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滴答历史 88 0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唐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叛乱就是安史之乱,极盛时期的大唐突然遭到当头一棒,几乎没有人能想到它能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此后的大唐一直受到它的后遗症的折磨,再难重现盛世局面。

大唐所有的荣光都被这一场战争抹掉,它不仅破坏力大,而且持续近8年之久,唐人自信的精神也消失不见。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这场叛乱是大唐衰落的开始,谁该为它负责?我们一起来探讨。

01、唐玄宗——最大的锅应该皇帝背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本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先看下图: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小图更清楚,注意观察节度使的兵力

节度使制度最早出现在唐睿宗时,到玄宗时期,皇帝有“吞四夷之志”,为满足这一目标,在边疆地区开始大量设立节度使,一共有10大节度使,他们的兵力比中央朝廷更多,不仅是兵多,权力还大,《新唐书•志第四十》记载:"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导致外重内轻的局面。

毛主席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

唐明皇就是唐玄宗,毛主席认为此人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前半辈子会做皇帝”指的是他在开元年间的执政得当,任用名臣,注重吏治,励精图治,国家达到极盛,那是他的人设是千古一帝;可惜天宝年间,他开始荒于政事,贪图享乐,崇信奸臣,先有李林甫,后有杨国忠,又与杨贵妃整日玩乐。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杨玉环

另外,玄宗皇帝面对叛乱时决策并不恰当,任用杨国忠却逼反了安禄山,任用年老昏聩且半身不遂的哥舒翰,战事不利后错杀大将高仙芝、封常青。

为应对安史之乱,玄宗反应倒是很快,他任命大将募兵,封常青在洛阳募兵6万人,皇帝出內府钱帛,于京师招募11万人,号“天武军”。高仙芝将飞骑、新募兵、边兵在京师的合计5万人,皇帝派宦官为监军,屯兵陕,只是事变进程太快,根本来不及训练。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唐玄宗

起初,玄宗皇帝为了能稳固自己的地位,立势单力薄的李亨为太子,后来还找借口把所谓“太子党”铲除。

太子也没有束手就擒,很快就迎来了反击的机会,安史之乱开始后,叛军很快攻到长安附近,玄宗和太子等人一路向西逃窜,过程中,太子挑唆了龙武军,激起兵变,最终士兵们杀掉了杨国忠兄妹,太子乘机会北上灵武,你不让位,我自己来,即皇帝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影视剧中的唐玄宗

皇室内部的权利争夺,使得朝廷失去了平叛的最好时机。

02、李林甫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安史之乱的祸根,是从李林甫专权时就已埋下,李林甫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的是国家长治久安。

起初,唐廷对节度使的任用非常慎重,节度使皆“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

玄宗任用“口蜜腹剑”李林甫为相,这位宰相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就允许胡人为节度使,史书记载:李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族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

最终选定了安禄山为节度使,给大唐的衰败埋下了天大的伏笔。

03、安禄山安史之乱的发动者主要是安禄山,他当然责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对比事变前安禄山和唐中央的兵力:

安禄山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兵力15万人,起兵时号称20万。

朝廷直接控制的兵力只有9万人。

这样的兵力优势是安禄山起兵的底气,另外,他蓄谋已久,史书记载: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

杨国忠多次向皇帝上书,表示安禄山有反心,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他不惜找各种事逼迫安禄山谋反,有这样的大臣把持朝政,国家怎能太平?

安禄山起兵后,杨国忠很得意,那意思是:我早说他会反吧?还好将士们都不愿谋反,不过十几天,安禄山的脑袋就会先给皇上的。

安禄山还有一个顾虑就是对玄宗的太子李亨,安禄山对玄宗巧言令色,但对太子,安却说:“心里只有皇帝,不认识太子”,这就把太子得罪了,当皇帝年老,太子逐渐掌权,安禄山如何收场?

安禄山在(公元757年)也就是他反唐后第3年,被其子安庆续所弑,他发动战争的责任也就到此为止,但残酷的战争还在继续。

04、唐肃宗——欲速则不达如果处理得当,安史之乱不会持续长达近8年,可惜肃宗一招棋错,满盘结束。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影视剧中的唐肃宗

皇帝面前两个方案,一种是深谋远虑的上上之策,唐肃宗率领一军在扶风,李光弼率军在河东,郭子仪在河北,三路大军,对叛军同时发动进攻,再请回纥军从北往南打,围范阳救两京,只要两年,可最终解决安史之乱,没有后患。

