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谋略过人的诸葛亮怎么会与 三个臭皮匠较量上了呢?

滴答历史 92 0

传说,诸葛亮到东吴做客,明着是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实际是为 了一探东吴的虚实。他在设计宝塔时要求在顶上置一个铜葫芦,要求五丈高、 四千多斤重,其实是想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异士。由于缺少做铜葫芦的模型, 孙权十分着急,便命人贴起招贤榜。

  恰好在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 听说诸葛亮“欺负”人,心里不服气。他们三个商量之后,用剪鞋样的办法花 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剪出个葫芦的模样,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 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诸葛亮知道后,觉得东吴不可小觑。自此,便有 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

事实上,诸葛亮和皮匠压根就没有较量过。所谓“皮匠”实际是“裨将” (即古代的副将)的谐音。因而,原句应该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 亮”,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这一俗语的背景为“草船借箭”。当时诸葛亮算准时机,命属下三名副将 在二十艘小船上设置草靶,再以布幔掩盖。

  三个人觉得仅用草靶和布恐怕被曹

军看出破绽,于是暗暗将草靶换成套着皮衣、皮帽的稻草人,看起来跟真人一 样。这样一来,曹军才上了当。之后,便有了“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 亮”的说法。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于是这 句俗语便成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标签: 关于诸葛亮的俗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