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才 周涛 朱兰婷:新中国地图出版的发展与成就

滴答历史 80 0

徐根才 周涛 朱兰婷:新中国地图出版的发展与成就

地图是人类认知生存环境的重要工具,也是科技文化成果表达、记载、传播、积累和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地图的作用,全面推进地图出版事业发展。地图出版行业主动吸收地图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积极应用新的制图技术,不断丰富地图出版物的种类,推出大量高质量的地图作品,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安全、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和民生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地图出版情况,以及地图制图技术与地图学理论的进步对地图出版的影响,集中展现我国地图出版的发展历程;例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地图出版作品,突出反映地图出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地图,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社会历史活动的必要工具,其历史几乎和人类早期文化的历史同样悠久。中国早在夏禹时期,就有铸了山水和百物的《九鼎图》。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地图随着农业、工商业、军事和行政管理等需求的增加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在古代,中国地图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由于当时绘制精良的地图,多由官方测绘,在社会上流传较少。直到晚清时期,被视为“秘籍”的地图,才逐渐向社会公开,成为各阶层普遍使用的工具。民国时期,私营地图出版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仅出版民用地图的私营单位有据可查的就有 43 家,如武昌舆地学会、亚新地学社、中外舆图局、世界舆地学社、亚光舆地学社等以出版地图为主要业务的专业地图出版社,以及一些兼营地图出版的书店和报馆,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上海《申报》馆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成立了一大批小型专业地图出版社,如振亚舆地社、新民地学社、大陆舆地学社、大众地学社、寰球舆地社、时代舆地社等,这些专业地图出版社的出现,为新中国的地图出版事业奠定了基础。1 新中国地图出版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 70 多年,我国的地图学、地图制图和地图出版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地图学理论和地图制图技术从相对落后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地图生产实现了由传统手工绘图、印制到数字化与自动化的根本变革。在政府对地图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逐步建立了多家体制完备、专业人员云集的地图出版机构,组织编制和出版了多种参考地图和教学地图,以及大量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与地图融合的科研成果,满足政府各部门、科研单位、各类学校及普通群众对地图的需求。1.1 改革开放前的地图出版新中国诞生前夕,南京成立了一个地图编制机构—《解放日报》舆图部,1950年 5 月,改名为“新华地图社”。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公开编制出版地图的专营单位。新华地图社成立后,便肩负起我国中小学教学地图和实用参考地图的出版工作。在教学地图方面,出版了《新华小学地图》上下册、《伟大祖国的地形》等;在参考地图方面,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鸟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世界政区挂图》《世界海运地图》等。新华地图社是在新中国诞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创立的,它意味着小比例尺公开出版地图的事业,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党和国家的直接领导、关怀下进行。这个集体,培养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锻炼了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编图作风,保证了地图的质量,积累了业务经验,凝聚了一批制图人才,为我国之后的公私合营地图出版创造了条件,也为新中国地图出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54 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地图的需求日益增多,为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我国将各方的制图力量会合在一起,成立了当时全国唯一一个出版小比例尺地图的公私合营的地图出版单位—地图出版社(1987 年改名为中国地图出版社)。1955 年,原文化部发出通知规定,为了保证地图的正确性,今后凡公开发行的地图均应由地图出版社统一编绘出版,其他所有中央和地方出版社,除书籍刊物中附印的简明地图外,一律不得再行编绘出版任何地图(包括单行本和挂图)。自此,我国的地图出版逐步规范和完善,编制和出版了大量中小学教学用图和实用参考地图,以满足读者学习、工作、旅行的需要。