另一种是各军包括回纥援军直接进攻两京,跟叛军正面交战,这会出现“引狼入室”的效果,强悍的回纥军确实会对叛军造成威慑,但平叛后,遗患无穷。好处在于可以快速收回两京,彰显新皇帝肃宗的能力,稳固他的政权。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唐中兴名将郭子仪

请回纥人助战平叛对唐政府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比如: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叛军骁将尹子奇本想渡河南下直接攻取江淮断绝唐军粮草供应之源,然而,当他听到两千回纥骑兵直奔范阳而去的消息便不敢继续南下。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收复长安的关键战役——香积寺之战,仆固怀恩率领四千回纥骑兵突袭燕军李 归仁的精锐伏兵,将其歼灭殆尽,唐军才取得了收复长安的决定性胜利;

同年十月,在收复洛阳的关键战役——陕之战中,郭子仪所率唐军在新店被叛军击败,危难之时,也是回纥自南山突袭叛军北部,大呼“回纥来了!”结果战场形势急转,叛军大溃。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说到底,平定叛乱当然还是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唐军,回纥军只是来捡便宜的,打仗并不会出全力。另外,他们人数太少,发挥的作用是对叛军威慑。而且,副作用很大,甚至可以说,请他们来就是引狼入室,对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了巨大威胁。

05、唐代宗——妥协真无奈历史没有给肃宗太多的机会,在安史之乱平定前他就驾崩了,太子即位,为唐代宗。

起初,请回纥助战确实壮大了大唐的声威,凡事都有利弊,知道了回纥人进入两京后的残暴表现后,代宗心惊胆战,为了能更早的让其离去,代宗不得不与安史叛将握手言和,且给予他们很优厚的封赏。

在唐军势如破竹、叛军连战连败的形势下,广德元年 (763年)正月,代宗收到安史叛将田承嗣、李怀仙、薛嵩等人的求降后,既没有削弱他们的实力,也没有将他们征召入朝,更没有对他们予以惩罚,一反常态地下诏:以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以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统领幽、营、平、 蓟、妫、檀、莫七州;以薛嵩为相、卫、邢、沼、贝、磁六州节度使;

最终战争打了快8年,以唐代宗的妥协结束,所以唐朝没有真正平定安史之乱,战后,出现了许多不受中央节制的藩镇,唐朝也因此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局面

大唐本该有机会快速平定叛乱的唐军在平叛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次逆转局面的机会,可惜都错过了,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无情,不遂人愿。

唐玄宗本有机会把抗击前线推在潼关,他任命了老将哥舒翰引兵20万守潼关,本是很好的机会,长期坚守对唐军有利,对叛军不利,可惜皇帝急于求成,要求本就年老昏聩的哥舒翰冒然出击,结果兵败,老将本人被俘。

有首唐诗,表现年轻时的哥舒翰的功绩,诗云: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用哥舒翰没错,错在心急,皇帝为自己的瞎指挥付出了沉重代价,此后,长安就直接暴露在叛军兵锋之下。

安史之乱持续近8年,谁该为此“背锅”,真的是杨贵妃的“锅”?

哥舒翰

唐肃宗也有另外的选择,其实河北民心可用,河北地区的常山颜杲卿率众抵抗意志很坚决,而且这个大书法家的哥哥还派人联络河北各地反抗势力,常山离叛军大本营不远,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后来颜杲卿兵败,又有颜真卿坚持抵抗,加上唐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在山西和河北运动战“景城、河间、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结营自守,以附光弼”,也可以与河北忠于唐廷的力量互相援助,《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乃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击贼嘉山,斩首四万级,获人马万计。思明跳奔博陵。于是河北诸郡往往斩贼守,迎王师。

嘉山大战,唐军大获全胜,河北各郡纷纷投靠唐廷,安禄山恐惧“禄山惧,谷还范阳”,想回自己的基地范阳,历史没有给他机会,历史在不断给唐朝廷机会。

在这样的有利局面下,如果战略得当,二年时间不仅可以收复两京,最终解决叛乱也有可能。

总结安史之乱近8年,它的爆发是因为安禄山、唐玄宗、李林甫和杨国忠的错误,让它持续那么久的责任人有唐肃宗和唐代宗,根本没有杨玉环的责任,所谓的“红颜祸水”的说辞,不过是推卸责任时的借口。

感谢你读完本文。

我是马期们,坚持历史原创,如果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在此,向同样喜欢历史的你致敬!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参考资料:

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卷》

欧阳修撰《新唐书》

《王夫之论安史之乱》[A]彭丽华,凌志春著 船山学刊 2013年第2期

标签: 唐朝持续了多少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