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宋朝为何还要向辽国纳贡?真相是什么

滴答历史 26 0

弄清一个事实,“澶渊之盟”签订之前北宋并未胜利,辽军也没有失败,双方只是拉开了战势,小规模打了几场热身仗,北宋军王先和、王继忠等将被俘虏,辽主将萧挞凛战死,双方势均力敌,此段在《宋史》记载稍有些夸大嫌疑,总的来说北宋军打得不错,占了上风,辽军由于主将未捷先死很被动,遂提出停战议和,此举正中宋真宗下怀,拍手叫好,于是就有了“澶渊之盟”宋辽百年和平。

在历史上交战一方无底气参战、或实力不足不敢战的,以一场小范围的胜利获取谈判资本,获取最大话与权后与敌方停战议和的,还议成了不平等和约的,有几次案例,比如1140年南宋取得几场大捷,赵构在宋军可战而不战的情况下与金人议和,称臣赔款、岳飞成了刀下鬼,这就是《绍兴和议》;1885年中法战争,清军在陆路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统帅被重伤情况下,李鸿章自认为获得最大限度砝码后与法国人议和,法国当时政权更替无暇顾及情况下,还是签订了《中法新约》,丢了越南、丧失了一些主权。

1104年的宋辽一战也是上述情况,辽国在萧太后治理下有了再次发动侵略战争的本钱,于是萧太后和辽圣宗亲征、由萧挞凛任主将,率20万一路势如破竹,打到澶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距离北宋的都城汴京仅一河之隔,只用时2个月,北宋情况十分危机,宋真宗准备南逃,让大臣求和,宰相寇准抱着皇帝的腿,哀求宋真宗也亲征,咱堵一把,如果赢了就一雪前耻,输了再逃也行,于是宋真宗亲赴战场,由于宋军畏缩在城内不出战,辽军天天在城外喊话宋军也不出来,一天辽将萧挞凛去澶州城下遛弯,准备亲自喊话,谁知被埋伏在附近的宋军弩兵发现,找了个机会给射死了,这下辽军大惊,宋军大振。

图为寇准,时任宰相,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认为是城下之盟的耻辱,将寇准一贬再贬。

本来宋辽军开战时,私下双方使者整天黏在一起,宋使求和辽使一直没答应,谁知主将出去一趟有去无回,战还没开打主将死了,这时的辽军也因战线太长隐患很大,军中开始蠢蠢欲动,省时度势的萧太后答应了求和,而宋军这边由于宋真宗亲临,勤王兵马已集结了几十万,这时完全可以趁势出击辽军,但骨子里就有怯意的宋真宗巴不得议和,于是本有机会掌握主动权的北宋丧失了机去,谈判桌上主要问题就是辽军退兵问题,退兵就要有条件,于是宋真宗是哥,辽圣宗是弟,哥哥每年给弟弟30万,平时两家还要互相走动,这就是“澶渊之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