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弩弓能百发百中吗?构造是怎么样的?

滴答历史 49 0

清代满洲人最喜弓弩,几于家藏户有,北方汉人亦然。娴于弩术者极多,直至清末,习弩之风未衰,北京等地,直到民国尚多制弩专家及售弩专店,但均系弋射小弩、手执身带之器。所常见有臂有机之弋射弩,其制有二:一为发弹用之弩,俗名弩弓;一为连续发十弹或十矢之弩,俗名弹弩或连珠弩。

弩弓用一弓形曲体之木为臂,臂上置弓与机,其前端再置粗铁丝制长方形架,架上横系一线,线上系一小珠,架俗名星架,珠名准星。机之后端立一竹牌,牌中凿一小孔;牌俗名斗牌,又名星牌。准星之地位先可上下左右移动,待至由斗牌小孔中以窥准星,与所射成一直线时即固定之,以为射击标准,如是则发即命中。

机用铜制,分上下两段,上与古弩机之牙相似,用以钩弦,下与古弩机之悬刀相似,用以发机。弦用牛筋制,中有斗,斗前端用以衔弹,后端用以钩于机牙上,此为清弩弓之构造式也。

至于弹弩,或连珠弩,则系直臂,臂上置一匣以盛弹或矢(匣大则弹或矢之数目即可增多),匣之近臂处留一弦道,弦道之后端向下微凹,以为衔弦之用,机牙系一长方形之小骨片,即置于此凹处,可自向上下移动。

清代弹弩

匣与臂相连之关键,一端借弦通过弦道之力;一端别有一柄,俗名拐子(古当称曰枢),夹于匣与臂之两旁,两键贯之,一键在匣,一键在臂。用此弩时,先置弹或矢于匣中,然后将拐子向前转动,待弦落于弦道后端凹处,则将拐子向后转动;当转动时,匣之后端与臂并不紧接,待匣与臂紧接时,则牙为臂所阻而上升,因而将弦挤出凹处以发弹或矢。

蜀汉诸葛武侯弩(见明防风茅元仪著《武备志》)

如此往复转动,则弹或矢即连续发射不断。此为清弹弩之构造式也。此弹弩或小矢弩,虽在清代极为盛行,但并非清人创制之器,明茅元仪所著之《武备志》中曾图有诸葛弩形,几于完全与清弹弩相同。是则此器之来源盖甚远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