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评价诸葛亮《隆中对》二分兵力取天下的正误

滴答历史 127 0

  前几天看诸葛亮传时,偶然间看到毛泽东对他的一句评价:“其始(诸葛亮)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这句话大体意思就是批评诸葛亮在隆中时说的“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士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种分兵作战的战略计划。可是这计划真的有错么?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

  依我之见,这计划没有错,但毛 也没说错!我并非是说空话,事实的确如此!下面我来解释一下…

  首先先站在三国的那个时代。当时的荆州与益州紧紧相连,可以说荆州就是益州的入口。若从益州出兵只有一条路---就是兵发汉中以袭取雍州。这样做的好处是因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所以从汉中出兵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即使出兵失败也能有回身之地。而且益州向来是个沃野千里的险国,比如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险由此可知!然后荆州兵“以向宛洛”与益州军同攻雍州,这就是诸葛亮的用兵路线。当我们看到三国地图时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当时的荆州与曹魏地盘的雍州、司州、豫州相连,为什么诸葛亮的《隆中对》指示唯独攻打雍州呢?况且在战略中已经有一支军队攻打雍州了。依我之见,只有四个字---雍州能攻!因为打仗决定攻占某个地方是要有一个前提的---打得下、守得住!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所以你要进攻某个地方就得想想有没有实力来把守你的战斗成果。讲到这我可以用一个三国中的小故事来比喻一下---在孙权做攻打关羽镇守的荆州的决策时他曾问吕蒙:我们打荆州合适还是打徐州合适?吕蒙说:主公,徐州打是打的下来,因为徐州是一片平原,故而易攻难守。但是打下来留多少兵守是个问题。如果兵留多了曹军不来就太浪费人力,如果留少了曹军来打又守不住,所以不如去拿下荆州,因为我们拿下荆州有能力以最少的兵力来守住它。所以刘备军攻雍州可以拿得下、守得住,若攻司州、豫州就难说了。因此我觉得二路军队同时攻打雍州是一个很英明的决策!所以荆州兵按照由“宛到洛”的进攻路线打雍州是很有利的,没有人会想到孤注一掷的把荆、益的军队聚一起单路出兵,这样风险大、效益小,以刘备的聪明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他不会重蹈袁绍的覆辙!

  具体说说《隆中对》的策略:刘备带领益州的军队“出于秦川”,就是攻打长安城往西的领域了。具体进攻方式大概是由汉中出兵,攻散关军屯五丈原以震关中,分兵占据陇西、洮阳,割渭水以南的区域与羌人联合;或涉险暗中派轻兵由子午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直击长安!这是刘备军的任务;在看看荆州军(在刘备阵营中的上将,只有关羽能独当一面,而且也是他镇守荆州,所以我姑且认为诸葛亮的计划中的上将是关羽吧!),关羽领荆州军取道宛城进攻洛阳,洛阳就在长安的东边,在宛城的西北面,如果出兵顺利且拿下洛阳,就可以说曹军完全失去了关中地盘的控制,故而凉州也必定成为刘备军的囊中物(凉州在雍州西面)这样刘备势力就能大大提升!(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地图)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出兵的意义是什么呢?兵分二路可以让对方难以相顾,分敌之势。且两路军可以一同聚集在洛阳甚至聚集在虎牢关,以威胁陈留、许昌。这样刘备就真正可以进可攻、退可守了!有人又会说,当你分兵两路让对方首尾难顾时,你的战力不也大大削减了么?的确如此,但你忽视了另一个势力,那就是孙权!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有一句话就是外结孙权!在蜀军出兵的同时,可以让孙权进军威胁徐州、扬州等地。虽然孙刘单个势力不如曹魏,但势力相加肯定能让曹军难以防御!如此刘备分兵二路,曹军则分兵数路,胜败之事犹难预料啊!

  因此我认为诸葛亮的出兵蓝图是正确的,至少是站在三国的时代来分析,这个计策简直天衣无缝!至于后来蜀人失败,是由于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来说说毛泽东的看法。他认为诸葛亮的分兵之策是错误的。我姑且回到他的时代去想:在他领导红军作战之时,红军实力弱小,特别是长征的时候,他带领着三十万红军主力(与其说是红军主力不去说是红军全军)历尽磨难艰险,终于胜利!在那个时候,是不容的他分兵取敌的,因为军队聚集一起尚难自保,何况要多线做战呢?甚至到后来红军都是小股部队作战,可想而知其实力应当不强大。当然最终毛 领导的军队胜利了,这是他正确的领导而取得的胜利!以他的能力来评价诸葛亮的战略,我们后人无法也不能去指点什么,因为我们没有身临战火的洗礼,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更没资格谈论古人的战斗蓝图。我们只能瞻仰他们的光辉事迹,仅仅是瞻仰!

  或许我后来写的这些文字有些过于婀臾奉承,我承认,但这也是事实存在的。我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品三国》中说“刘备进了益州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这句话意思就是说益州这个地方军队难以进出。所以诸葛亮一直强调让刘备占领荆州,看来这荆州就是“保险箱”的钥匙了。那为什么诸葛亮要让刘备放着好出军的路(荆州)不走还要让他带领军队走崎岖难行的、不利出兵的蜀道呢?我觉得不利不是不能,出兵是要靠方法的,不是简单到按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给每个武将一个小包包、小锦囊就能轻而易举到达目的地而且取胜的。要知道,兵者,诡道也!要是能用兵得当,即使在崎岖的、艰险的道路也能进退自如!而且也只能出兵秦川才能更好的与荆州部队相呼应、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震撼敌人!

  战争之事,其实没有固定的战略,因为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只有那些能顺着战争形式做出顺应变化的将领,才能掌握战场主动权。就像中国解放战争济南战役期间,工农红军就曾用分兵、合兵共同打击敌人。比如说围点打援之法,就是明显的分兵之策!因此我认为诸葛之法、 之策都是正确的。那都是他们经过分析战场形势做出的正确判断。没有所谓的对与错之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陶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成梦,以今观古,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是由时势造成的!曾经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三国豪杰何其多,世岂无英雄!遂使竖子(司马炎)成名(一统天下)!曹刘孙皆无力一统,非才力也,乃时势也!”看到这,对于三国的遗憾似乎变成了对英雄们的伤感…

  春风又绿,弹唱历史风波;独坐沉思,叹伤沧桑古国。偶然,去展望褪色的历史,那一幕幕的,慷慨悲歌…时势造就了英雄,也湮没了英雄,传至现在,只剩下了那久久不息的叹声。

标签: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