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显被废、徐敬业谋反)

滴答历史 142 0

公元683年

李显被废:因言而废的皇帝

公元683年,唐中宗李显继帝位,尊母后武则天为皇太后,朝中大事都听命于武则天。李显试图重用皇后韦氏亲族,组成听命于自己的政治集团,但因此触怒武则天,被废为庐陵王。

唐高宗李治在洛阳驾崩后,太子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登基后的李显想大张旗鼓地干点事情,但他环顾四周,从中央到地方,从文臣到武将,没有一个不是母后武则天的心腹。李显认为只有寻找到自己的心腹,才能干一番大事业,于是他决定在高层官员中安插一批自己的亲信。李显最先想到能帮助自己的人,是皇后韦氏。

韦皇后对李显说,陛下要壮大实力,就要用可以信赖的人,我的父亲韦玄贞可以帮助陛下成就大业。在韦皇后的劝说下,李显将目光投向了韦玄贞的身上。但因为韦玄贞原来的官品太低,只是一个参军,李显就先将韦玄贞提拔为豫州刺史,以便于接下来为他升官。

刺史在唐朝是封疆大吏,级别是从三品,只比宰相低一级。李显和韦皇后的动作被武则天看在眼里,但武则天没有立即干涉,她在一旁默默观察着,想看看新皇帝真实的想法。

可李显刚提拔岳父韦玄贞为豫州刺史不久,就提出再次提拔韦玄贞为侍中,到朝中来做宰相。这个举措惹怒了顾命大臣宰相裴炎,于是坚持反对皇帝提拔韦玄贞做侍中,说皇帝这样做是任人唯亲的昏君行为。李显再三催逼,裴炎就是不肯受命,不愿起草任命韦玄贞为侍中的诏书。李显大怒之下说,天下事情是朕说了算,朕要是愿意,可以把整个国家都送给韦玄贞,何况一个小小的侍中!

裴炎听了这句话,当着皇帝的面没有说什么,但他私下去找武则天。武则天一直考虑稳固自己手中的权力,从而避免皇帝把自己架空,听了裴炎的报告,认为可以借此废黜李显。

不久后,武则天打破唐高宗时期双日不上朝的惯例,召集文武百官到洛阳官的正殿乾元殿上朝,准备宣布废除李显皇位的命令。大臣们心里都清楚将有大事发生,朝堂一片寂静无声。但皇帝李显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他仍是一头雾水地端坐在皇位上,不知道坐在乾元殿垂帘听政的幕后,到底有什么大事要宣布。

正在这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中书令裴炎带着羽林军将士冲进朝堂。裴炎当众宣布说,太后有命,因为皇上徇私误国,将其贬作庐陵王。李显惊讶到了极点,一时间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裴炎话声刚落,几名羽林军就从殿角跑上来,将李显从皇帝的座位上拉了下来。李显一边挣扎一边大声问武则天,我有什么罪?武则天呵斥李显说,你想把国家都送给韦玄贞,这难道还不是有罪吗?李显无以应对。

就这样,继位才三十多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结论:唐中宗李显被废,武则天进一步加强了手中权力,为其称帝建周做了准备和铺垫。

中国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显被废、徐敬业谋反)

李显剧照

中国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显被废、徐敬业谋反)

裴炎剧照

中国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显被废、徐敬业谋反)

韦后剧照

公元684年

徐敬业谋反:打倒女皇帝!

公元684年,眉州刺史徐敬业和长安主簿骆宾王等人,先后被朝廷贬谪。这些官场失意之人在扬州召集了一次聚会。会上他们一方面不满武则天当政,一方面为自己的遭遇不平,于是密谋叛乱。

叛乱之前,徐敬业邀请御史魏思温作为总参谋。魏思温给徐敬业出了一个计谋。魏思温首先让自己的党羽,监察御史出使江都,然后再派一个人给这个监察御史报告,撒谎说扬州长史陈敬之想造反。随后,再让这个监察御史逮捕陈敬之。过了几天,徐敬业再冠冕堂皇地去扬州,冒充扬州司马,前去赴任。到了扬州,徐敬业和当地人说,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了,我奉太后的密旨,要发兵讨伐谋反的叛军。随后,再征发当地的人马,为自己所使用。

