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如果说商鞅改变了秦国,那么李斯改变的是秦朝。是李斯,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决心更加坚定;是李斯,为秦灭六国出谋划策,一扫六国,完成统一;还是李斯,为统一后的秦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基本国策。所以说,李斯是秦始皇最有力的支持者,为秦朝的统一乃至繁荣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是秦朝最有力的功臣。可是这样一个功臣,本应该大富大贵,安稳地度过一生,奈何最后却落得个“腰斩”的局面,成为了历史上死法最惨的丞相。到底是什么断送了李斯辉煌的一生呢?
作为辅佐嬴政横扫六国最为关键的一个臣子,也是秦始皇身边最信赖的丞相,为何落得如此悲惨的局面?其实,在我看来,李斯就是一名最有能力的佞臣。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也就是说,世人都认为李斯是因为忠于秦国而死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显然,司马迁对李斯进行了否定,认为他的死是另有其因。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不如想来看看李斯是怎样的一个人?
放弃“郡小吏”,拜入荀子门下李斯出生于楚国的上蔡一带,因其是官吏之后,家境殷实,本人也天赋异禀,童年有着立志报国的远大抱负,常常对当代实事有着不同的见解。年纪轻轻就顺利地成为了一名“郡小吏”,可谓是少年得志。凭着李斯的聪明才干,如果一直在他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那么日后一步步地成为郡守已经不成问题。
可能越优秀的人,就越不甘于平庸吧。李斯一直怀揣着报国的梦想,所以他放弃了“郡小吏”的官职,去寻找真正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地方。可如果李斯能预料到他被“腰斩”的后果,便不会离开那安全的环境吧。在这之后,李斯前往了齐国,拜访了齐国著名的大儒荀子为师,跟随他寻求治国之才,辅佐帝王之术,与韩非子做师兄弟,韩非子一直信仰法家思想,而李斯也深受影响,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后来以法治国的原因了。
受到秦王赏识,大展才能就这样见年过后,李斯已经成了荀子麾下最看重的弟子,也小有名气。李斯便想找寻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而这次,他把眼光放到了当时国力最为强盛的秦国。可是一名楚人,想要在秦国施展一番才能,更想着辅佐帝王,那是难上加难。于是,李斯拜入吕不韦的门下,成为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作为秦朝的丞相,一心为大秦,他发现了李斯的才能,便将他引荐给秦王,这才让李斯与秦王搭上了线。
能让李斯一步登天的便是秦王加冠之时了,当时因为秦王没有实权,相国与太后掌握朝政,大王早已积怨已久,便私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候李斯便成了首选。秦王先任命李斯为廷尉,监察百官,实则是作为秦王的耳目。李斯也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能一步步亲近秦王,后来,事无巨细,秦王都要询问李斯。李斯通过设计于嫪毐和吕不韦,为秦王亲政扫除了最大威胁,秦王顺利的亲理国政,这其中最大的功臣无异于李斯,秦王为了奖励他的功劳,拜他为左丞相,由此李斯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至此来看,李斯辅佐秦王,完成自己的伟大抱负,好像并无大错,那为何被腰斩呢?
