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对于《喀秋莎》这样的热衷?

滴答历史 107 0

在浩如烟海,璨若星河的俄罗斯文化当中,中国人民却对《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情有独钟绝非偶然,而是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在其中的。在俄罗斯20世纪60年代,中俄两国友好关系进入历史最好阶段,中国百姓也开始对俄罗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于丰富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坚持的内涵基础!

自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就产生了一种不仅仅具有本土情怀,而且关怀人类命运的“世界关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凡是对俄罗斯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多多少少都能从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当中深刻地感受到俄罗斯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于国家前途和世界命运的关心和关怀。而这种以世界人民前途和命运为考量的“天下情怀”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直至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苏联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伴随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从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同一时期,中华民族正饱受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压迫,挣扎于生死存亡之际。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正在为救亡图存艰难探索的中国人民,特别希望世界上能够出现一个支持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力量。社会主义的苏联,则在这一时期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代表的苏联革命文艺所表达的对全人类命运关注的“天下情怀”:对祖国、对人民、对劳动、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事业和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不懈追求,使得一百多年来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感受到了来自异国他乡的情谊和温暖,给予了中国人民极大的精神鼓舞。这种“天下情怀”,激发了潜藏在中华民族心底当中的“天下情怀”和面对压迫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民当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标签: 金刚川历史事件喀秋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