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吕不韦是个商业奇才,这点已被历史印证。但他下海时只有15岁,这个年龄放在现在,顶多是个初中三年级学生。
吕不韦15岁那年,爷爷突然死了。临死前把吕不韦父子叫到床榻前,抚摩着吕不韦的长发说:“你爸爸是一个庸才,没啥本事。今后,光大咱们吕氏家门的事业,只能落在你一个身上了。”
在吕不韦爷爷的心里,他孙子比儿子强,儿子一无是处,简直就是一个浪费生产资料的废物,一个草包。而他的孙子,却秉承天赋,有大商人的潜质。
但这个所谓的“草包”爸爸却规划了吕不韦至关重要的轨迹。
吕不韦的老师知道吕不韦下海经商这件事后,冲过去和吕爸爸大吵大闹,因为,那个时候,吕不韦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功课扎实,前途无量。
谁知,吕爸爸极其淡定的对老师说:“老师,你跟我干架没用,我儿子我了解,他在商业有潜力,在知识深入方面不擅长,学个通俗大概就可以啦!我不想让他做名士。”
这与我们现在很多爸爸们动不动要把儿女送到国外镀金,学成回来后,再通过关系找一个大公司就业的想法显然不同。
事后证明,这个“庸才”爸爸,给吕不韦规划了一条非常正确的事业路线图,实属“高明”之举。
卫国早先也是个大国。在春秋战国的四百余年中,卫国的国君一个比一个昏庸无能,卫国国势江河日下。到战国中期,卫国已成为任人宰割的小国。
一次,当赵国使者提出购买百件圭璧之器时,吕不韦很快就做出决断接下了这单生意。当时圭璧是用以礼定王公贵戚的爵位,在卫国属于严禁运进和出售的商品,违者全家斩首。
在这种风险之下,吕不韦仍然敢接这单生意,固然是因为其利润极高,更重要的是吕不韦已经决定离开卫国去大国发展。吕不韦选择去韩国的首都阳翟。
他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阳翟乃是当时最大的玉器交易中心,各国商人都从此进购玉器,吕不韦在这里做生意,赢利丰厚。但是,吕不韦很快又发现了韩国也非久留之地。
吕不韦在韩国之时,秦昭襄王执政,他任用范雎为相,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
此时,吕不韦对天下形势已经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他预见到,韩国会首先成为秦国鲸吞蚕食的目标,这个诸侯国将像秋风中的残枝败叶一样衰微下去。秦国的地理位置是,北部是魏国,南部是楚国,西部是蜀国,东部是韩国。
在这四个诸侯国中,韩国与秦国的土地纵深交错,相连最紧,成为秦国的心腹之患。所以秦国定会首先大动干戈,攻势凌厉地向韩国发动军事进攻。
吕不韦清楚地看到,韩国政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他觉得在韩国,别说是封侯拜将,就是贵为韩王,最终也将成为“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亡国之君。
看清楚了各国形势后,吕不韦决定离开阳翟,另觅去处。当时赵国乃是七国中仅次于秦的强国,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而且有蔺相如、平原君赵胜等贤臣辅佐,加上吕不韦玉店的最大一个分号就在邯郸,他决定迁移到赵国。
吕不韦赴赵国时,赵国取得阏于之战胜利不久,国力正强。吕不韦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巧妙地结识了在赵国当人质的秦王孙异人,动了去秦国发展的念头。他决心将异人捧为秦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间,他又通过平原君成为赵王的座上宾客。他发现赵王处事刚愎自用,目光短浅。他断定赵王不足以成大事,正在此时,秦赵又起战端,更加验证了其看法,也坚定了其离开赵国的意愿。
吕不韦为立异人为太子嫡嗣之事而远赴咸阳。一进人秦国的境内,吕不韦就感受到这里与关东地区迥然不同的风土民情。
吕不韦是个商人,能看出秦国的关中地区是个土地肥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一路上,吕不韦所见到的秦国人,也都保留着先民周人的遗风,对种田、稼穑之事十分认真,这一点与他的老家濮阳和他到过的邯郸完全不同。
吕不韦回到邯郸后,回想秦国的富饶和强大,再反观赵国,那种繁华、奢靡只是一种黄昏前的辉煌而已,背后隐藏的是赵国国力的衰退。战争的发展证明了吕不韦的眼光。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势力越来越弱。
吕不韦带着异人趁乱逃出邯郸到了秦国。从此,吕不韦开始了他在秦国的仕途之路。
古往今来,那些有所成就之人大多善于权衡利弊,审时度势,谋划自己的人生,吕不韦可算是其中的代表。
标签: 吕不韦简介及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