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人,小说里的诸葛亮却近乎神。要看智慧化身当选《三国演义》,非得去芜化青般执拗地还原史实,不妨移步《三国志》。
诸葛亮的一生,以《隆中对》为开场白,上《出师表》作收官,首尾衔接贯穿一生。公元207年,刘皇叔备好厚礼三顾茅庐,恭听仅有三百字的《隆中对》。
可正是这三百字,令将届年过半百,仍如迷途小羔羊一般的刘备,一下子豁然开朗。自此,有了一个明确的内政、外交、军事上的战略大目标和具体实施的方向。
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不例外金无赤足,十全十美式的完美只存活于虚构之中,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也不例外,褪去光环瑕疵显现。后继无人是最大的失分点,仅有的这一瑕疵也直接导致蜀国成为最先倒下的一个。
人才储备、发掘、培养,无一不是长线活。刘备生前,其人才配备至少是游刃有余。股肱之臣,前有法正,后有孔明。五虎上将个个独当一面,许靖、靡竺、李严、魏延、简雍各具专长。
到了后来,放眼蜀国,可供选择的人才少之又少,那境况比之国足要挑出11人来还狼狈得多。一句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道出的无奈掺着辛酸。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可谓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人才匮乏人才断层的短板暴露无遗。可事实上,当时蜀国还有一个能力比肩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
李严一直深受刘备器重,曾与诸葛亮共同为蜀国修订法律。马秦、高胜率数万部众起兵,李严亲率五千将士直接将其歼灭,并将二人斩杀。
可刘备一死,李严反倒成了诸葛亮的羁绊。诸葛亮北伐,他按兵不动,提议先升官再出兵,满足了要求又丢失了粮草,再恶人先告状上表刘禅归责诸葛亮。
诚然,诸葛亮重用马谡亦可算是一大败笔。不过,这也是基于后继乏人的无奈之举。毕竟,瑕不掩瑜,诸葛亮的一生却是可圈可点。
瑕不掩瑜东汉末年,“权御已移,汉祚将倾”。刘备三顾茅庐那一年,曹操挟天子已令诸侯,孙氏盘踞江东已历三世,刘备有的仅是一句 “兴复汉室”的口号。
然而,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却能凭借政治上的敏感度和开阔视野,一语中的,精准预判日后势必 “天下三分”,其眼光之独到,当世无人能及。出使江东,是在 “受任于败军之际” 的背景下,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诸葛亮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联吴抗曹,更在于其提出的,“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思,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思并济,上下有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的严法治国理念。
治军方面,诸葛亮也是一把好手,“戎阵整齐,赏罚而号令明”。至于推兵法作八阵图、打造连弩设计木牛流马,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结语: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揪住一点无限放大,而应从社会背景、历史环境、客观因素等进行综合评价。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不足之处。可他以身作则、为国尽忠的精神,却是实实在在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典范。
标签: 诸葛亮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