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周瑜传》。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向孙权提出西征计划。内容是趁着曹操无暇东顾之时,他与奋威将军孙瑜率军入蜀消灭刘璋,再北上吞并汉中张鲁。在与雄踞关中的马超结盟后,留下孙瑜守备巴蜀,他则回到荆州夺取襄阳,然后从襄阳、潼关两个方向攻打曹操,即大业可成。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周瑜的西征计划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不谋而合,都是将“跨有荆、益”作为与曹操争夺天下的基础,而且制定的北代路线也相同。不同的是,周瑜的计划中并没有说明如何对待刘备集团,而《隆中对》中则承认东吴的存在,并表示要“结好孙权”。正因如此,为了区别于《隆中对》中的“三分天下”论述,后人就将周瑜的论述称为“二分天下”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周瑜的“二分天下”计划,即西征计划可行吗?
背景建安十四年(209年),南郡之战结束,曹、孙、刘三家瓜分了原属于刘表的荆州。曹操势力退出长江流域,退守襄阳;孙权占据了梦寐以求的南郡;而刘备则拥有荆南四郡以及公安,解决了他出道以来一直无法拥有落脚之地的难题。表面看起来,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地,皆大欢喜。
然而,在顶级战略家的眼中,这只是暴风夜前的片刻宁静。此时,谁率先出招,谁就能占有先机。
曹操是率先出招的人。赤壁之战结束后,他就主动避开荆州,转而开辟东部战场,改为从巢湖、濡须水方向攻吴。另外,他将战略重心从荆州方向转向西北方向,即将向关中、汉中用兵。
刘备虽然解决了落脚点的问题,但对于一个以“匡护天下”为已任的人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将目光投向“刘璋暗弱”的蜀地。不过,他要入蜀,就必须经过孙权的地盘南郡,如果孙权知道他入蜀,肯定是不肯借道的。于是,刘备就以他现在地盘太小,无法容纳部下为由,向孙权提出了借南郡的要求。
在孙权战营,唯一能跟上曹操、刘备(诸葛亮)战略思维的人,就是周瑜。在刘备提出借荆州的同时,周瑜也敏锐地意识到,东吴要图谋北方,只拥有荆州以及扬州六郡是不够的,还必须据有益州、汉中,与关中以马超为首的群雄联手,才有机会打败曹操。于是,他向孙权提出西征的计划。
综上所述,曹、刘、孙三强瓜分完荆州后,天下具有战略意义,而又未被三强染指的地方,就只剩下关中、汉中以及益州了。在这种情况下,曹操阵营、刘备阵营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西部。而在孙权阵营中,周瑜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决定抢在刘备之前入蜀。
西征计划有胜算吗周瑜入蜀作战有胜算吗?大多数人都认为周瑜胜算渺茫,理由有两个。
1、刘备历尽艰辛才拿下益州周瑜逝世不久,刘备借得南郡,继而西取益州。不过,虽然有诸葛亮、庞统等人的助战,但却也费尽周折,历时两年多才拿下益州。而且,刘备先是作为盟友,被刘璋邀请入川对付张鲁,但随后他反戈一击,打了刘璋一个措手不及,与从秭归入蜀的诸葛亮形成钳形攻击,才终于艰难拿下了益州。由此可见,入蜀作战难度之大。
然而,大家却忽略了两点。那就是刘璋连张鲁都打不过,所以,事实上刘璋并不强大。
另外,刘备出尔反尔的背信弃义行为,激怒了益州民众,因此才拼死抵抗刘备。
2、陆抗受阻永安公元264年(咸熙元年),益州遭逢钟会之乱,百城无主。孙休派名将步协、陆抗率兵西征,企图攻城抢地,然而却受阻于永安。
永安的守将是罗宪。他在孤立无援,内有疫病的情况下,用极少的兵力,硬是抵挡住东吴数万军队的进攻,时间长达六个月之久。
然而,罗宪拼死守城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东吴作为蜀汉的盟友,关键时刻不出兵帮忙抗魏,反而想浑水摸鱼,夺取城池,因此罗宪才寸步不让。
所以,以上例子并不能反证周瑜入蜀作战就必败无疑。毕竟当时周瑜正处于个人巅峰期,所向无敌。如在赤壁之战前,所有人都认为周瑜抗曹是以卵击石之举,其中刘备就认为周瑜的兵力太少,所以他“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而孙权更离谱,当时周瑜要精兵五万,但孙权却只同意拔给三万,孙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对周瑜能否战胜曹操心里没底,所以留下足够多的兵力以自保。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周瑜连战连捷,先后打败曹操、曹仁,使东吴据有长江上、中、下全流域。事实证明,对于巅峰期的周瑜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既然他敢于提出西征计划,那就表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而且当时张鲁与刘璋正打得不可开交,此时入蜀,无疑将会事半功倍。
正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以谨慎著称的孙权,才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批准了周瑜的西征计划。这表明,孙权认为西征的成功率,比赤壁之战更高。
综上所述,周瑜提出西征计划的时机正好,再加上他正处于战无不胜的巅峰期,因此,西征有很大的胜算。
刘备会趁机发难吗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认为刘备是枭雄,不会久居人下,因此建议孙权将刘备软禁起来。但孙权害怕控制不了刘备,搞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因此否决了周瑜的建议。随后,周瑜又反对将南郡借给刘备,并故意抢在刘备之前,率兵西征。
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刘备会不会孤注一掷,趁周瑜西征的机会,夺下南郡,甚至东下攻打吴郡,以断绝周瑜的回归之路呢?
周瑜在提出西征计划之前,肯定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他打算在夺取益州、汉中后,还要回来攻打襄阳。同样,孙权也是算准了刘备不敢轻举妄动,才批准了周瑜的西征计划。
那么,周瑜、孙权为何认定刘备不会翻脸呢?
原因就是此时刘备尚不具备同时对抗曹、孙的实力。
孙权、刘备虽联手将曹操赶出长江流域,但是,曹军仍在襄阳虎视眈眈,一旦孙、刘联盟内讧,曹操势必向南郡用兵。此时,南郡可能就会不保。
一旦南郡落入曹操手中,而孙权又退守柴桑,那么,以刘备的实力,是无法抵挡曹操的,被曹操赶出荆州是迟早的事。此时刘琦已去世,刘备一旦被赶出荆州,就会陷入无处可去的尴尬境地。
另外,刘备是衣带诏事件的唯一幸存者,曹操不可能放过他。刘备必须与孙权结盟,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所以,以刘备、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不可能选择在此时与孙权闹翻。也就是说,在周瑜西征期间,刘备不会趁机对东吴发难。
结语虽然鲁肃、甘宁也提出过“二分天下”之策,但是,其内容相对保守,没有行动纲领,因此,严格来说还只是一种想法而已。而周瑜提出的“二分天下”计划,不仅有行动纲领,而且内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基本吻合,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高度。
更重要的是,周瑜推出的“二分天下”计划,具有可行性。但可惜的是,由于周瑜在西征前不幸逝世,而之后东吴再没人有魄力以及能力去执行此计划,导致其胎死腹中。
也许,“周瑜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是对的。不过,只是也许而已,因为随着周瑜的逝世,已经永远无法证实了。
标签: 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