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留下的文字不多,但《出师表》名垂千古,谋国以忠,报君以诚,可谓淋漓尽致。他还有一篇《诫子书》令人耳熟能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更成为多少读书人的座右铭。
以诸葛亮之优秀,其儿孙继承基因,应该也多奇才。我没有查《三国志》,主要读《中国历代战争史•三国》。不能不说,多少有些遗憾。
该书关于诸葛亮儿孙的记述有半页纸,几百字。对诸葛亮儿子的评论也只有两句话。
记述的是这么一件事。
邓艾偏师深入,下阴平,翻摩天岭,经高山深谷,攻击前进到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防区。
当时诸葛瞻以“蜀行都护平尚书事卫将军”的身份督军,在涪亭(在今四川省绵阳县城西十里)屯扎不进。尚书郎黄崇屡劝诸葛瞻应该速进占据险要地势,不要使邓艾之军进入平地,诸葛瞻犹豫不听。黄崇再三进言,至于流涕,诸葛瞻还是不从。
于是邓艾得以亲率先锋如疾风骤雨而至,攻破诸葛瞻的前锋,使其不得进据涪城(在今绵阳县东五里),而连夜退守绵竹(即今四川省德阳县城,非今绵竹县)。邓艾遣书诱曰: “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诸葛瞻怒斩其使,列阵以待。
邓艾遣其子邓忠率兵二千攻蜀阵之右,遣司马师篡率兵二千攻蜀阵之左。忠篡战皆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叱忠篡算将斩之,忠篡驰还更战,遂大破瞻军,瞻战死,时年三十七。
接着是诸葛瞻的儿子出场。
瞻子诸葛尚叹曰:“吾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与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督李球等皆驰赴魏军各杀敌百人力尽而死。邓艾遂入绵竹而进军到雒(今四川省广汉县城)。
即在绵竹防守战中,诸葛瞻、尚父子,双双战死。
对于诸葛瞻有一句评述是,“设使诸葛瞻犹能扼险以拒艾军,则艾仍不免陷于窘境,而功败垂成。凡此,可知战场之胜败,恒决定于战场将帅之优劣。”
换句话说,是诸葛瞻不听从黄崇的建议,未能扼险据守,给了对手邓艾机会。
邓艾孤军深入,后勤不济,在面对诸葛瞻守军的时候,已经身陷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他没有与诸葛瞻军对垒相持的资本。
诸葛瞻纯粹很无能吗?肯定不。因为面对邓艾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篡的攻击,他生生给打回去了。战斗很顽强。但是在面临邓忠、师篡拼死反身拼死一战的情况下,则战败了。
“夫战,勇气也。”他的对手“一人投命,足惧千夫”。而他的队伍没有深陷绝境,有足够的后勤和补给。“幸生则死”,于是就输了。
则诸葛瞻的问题,主要在于未能抢占地利。未能明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兵书上说:“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起码,诸葛瞻不算优秀将领。至于他战死之际,后不后悔,书上不说,只有天知。
但他的儿子诸葛尚很后悔,于是才说了“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黄皓专权误国,危害之大,不容小觑。不是黄皓,姜维必然不会去沓中避祸屯田,不敢再回成都。不是黄皓崇信鬼巫,坚持所谓“敌终不自致”,劝后主不必调兵遣将,蜀国的灭亡也不会那么迅速。
当然,后主投降蜀亡已是诸葛瞻父子战死以后事。但诸葛尚当时所面对的,已经是政治糟糕,父亲战死的残局。
后退一步,诸葛尚有机会去斩杀黄皓吗?应该有的。诸葛亮虽死,影响犹在,诸葛家族的地位仍较尊崇。
可惜,人间多少事,都在于当时不知道,后悔已然迟。任你是名门望族,任你是孔明儿孙。
2020年6月13日
标签: 诸葛亮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