沙丘政变,引火烧身真正致使李斯灭亡,暴露本质之时是在秦王驾崩之后,在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东巡天下,刚到沙丘不久,始皇驾崩。从此,李斯迎来了他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和灾难。面对剧变,李斯没有想到更好的策略,便封锁消息,这让随行的皇子胡亥和赵高看准了机会。赵高认为李斯位高权重,自己势单力薄,便建议李斯发动政变。
这时的李斯早已有了夺权之心,但是有着皇太子扶苏的威胁,李斯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现如今一旦消息传到咸阳,皇太子必登皇位,自己的夺权便化为乌影。在这样的情形下,李斯听从了赵高的劝告,拥立胡亥登基,李斯由此掌握外朝。
可是让李斯没有想到的是,胡亥上位后,和赵高绕过丞相修改法律,为了消除威胁,对其他皇子公主大肆屠杀。早时,李斯将儿子女儿与皇室联姻,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夺权篡位。可随着胡亥的登基,这一切都变了,如此一来便是断了李斯的后路。
到此,李斯与胡亥算是分庭而立了,李斯是有权但无处施展,每次进谏都直接被胡亥拒绝。李斯也想反抗,可是,自己唯一的依靠便是自己儿子李由,李由作为三川郡守,掌握着秦朝的一部分精锐,这也是胡亥迟迟没有除掉李斯的原因。可是就在第二年,李斯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没了,李由战死,李斯再无依靠。胡亥直接动手。于是李斯便迎来了人生中的最后结局,在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腰斩”,而其族人,尽被斩首,对秦朝做出巨大贡献的李氏从此覆灭。
在我看来,有两个事件必然会导致李斯的灭亡:谏逐客书,取得秦王信任当时嬴政即位之后,已经处于战国末期,此时政局已定,山东六国早已苟延残喘,就连强大的赵国都因为长平一战之后再无崛起之力,其他五国更是相继向秦国求和,秦国此时早已具备了统一的实力。可是,山东六国的韩王想出了牵制六国的办法,派水工郑国入秦朝,游说秦国举全国之力修建水利,没想到,在李斯的帮助下,成功游说了秦王,这一计拖延了秦国攻打六国的能力,而后发现郑国是间谍,在君臣的商议之下,做出“尽逐六国之客”的决定。
李斯此时作为刚来楚国的士子,刚想开展一番作为,谁知便要被驱逐,岂能容忍的了?于是,李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洋洋洒洒便写下了千古雄文——《谏逐客令》,里面列举了关于逐客的种种弊端,始终围绕着“大一统”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用客卿的重要性说服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
其实,看似李斯是在为秦国的大一统考虑,可是就没想到如果巨大的工程,要耗费秦国多大的人力物力吗?如此秦国大一统不更要延后几年吗?如此聪慧的李斯,不可能想不到。他冒着巨大风险去谏言,根本是为了自己能在秦朝中立足,如果李斯不在“逐客令”当中,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建言献策。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得以在秦国立足,取得了秦王嬴政的“左膀”。
与赵高合谋,助胡亥上位第二个事件就是与赵高合谋,立胡亥为王。当时灭国大幕开启,李斯主理朝政,将自己的长子李由任命为三川郡守,他的其他子女也与王室子女通婚,奠定了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实力,貌似看上去坚不可摧。这一切都被工资扶苏看在眼里。可是,他却没有想到始皇也有西去的一天。那么问题产生了,李斯在始皇嬴政面前具有别人难以企及的信任,那么你能保证在皇太子扶苏面前也是如此吗?
而且,李斯虽然智力超群,但是情商一点都不高。他与公子扶苏早已产生了政治分歧,李斯一直奉行始皇帝的主张,焚书坑儒,依法治国;而公子扶苏却有不同,主张宽刑缓赋,休养生息,还产生了庙堂廷争。但即使这样,皇帝依然指定扶苏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难道这些李斯没有看在眼里吗?所以,李斯还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考虑,在皇帝驾崩之时,没有昭告他人,而是与赵高合谋,助胡亥上位,这是李斯最大的一个错误,但是从自己能夺权的角度出发,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发动沙丘政变,助胡亥上位,可谁知?胡亥并不为自己所用,反被赵高所害,最终落得个“腰斩”的局面。
所以,总归来说,李斯的落得如此局面,就是由于自己的自私,做的任何选择全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根本没有考虑秦国如何。由此看来,李斯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不具备那伟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眼光,他做的所有事情,全都是为了自己。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在秦二世便翻车了。正如司马迁所说:“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这几点准确的概括了李斯“腰斩”的原因。而且对于大秦的覆灭,李斯是应该负有最大责任的。但同时不可否认的也是李斯的功绩,为大秦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这点来说功不可没。可他自私的性格特点只能使他成为政客,而不是政治家。
参考文献
《史记·李斯列传》
标签: 李斯为什么要杀吕不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