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举孝廉出身,初为上计吏,历任太子舍人、秘书郎等。曹魏建立后,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陈留太守,册封关内侯。正始年间,去世,追赠光禄勋。刘劭学问详博,通览群书,曾经执经讲学,成为推动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参与编纂类书《皇览》,制定《新律》。编写《人物志》,品评人才。著有《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等辞赋作品,多已亡佚。仅见《赵都赋》、《上都官考课疏》,收入于《全三国文》中。
人物生平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官至尚书郎、散骑常侍,赐爵关内侯。受诏搜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纂为《皇览》。又与议郎庚嶷、荀诜等共同制订律令,作《新律》十八篇,著《赵都赋》、《律略论》。魏废帝时,专事执经讲学。所著《人物志》,讨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问题,以为人“禀阳阴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从人之形质,可观察其才性。对人性、才能和形质等分析甚详,反映汉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之趋势,开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淡风气。所著有《法论》等。约生于东汉建宁年间,卒于魏正始年间。官至散骑常侍。著《人物志》,探讨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问题。他认为,识人不仅应听其言,而且应观其行;不仅要看其外貌,而且要看其内在气质。他把人物分作“三材”、“十二流品”,认为圣人是最高理想,英雄次之,等等。他还用道家的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他的思想是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
成就
汉末魏初是社会思潮的转变时期,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出现了儒、道、名、法竞起与合流的趋势。又因为曹操重刑名,更促进了名家和法家思想的流行,使得人物品题(“月旦评”)由对具体人物的评论,发展到人物才性高下标准问题的讨论。刘劭的《人物志》反映了这一思想特点,对评论人物才性的原则和标准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讨论,为当时哲学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他认为,对人物的认识不仅应听其言,而且应观其行,说“必待居止然后识之”;人禀阴阳以立性,由于每个人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才性。他根据才性高下,把人物分成五等;圣人、德行(与“圣人”比,是“具体而微”)、偏材(有一方面特长)、依似(表面上有一方面特长,而实无)、间杂(“无恒”的人)。他认为,“圣人”是最高的人格。“圣人”以中庸为其德,说:“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咸而不碱,淡而不醇,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刘劭用道家的“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他的思想是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
作品
《赵都赋》《乐论》《许都赋》《人物志》。《人物志》作为我国历史上首部系统的人才心理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