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经法·4六分》诗解2六顺非私德民义兵

滴答历史 136 0

  《黄帝四经·经法·4六分》诗解2六顺非私德民义兵

  题文诗:

  观国六顺:主不失位,则国有本.臣失其处,

  则下无根,国忧而存.主惠臣忠,其国则安.

  主主臣臣,上下不拆,其国乃强.其主执度,

  臣循理者,其国霸昌.得臣辐属,主王天下.

  六顺六逆,存亡之分.主上也者,执六分以,

  生杀赏罚,必伐以义.天下太平,正以明德,

  参之天地,覆载无私,故王天下.王者之道,

  有天有人,又有地焉.三者参用,而有天下.

  为人主者,南面而立.其臣肃敬,不敢蔽主.

  其下比顺,不敢蔽上.万民和辑,乐为上用,

  地广人众,兵强马壮,天下无敌.文德轻细,

  武刃当罪,王之本也.知王术者,驱骋驰猎,

  而不禽荒.饮食喜乐,而不湎康,玩好嬛好,

  而不惑心,用兵天下,费少而功.战胜令行,

  福生于内,国富而昌.圣人自留,天下与附.    

  【原文】2

  凡观国,有大<六>顺:主不失其立(位),则国□□。(臣)失其处,则下无根,国忧而存。主蕙臣忠者,其国安。主主臣臣,上下不拆者,其国强。主执度,臣循理者,其国(霸)昌。主得【位】臣辐属者,王。

  六顺六逆【乃】存亡【兴衰】之分也。主上者执六分以生杀,以赏【罚】,以必伐(罚)。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参之与天地,而兼复(覆)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又(有)地焉。参(三)者参用之,【然后】而有天下矣。为人主,南面而立。臣肃敬,不敢敝(蔽)其主。下比顺,不敢敝(蔽)其上。万民和辑,而乐为其主上用,地广人众兵强,天下无适(敌)。

  文德厩(究)于轻细,【武】刃于【当罪】,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述(术),不王天下。知王(术)者,驱骋驰猎而不禽芒(荒)。饮食喜乐而不面(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少而【有】功。【战胜而令行,故福生于内,】则国富而【昌。圣人其留,天下】其【与】。

  【译文】

  考察一个国家,有六种顺当的现象,这就是:君主不失其位,国家便具备了存在的根基;而如果大臣不能尽职,这就使君主失去了依托,这样的话,国家还可以在忧患中继续生存。君主慈惠爱下,大臣忠心事上,则国家安定。君主大臣名副其实,不相僭越,君上臣下一心一德,则国家强盛。君主理政秉法执度,大臣行事遵循事理,则国家昌盛称霸天下。君主居得其位,大臣团结在君主周围,这样便可称王天下。

       六顺与六逆是决定国家存亡兴坏的分界,君主掌握判断六顺、六逆的标准,并以此来施行生杀、赏罚及果决征战。天下安定宁和在于君主执度公正以明其德,同时效法天地公平无私,这样就可以称王天下。

   君主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参合天时、地利、人事三方面因素,然后才能广有天下。作为国君就要居得其所,真正行使其作为国君的职权。大臣恭敬,不敢蒙蔽君主。下属和顺,不敢欺蒙其上。百姓和睦甘愿为国君效力,地域广大,民人众多,军队强盛,可无敌于天下。

       庆赏公正可极于小民,而刑罚不苟必极于当罪,这是王道的根本。但此外还必须懂得王术,否则不足以称王天下。懂得王术的人,田猎有度,饮宴有节,珍宝声色不惑于心,这样的话,发动天下的人从事征战,就会用力极少而见功甚多,征战必胜令行禁止。因此会得到福佑,使得国家富强人民昌盛。圣人便会居处其国而佐助他,天下人也都会亲近追随他。

标签: 黄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