经过如此操作后,徐敬业等人已经聚集了十余万士兵。随后徐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任命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他们以匡扶庐陵王李显复位为名,起兵讨伐武则天。

出兵前,徐敬业特意让骆宾王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散布于各州县,很快传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读后,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为骆宾王的才华所折服,说此人有这样的才华,却让他漂泊失意,不受重用,这是宰相的过失啊。

骆宾王是初唐杰出的诗人,曾任长安主簿、御史侍。他因上书讥讽武则天而入狱,后来又被降职为临海丞,因此参与到了徐敬业叛乱中。武则天虽惜才,但对待谋反的人依然不会手软。她立即兵发两路进剿,一路是让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另一路是派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任江南道大总管,由东都出发以为增援,断徐敬业的江南后路。同时对徐敬业等叛贼“追削其祖考官爵”。原来,徐敬业此前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还被赐姓为“李”。因谋反,所有显赫名分都没了。

军师魏思温又给徐敬业谋划了一番,建议他继续打着恢复李氏权力为口号,率领大军直捣洛阳。这时,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金陵有帝王气象,又有长江天险,应该先占据南方一些地区,作为霸业的基础,然后再从南向北打,这样进可攻,退可守。

徐敬业起兵的名义,是为李氏复国,但徐敬业有私心,根本原因还是为自己,所以权衡利弊后,他没有用魏思温的建议,而是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办法,先向南攻打润州。

润州地区的刺史李思文,恰巧是徐敬业的叔父。李思文并未响应叛军,相反他早就知道徐敬业谋反的心思,事先已经派人走小道向朝廷报告当地情况了。李思文一直在城内抵抗叛军的进攻,最后实在抵挡不住了,才被叛军攻陷。

后来徐敬业从润州回军抵抗唐军。他在高邮境内的下阿溪屯兵,让弟弟徐敬猷领兵进逼淮阴。起初,叛军与部分唐军交战,获得了胜利。这让负责平叛的李孝逸感到害怕了,居然按兵不动。有人劝李孝逸进攻,说万一朝廷另外任命其他将领取代您,您怎么能逃避徘徊不前的罪责呢?李孝逸听后,才硬着头皮前进。

李孝逸首先率军进攻叛军将领韦超,韦超趁着黑夜逃走了。接着,李孝逸再进攻徐敬猷,徐敬猷又只身逃跑了。此时,徐敬业正领兵守在下阿溪,与随后而来的李孝逸展开决战。李孝逸方面的苏孝祥,率先请战。苏孝祥在晚上,领着五千兵力坐着小船,渡溪进攻。徐敬业知道唐军一到,必先渡溪探明虚实,就让人在草里埋伏等敌人上钩。果然不出所料,唐兵出现了,他们正准备划舟上岸。埋伏的叛军突然向唐军发起袭击。这让唐军进退不得,乱作一团。最后五千唐军,损兵过半。

之后李孝逸重整军马,伺机再战。李孝逸领兵聚集在下阿溪西岸。当时气温骤降,冰封下阿溪。唐军三千人身藏硫磺暗硝和火媒,一字排开,引燃了大火,火海一片,李孝逸领兵带着火光向徐敬业冲去。叛军看见火海一片卷地而来,顿时阵脚大乱,夺路而逃。因此,叛军大败,死伤者无数。徐敬业仓皇逃亡,最后被部将杀害,骆宾王则下落不明。徐敬业等人的“扬州叛乱”彻底被武则天镇压下去了。

结论:徐敬业等人的叛乱,是武则天当政所导致的。叛乱的失败,一方面消除了武则天称帝的阻碍,一方面也削弱了反对势力的力量。

中国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显被废、徐敬业谋反)

中国古代史(隋唐)(二十九:李显被废、徐敬业谋反)

徐敬业 画像

标签: 唐朝徐敬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