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鉴真东渡去,而今“风月”向西来

滴答历史 182 0

  “这次的武汉疫情,日本很早就主动援助我们,其实日本这次的举措,最让人感动的不止是捐款捐物,而是他们的捐助词写的太有水平了: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坦诚说,看完我有点羞愧,因为我觉得自己太没有文化了……

  解读到这里,我越来越惭愧,这简直就是日本人给我们开的诗词大会啊!

  再对比一下我们的标语(图片略)

  觉得自己生活在一篇文化沙漠当中……”

  ——以上摘录自《日本捐助词的背后,隐含了太多秘密!》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痛感:唐朝鉴真东渡去,而今“风月”向西来!

  所以我把去年在百度《汉语吧》被封杀的一篇帖子,在天涯发出来,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为弘扬汉语传承“吹哨”》

  汉语传承正面临着一道瓶颈,一场危机,一个机遇,一声呼吁:

  一道瓶颈

  世界上约有五分之一的人使用汉语,会认识三五千个汉字和词汇的人已经相当优秀了!能清晰记忆、熟练运用的词汇数量更少!

  北京国安咨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汉字91251个,汉语词汇总量按流行的说法有四五十万!如果用人的脑细胞数量来比拟传承悠久积蕴丰厚的汉语词汇,那每个人终其一生所用到的“脑细胞”其实只占总量极微小的部分,其余的都没有“激活”!没有激活的,算不上获得传承吧?更何况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衰退,许多曾经使用过的汉字与词汇也纷纷因淡忘而还给了字词典,饱受提笔忘字、辞不达意之苦!以我们的记忆与运用能力,面对浩瀚的汉语词汇,只能望洋兴叹!

  在汉字三元素“音、形、义”中,音形是载体,字义是灵魂——汉语应用是基于表达语义(字义)的应用。早在2000多年前问世的汉语第一部词典《尔雅》就是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义类词典之祖。但直到近现代,本该成为主角的义类词典都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出现过空白期,被边缘化了。与之相映衬的是,按“音序”“形序”编排或检索的字词典却文运昌隆,成为主流。

  按“音序”“形序”编排或检索的汉语字词典,主要用于学习汉字和词汇;能帮助人们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应用汉语词汇能力的无疑是义类词典!近几十年,对语义分类的研讨与实践重新热门起来。厦大苏新春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以八万词量、五级分类、万余义群的规模,登上语义分类学术研究领域的制高点,也为其后续收词30万的大型义类词典编纂奠定了雄厚基础,对后来的语义分类研究者有着重大的借鉴价值!但义类词典的边缘化处境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依然如彭泽润教授所指出的:“现已出版的类义词典,都不够完美。科学、实用、完善的分类系统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拥有辞书之祖《尔雅》嫡系血统的义类词典在近现代一度趋于消亡,专家学者们给出过各种说法。但却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离经叛道地提出质疑:是不是《尔雅》的“遗传基因”,导致了义类词典的衰微?《尔雅》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篇(类),这在词汇量不丰富的2000多年前是可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正因为《尔雅》不仅是辞书之祖,还位列尊崇的经典《十三经》,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尔雅》开创的“二维语义分类法”和“按类索词使用法”被后来者奉为圭臬,沿用至今!这导致其历史局限性被不断放大,把现代语义分类的研究与实践引入死胡同!

  关于“二维语义分类法”,正如苏新春教授所深切感受到的:“单向多层的语义分类与立体网状的真实语义世界二者泾渭分明,各行其轨,难以兼容。……这种特性与困难,会浸渍在人工建构的语义系统的整个过程之中”!四十年前我是个每天都要辛苦完成生产定额的一线工人,用十年业余时间钻研义类词典之后,于三十年前得出与苏教授相似的看法。100多万字手稿的实践也让我感悟到:“二维语义分类要与多维语义世界强行兼容,只能是削足适履!硬撑着在这条死胡同里继续走下去,那就是食古不化了!语义分类词典编得痛苦一定用得艰难,编得轻松才会用得容易”。由于当时(1987年前后)我自学了数据库编程(有87年在《辞书研究》上署名“林声”发表的《计算机辅助辞书编纂》为证),所以能确定以当时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无法承载词典级的汉语词汇量,更无法在计算机上实现语义的多维分类。为此,也为迫于生计要养家糊口,我放弃了业余的义类词典研究,转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直到退休。

  关于“按类索词使用法”,顾名思义:使用者先要理解分类原理,记得分了多少级、多少万类,才能大致搞明白自己所要找的是哪一类。同样以《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为例:“它依据一定的哲学社会观,分出了五个语义层——包括9个一级类、62个二级类、516个三级类、2086个四级类、12602个五级类。”这宏大的规模是形序法和音序法所望尘莫及的!仅仅12602个五级类概念的理解难度与记忆负荷就远远超出了九成以上汉语使用者能记忆的词汇量,这与义类词典“减轻记忆负担、提高人们应用汉语词汇能力”的核心价值相去甚远!

  要突破词汇记忆瓶颈,唯有构建能映射多维语义分类、实现“按词索类”的“汉语云”!

