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后期,帝国一分为二: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称为东罗马帝国;西部以罗马为中心,称为西罗马帝国由于帝国一分为二,东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会之间也出现了裂痕。名义上,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教廷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中心,但西部的罗马教廷则常常自行其是。尤其到了公元5世纪,罗马教廷将西部的教会一并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还自封罗马大主教为教皇。这样,基督教实际上已形成了两个中心,即君士坦丁的宗主教(也称“牧首”)和罗马的教皇。
在公元7世纪之前,东西两教会的关系至少在表面上还保持着平静。但是,到了公元8世纪,关系就开始恶化了。促成关系恶化的原因,即历史上有名的所谓“圣像破坏运动”。本来,基督教是从禁止偶像崇拜的犹太教演变而来的,所以最初也严禁崇拜偶像。但是,这种没有偶像的一神教,在传教时不免显得抽象,信徒们心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崇拜对象。于是,后来的基督教传教士为了有利于向底层民众传教,有时也为了美化教堂,便将基督、圣母、使徒和殉教圣者的画像挂在教堂里供信徒们朝拜。这样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各地的教堂里都充满了画像和塑像,而信徒们就对着这些画像和塑像顶礼膜拜,其情供奉着圣像的夏特尔大教堂。
跟拜偶像的原始多神教无甚区别。这种拜偶像的习惯,在当时不仅受到伊斯兰教徒的嘲笑和犹太教徒的攻击,同时也遭到基督教内部某些派别如保罗派的反对,因为使徒保罗生前曾明确表示过,基督徒不应崇拜偶像。教会内部的这种矛盾,招来了当时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的干预。他决定支持保罗派,于是便于公元726年会同东罗马元老院和东罗马教会一起,颁布了一道“偶像崇拜禁令”,敕令所有基督教堂内即刻销毁所有的画像和塑像。但是,教会内部提倡偶像崇拜的一派却煽动众多信徒与皇帝对抗。当皇帝派出的执行官吏前去拆除偶像时,狂热的偶像崇拜派基督徒便从四面八方涌来,与帝国军队发生冲突。而利奥三世执意要实行他的禁令,命令军队镇压。这样,京城君士坦丁堡便整个地处于混乱之中。
京城动乱的消息传到东地中海各地,那里拥护偶像崇拜的基督徒便很快组成一支临时军队,以“消灭基督的敌人”为口号,浩浩荡荡地向京城开来。他们在京城附近又与帝国军队相遇。一场混战之后,这批乌合之众固然为帝国军队所消灭,但那里的教会却仍然拒不执行禁令,并发起了一场所谓的“护像运动”。这样,整个东罗马帝国都陷入了混乱之中。再说西罗马那边,本来自封的罗马教皇就跟君士坦丁堡不和,现在接到东边来的一道禁令,要他们拆除教堂内所有的偶像,教皇当然不服。于是便采取了公然对抗的立场,一面向信徒们宣讲东部教会的“反基督罪行”,一面又将执行皇帝命令的军队逐出意大利,并组织护教军向君士坦丁堡开去。
皇帝利奥三世本想派一支强大的军队去意大利平乱,但由于东部也一片混乱,再加上伊斯兰教徒乘虚而入,攻占了小亚细亚的东罗马领土,所以他的计划根本不能实现,至多只能与西部抗衡而已。这种东西抗衡的局面,一直持续了100多年,其间关于“偶像崇拜”问题几经反复:利奥三世去世后,他的三个继承者都遵奉着他的禁令,但是到了公元780年至797年期间,当时摄政的皇后伊勒娜转而支持拥护圣像派,抗衡的局面有所缓和。可是继伊勒娜之后执政的两代皇帝又恢复利奥三世的禁令。接着,在公元843年,女皇狄奥多拉当政,她又中止了禁令,与西部教会妥协,并召开君士坦丁堡会议,恢复了圣像供奉。
这样,关于偶像问题虽然告一段落,但东西两边教会分治的局面却难以改变。这种局面又持续100多年。在这100多年间,东西两边教会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虽然双方都承认同是基督的教会,但对教义的解释却有分歧。此外,当时东部教会使用的是希腊语,而西部教会使用的则是拉丁语。这种语言上的隔阂,也拉大了彼此间的距离。东西两教会真正分道扬镳,则是从公元1054年才开始的。1054年发生的那件事,史称“色路拉里乌分裂”。在此之前,君士坦丁堡的宗教主色路拉里乌与罗马教皇利奥九世之间就一直在争夺全教会的领导权,关系已几近破裂。
1054年,色路拉里乌指控西部教会有背教规,用无酵面饼作为圣餐礼上的圣体。于是,东西双方又为圣餐礼上用的面饼到底要不要发酵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教皇利奥九世派红衣主教洪堡到君士坦丁堡去向色路拉里乌当面说理,但遭到色路拉里乌的冷落,于是洪堡就当即“绝罚”色路拉里乌。所谓“绝罚”,原意为“断绝往来”,但经基督教的特殊解释,绝罚”又带有处分性质,受此处分者被认为永不得进天堂。君士坦丁堡宗教主受罗马教皇所派使臣的“绝罚”,当然不予理会,而且大怒,随即召开宗教会议,宣布“绝罚”罗马教皇利奥九世。
小编觉得,既然两边的最高首领这样相互“绝罚”,东西教会之间应该也就彻底断绝了关系吧。就好比有人触犯到你的底线,你还会和那个人继续玩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