考虑得非常全面,甚至能做出主子都不一定想得起来的事,给人一种毫无主见的奴才相的感觉。而那些所谓忠臣良将因为有自己的信念和 “框框”。
所以,朝廷中的军机大臣们往往极为看重自己的身份,即使向皇帝上奏,也要注重维护自己的尊严。诸事都会有所考虑,从来不“出格”、不“越轨”,这样一来,既限制了自己,也疏远了皇帝。
其实和珅最清楚不过,那些所谓的“框框”永远都是为别人准备的,至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则无足轻重,只要能够得到主子的赏识就行。
为了达到一己目的,要敢为人所不齿,什么伦理纲常、社会道德都是虚的,为了能让主子高兴,没有什么不可以逾越的“框框”。而且效果非常明显。经过种种旁人难以逾越的障碍后,能够达到主子的目的,从而被主所赏识,当然,他也会得到别人无法获得的恩宠和荣耀。
乾隆时期,朝中大臣各个身怀大才大德,和珅在其中只能算个陪衬。要知道与和珅同朝为官的大臣中,名垂千古的就有好几个。大学士阿桂战功赫赫,在朝中不怒自威,而才高八斗的刘墉更是出身名门、誉满天下;还有才华出众、满腹经纶的纪晓岚……这些人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凭实力自己如何能盖过他们?但是和珅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并非是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
因为他知道,凭借自身的才华,可能会在朝廷谋得一个的职位,却无法实现自己权倾天下的梦想。
说实话,和珅的才学也是非常不错的,可惜当年朝中猛人极多,所以显得和珅就差了一截,要想胜过他们,他必须要独辟蹊径。
所以,和珅尽量不在刘墉、纪晓岚面前卖弄文学、不和阿桂谈论军事,而是在乾隆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即便后来做了军机大臣,在皇上面前也是以奴才自称,极大地满足了乾隆的虚荣心。
和珅以日常表现博得乾隆的好感,弥补自己的不足。史书上就有这样的记载:“皇帝每有咳唾,和珅则以溺器进之。”可见,和珅在生活细节上,对乾隆也是伺候得面面俱到。
他还常常和乾隆一起聊家常,讲一些乾隆难得一听的市井笑话,逗得乾隆开怀大笑,使乾隆更加觉得难以离开和珅了。
和珅有一个长处,就是总能正确把握乾隆的心思,这也许是他常常和乾隆形影不离的缘故吧,时间久了,难免会掌握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心理活动。
封建王朝的帝王,尽管自诩为天之骄子,但毕竟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血肉之躯。但碍于森严的规章制度,他们常常深感孤独和寂寞。
加上乾隆执政六十年,亲眼目睹自己的股肱大臣一个个相继离开,朝廷中大多是新近用升的官员,而乾隆的皇子们也是能力不已,各个为了自己身后这个位子明争暗斗,致使亲情不在,正所谓“自古无情帝王家”,加之孝贤皇后又先他故去,心中更是无奈何寂寥。
善于察言观色的和珅趁机弥补了这个空缺。情感毫无依靠的乾隆突然多了一个了解自己的和珅,怎能不大感安慰。因此,乾隆几乎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和珅,和珅也凭借着乾隆的宠信为所欲为。
当然,和珅为了达到接近皇帝的目的,成为乾隆的代言人,必须在乾隆面前表现得服服帖帖,让乾隆放心,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容易,这是以不断丧失道德道德底线为代价的。
首先,他在朝中大臣们的冷嘲热讽中磨厚了脸皮,对他人的嘲笑和不屑一顾能够淡然面对,当然也要背负“寡廉鲜耻”的名声!
和珅既然下定决心要当乾隆的奴才,就努力在乾隆面前表现出一个合格奴才的样子来,为了平衡自己扭曲的心理,他就会让众大臣像他对乾隆一样对待自己。
《清史稿》中有这样的记载:和珅对于“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加以开脱或者是故意的拖延其事,等到皇帝怒气已过,才若无其事的提出来,以求不了了之。”就这样,和珅靠着在皇帝面前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做人的尊严,换取了大臣们的依附,使整个朝廷都逐渐笼罩在他的淫威之下。
和珅是个做事认真地人,他做奴才就尽心尽力把奴才做好,褪去那些世俗的清规戒律,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皇帝面前彻底的奴才,从而成了权倾天下的“二皇帝”,这难道不应该引起那些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能彻底投入到工作中的人深思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楚人美真实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