  一场危机

  记忆力瓶颈导致汉语应用能力普遍薄弱,为错字错词病句的疯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人可能多次有过因记不清词义而用错词汇的尴尬,就连官方媒体也不例外!比如错把“珍惜”当“珍稀”来用, “型态”与“形态”混用:

  词典好像没有收录的“型态”,在中国讲师网上也出现了:

  这是“新词”?还是“错词”?由谁说了算?有谁来管?

  现在很少人会把错字错词当回事,甚至随意制造语言垃圾都成了时尚,比如“神马都是浮云”、“辣么”、“杯具”等等!就连官方的标语、告示上,也会出现让路人错愕的错字错词错句(详见链接):

  

  

  人们大多都把这雷人的现象当作笑谈,而没有意识到这种语言垃圾已经像艾滋病那样在微信、QQ、博客、论坛、网站等所有汉语交流环境中随意蔓延、与日俱增,从量变到质变的危机像“温水煮青蛙”那样,在人们麻木漠然中悄然逼近,目前还看不到有效的防治措施!

  姚喜双教授指出:“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语言问题已经从一般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语言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战略武器。……在智能社会中只有通用、标准和规范的语言才有效用,语言的规范化建设与规范语言的推广普及在我们的生活中尤显重要。”

  如果输入短信或文章之后用汉语云“刷”一下,错字错词病句都能一扫而光。这只是汉语云诸多实用功能之一。如果大家能呼吁国家启动惠及十亿人的构建“汉语云”工程,这对所有使用汉语的人都是天上掉馅饼的福利,可惜很少人在意。

  要遏制“汉语艾滋病”蔓延的危机,唯有构建“汉语云”!

  一个机遇

  数据仓库和磁盘阵列的海量处理能力,为映射多维真实语义世界的分类建模提供了可能;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普及到中小学生的手机等信息终端,为基于“映射语义多维分类法(而非传统的人工硬设二维分类)”、集汉语应用之大成的汉语分类数据仓库的构建与应用铺平了坦途!汉语分类数据仓库的人机交互部分大致分为基础层与应用层:【基础层】由《语料库(“原料”)》、《训诂库(“加工”)》、《分类语汇库(“产品”)》组成,这条 “汉语分类加工流水线”一旦启动,就将一直伴随着汉语应用环境同步运转,为汉语使用者提供实时互动服务。并且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产品会越来越完善!覆盖面会越来越广!应用会越来越深入!【应用层】是由《分类语汇库》根据各方面、各领域、各行业、各层次的应用需求镜像出对应的语汇库集群——“汉语云”就是在线的能让所有使用者左右逢源的《汉语分类语库》。最普遍的基于手机等终端应用的是“汉语伴侣”,有双语功能的是“汉语之友”,满足训诂、教学、双语、行业术语等各专业领域应用的是相对应的“汉语宝典”,最终会进化成为全面覆盖汉语智能应用的“汉语智库”!各种印刷版的汉语工具书将无人问津,成为古董。

  简而言之:需要理解分类原理、记忆数以万计分类细目的“按类索词法”必将成为历史!“汉语云”将提供能减轻记忆负担的“按词索类法”:使用者不必理睬和记忆什么分类原理与分了多少万类,只要记得一个词,链接到“汉语云”,就能拥有一类词汇;如果记得的是多义词或跨类词,那就能拥有多类词汇——人们应用汉语,将不再受到记忆能力的制约!掌握词汇量的暴增,有助于推动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将这成果与各种输入法融合而成的“汉语伴侣”,能根据语法规则、使用频度、刚用优先和使用者惯用的语义结构生成个人专属的语汇库,在输入过程中主动推送适用的词汇,十分便捷而且还没有错字错词病句——净化汉语应用环境。而这数以亿计的健康的个人专属语汇库,又将成为语料库的鲜活来源之一。

  这是一个贯穿汉语传承过去、现在与未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惠及亿万民众的浩大的“德政工程”!需要权威机构申报国家科研立项,才能拥有所需的各类资源,避免版权、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困扰。

  构建“汉语云”,是汉语传承成功跨入信息时代的里程碑!

  一声呼吁

  姚喜双教授指出:“语言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它既是国家发展的硬实力,也是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国家语言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弱。语言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国家未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赢得语言的未来也才能赢得国家的未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一介退休工人都能感悟到汉语传承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时机早就熟透了!揭示汉语语义分类研究陷入误区,是为了点燃这把融合之火。如果芸芸专家学者们能够承担使命、把握机遇、展现价值、共襄盛举、造福世人,相信“汉语云”必将在信息时代展现王者辉煌!

  盛世修典,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大家觉得: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每个人都应该为弘扬汉语传承做点什么!那就请动用一指之力(众人一指可汇聚洪荒之力),把这篇小文章分享到群或朋友圈,让这把火种燎原起来!让弘扬文运、增强国运的“汉语云”早日问世。

  退休工人:林菁

  2019年4月18日

  文后感言:

  我会为汉语传承鼓与呼,或许是使用几十年汉语的因果所致吧。

  世事我曾努力,成败不必在我。一个退休工人能为汉语传承做到这个份上,可以问心无愧了!

标签: 唐朝多少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