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是历史上臣放君先例吗?

滴答历史 105 0

《尚书》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是历史上臣放君先例吗?

这个题目,可能需要分两个问题来讨论。

第一个,“《尚书》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的问题。《尚书》,原来称《书》,有今文和古文之别。

今文《尚书》,是原来的秦博士伏生,在西汉初口授,弟子们用汉隶记录而成的,所以叫今文。

古文《尚书》,分几个版本,有孔子家传本、汉皇家藏本、河间献王本等,因为是用秦之前六国文字书写的,因此称古文。

古文《尚书》二十八篇,今文《尚书》拆分了一篇,成为二十九篇。但是,不论古文本还是今文本,里面都没有记载本题目内容的《太甲》三篇。

《尚书》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是历史上臣放君先例吗?

《书》或者《尚书》里,有没有《上甲》篇目呢,还真可能有过。

证据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中,有“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并注明引自《太甲》。

此后,《礼记》的《表记》、《缁衣》、《大学》里,也引了《太甲》的只言片语。

以上的引用,并没有提到伊尹放太甲这件事。

《尚书》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是历史上臣放君先例吗?

一百余年后的东汉,发生了一件事——和帝时期的大臣张霸,自称发现了一百二十篇的古文《尚书》。但是很快被发现,这部书是他伪造的——他把今文《尚书》的二十九篇,拆分成数十篇,再以《左传》和《书序》作为收尾。把戏被拆穿了,但是所谓《百篇书序》流传了下来,还被说成是孔子所做。

再往后,就是又晚了二百多年后的东晋,元帝时的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所谓孔安国作传的伪古文《尚书》,此书五十八篇。在这部伪古文《尚书》里,有《太甲》三篇。

题目中说,“《尚书》载云云”,大概指的就是伪古文《尚书》所载了。不过,这部书中《太甲》关于伊尹的内容,基本来自《史记.殷本纪》。

《尚书》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是历史上臣放君先例吗?

第二个问题,关于“伊尹放太甲于桐宫”。司马迁写《史记》,对于《尚书》很重视。前所述及的古文《尚书》二十八篇和今文《尚书》扩展为二十九篇,太史公能够使用的材料,都用上了。

这是因为,今文经学的泰斗人物伏生,就是司马迁的老师。同时,古文经学的翘楚孔安国,也是司马迁的老师。

于是,第一件事,司马迁所引用的不论是古文《尚书》还是今文《尚书》,都没有《太甲》;第二件事,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还参考了许多其他的史料,以及自己在民间搜集到的古史信息。

比如,《书》中可能曾有《太甲》篇章,孟子已经说到了,可是后来佚亡了,司马迁也没能看到。但是,《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宫”,就比孟子更早了一百年以上,司马迁采用了。可能还有其他古籍。

《尚书》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是历史上臣放君先例吗?

甲骨文的出土,验证了司马迁《殷本纪》的高度可信性。因此,现代的学者,对于《殷本纪》中所载伊尹的事迹,绝大多数持认可态度。

《古本竹书纪年》说,太甲被放后,曾自桐潜出,刺杀了伊尹。北宋刘恕在《通鉴外纪》中,斥之为“流俗妄说”,以后也就没人再提此事了。

至于“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或许是史上首次“臣放君”,如果“太康失国”不算的话。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臣放君”,而在于为何“放”,“放” 后又如何了。

如果伊尹放太甲于桐宫,然后自己称王,这也就和“后羿代夏”没了区别。

而伊尹不同。

《尚书》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是历史上臣放君先例吗?

他是辅佐成汤的功臣。成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夭,于是由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可是,太甲“不明”,暴虐、乱德,于是伊尹不得不放逐太甲于桐。

这期间,伊尹一方面对太甲加强教育疏导;另一方面,又不能令王位空缺,因此扶太丁之弟、太甲之叔丙为“代王”,自己则如《殷本纪》所说,“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他履行的,是“摄政王”的职责。

在伊尹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之下,太甲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翻然悔过。伊尹又将其迎回,重登王位,并成为一代明君。

对于伊尹这一系列操作,《孟子.尽心上》评价说:“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这是说,毁誉也只在“一念之间”。

太甲重登王位后,仍然倚重伊尹。《诗.商颂.长发》云:“是为阿恒,实左右商王。”《史记.殷本纪》说,“阿衡”就是伊尹。

《尚书》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是历史上臣放君先例吗?

伊尹的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可能呢?或许是有的。

西周初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其实也是靠周公辅佐的,以致武王的兄弟们发起三监之乱,说周公想篡夺王位,于是有了《尚书.大诰》,周公以一口周原的陕西方言,代成王发布公告平定叛乱。

在已发现的甲骨卜辞中,有关伊尹的占卜共130多条,数量多与很多后来的商王。

从这些卜辞中可以看出,伊尹受到历代商王室的高度尊重,并接受隆重的祭祀——

他能够附祭于商先公上甲和第一位先王成汤;伊尹与上甲以前的先公高祖一样,成为后世商王祭祀、求年、求雨的对象;伊尹与商王受到的祭祀待遇一样。

从祭祀的排列顺序来说,伊尹重于太甲、而“代王”丙又排于太甲之后,这也说明,伊尹先放太甲;然后扶丙为“代王”,他行摄政之职;三年后,又迎回太甲为王,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是可信的。

标签: 帝挚高辛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