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是掌管学术的官职吗?

滴答历史 90 0

科举制度普及之后,封建朝廷设立了翰林院,专门掌管学术。翰林院往往从新科进士中选 举擅长于文学的人,充任翰林学士。然而人们常说的“大学士”指的不是翰林学士,而是明清时

期的内阁辅臣。

唐景龙二年(708年)时,开始设置修文馆(后改弘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这一职位,至德二年

(757年)又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伺后,这些人统一由宰相兼领。

  天宝二年(743年)又增置 崇贤馆大学士,也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年)废置。五代时期,梁置金銮殿大学士。

宋代沿袭唐代的制度,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 以优礼前任宰执。

明洪武十五年(1372年)时,仿宋制,置华盖殿、文华殿、文渊阁、武英殿、东阁大学士,以辅

助太子。

  明成祖时,选翰林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务,此称为内阁,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官阶仅 为五品。后来内阁大学士常以尚书兼任,又加少师、少傅、少保等荣誉头衔,因此地位尊崇,他们

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称为辅臣。嘉靖以后,皇帝经常不理政事,内阁首辅的作用越发重 要,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的实权。

  万历初年,张居正任首辅,连皇帝都怕他三分。

清初,置内三院大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置中和、文华、保和、武英

诸殿与东阁、文渊阁大学士。后来一度复内三院旧制。雍正九年(1731年),置协办大学士,乾 隆十三年(1748年)定制,置满汉大学士各二人,官衔以文华、保和、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

三阁为称,其中保和殿大学士并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

  清三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殿 三阁为正一品,是最高级别的文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清初有议政处控制其权力,雍正年间

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或内外官员如有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表尊敬。

标签: 唐朝十八大学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