1.1.1 普通地图这一时期编制出版的普通地图有单张图和地图集(册)两种形式。单张图主要代表作品有 1954 年出版的 1∶4 000 00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由地图出版社与原内务部合作编制,是 1949 年后编制出版的第一幅政区挂图,为读者了解全国行政区划及县市设置等情况,提供了权威性的图面资料。此外,在中国地图 方 面, 还 陆 续 编 制 出 版 了 1∶4 000 000、1∶6 000 000、1∶9 000 000、1∶12 500 000、1∶18 000 000 等五种比例尺的全国图及部分区域性地图和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单张图,主要供社会各单位、家庭和个人工作、学习参考;在世界地图方面,陆续出版了比例尺为 1∶15 000 000、1∶14 000 000 的大型世界挂图(9 全开),比例尺为 1∶25 000 000(双全开)、1∶33 000 000(全开)、1∶50 000 000(对开)的系列世界地图及部分分洲地图和地区挂图。1966 年出版了英、法、德、日、西(西班牙)、朝、阿(阿拉伯)、斯(斯瓦西里)、葡(葡萄牙)、意、越文等 11 种文字的 1∶9 000 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从 1974 年开始编制世界分国地图,并且密切配合国际形势发展,编制出版了多种时事参考地图。在地图集(册)编制出版方面,先后编制出版了 8 开、16 开、36 开、40 开、50 开和 64 开等 10 余种全国地图集和地图册。中国地图集的主要代表作品有:1953 年出版的50 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1956 年出版的 36 开《中国分省地图》(1966 年更名为《中国地图册》),该图册文字介绍全面、系统、详细,颇具权威性;1957 年出版的16 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在编辑设计、编绘、制印等方面,均达到当时较高水平;1972 年和 1974 年分别编制出版小字本和大字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供不同需求和年龄的读者使用;1977 年编制出版的 16 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汉语拼音版),是我国第一本汉语拼音分省地图集,被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接受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标准拼写法的范本。世界地图集的主要代表作品有:16 开的《世界地图集》,于 1958 年正式出版,由地图、文字说明、地名索引三部分组成,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详细的世界地图集;1972 年,出版了内容更为详细的《世界地图集》,由地图和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1.1.2 专题地图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随着全国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全面勘测与调查,编制出版了比例尺主要为 1∶4 000 000 和 1∶6 000 000 的各种自然地图,如全国地质图、矿产图、大地构造图、地震图、沙漠图、土壤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以及亚洲地质图等。出版的社会经济图主要有人口分布图、农业区划图、土地利用图等地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专题地图集有 1979 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1959 年、1966 年、1979 年分别出版的三版《中国气候图集》。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我国开展了国家地图集和省区地图集的编制。中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在 50 年代就受到中国测绘学界和地理学界的重视,将中国国家大地图集的编制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并于 1958 年 7 月成立了以竺可桢为主任委员的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决定分普通、自然、经济、历史四卷出版,编辑部设在地图出版社。在陈述彭教授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首先完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自然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1967 年内部出版。该图集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复杂的自然条件和较丰富的自然资源,阐明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并达到了国际地图集的先进水平。国家普通地图集由原国家测绘总局组织编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只完成了省区图部分的编制,于 1969 年内部出版了《中国分省地图集》。在编制国家地图集工作的推动下,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出现编制省区地图集的热潮。当时,广东、江苏、山西、辽宁等省先后编制出版了省综合地图集。这一阶段,旅游交通地图出版的品种较少,主要有《北京游览图》《上海市交通图》《中国交通旅行图》等。外文版地图,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地图出版社仅有7 种,主要有 1957 年出版的英、俄、法、德、日等文字版的《北京游览图》,1965 年编制出版的中英对照的《中国旅行略图》,1977 年出版的 24 开的英文版《中国旅行游览图》等。1.1.3 教学地图1949 — 1954 年,国营新华地图社和十余家私营出版社编制出版了大量配合各级学校教学用的地理教学地图。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华小学地图》(分中国和世界两册)、初中适用的《中国地理教学图册》《世界地理教学图册》《新华中国地图册》《新华世界地图册》等。1955 年,新成立的地图出版社将教学地图的出版作为建社的首要任务之一,编制出版各级学校用的地理、历史地图册和各科教学挂图、学生作业用填充地图册。在 1961 年之前,编制出版了配合教学大纲的第一代地理和历史教学图 100 多种,代表作品有:初级中学一年级用《中国地图册》,初级中学二年级用《世界地图册》,初级中学三年级用《世界历史地图册》,小学五、六年级用《中国地图册》《小学历史地图册上册》《小学历史地图册下册》以及小学和中学用地理和历史教学挂图等;还出版了蒙、朝、藏、维、哈等少数民族文字的中小学用中国、世界地理教学地图册和教学挂图。1961 — 1966 年,为配合教学改革,我国又编制出版了第二代地理和历史教学地图。代表作品有 18 开的中学适用的《地图册(中国部分)》《地图册(外国部分)》,具有开本大、系统性强等特点。如中国部分既有总图,也有分区图;既有普通地图,也有天文图和自然、人文专题图(外国部分专题图很少)。1966 — 1975 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小学历史、地理教学停止,教学地图的出版也深受影响。1976 年教学恢复,1978 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开始编制出版第三代地理教学图。如 1978 年编制出版、随课本发行的 32 开中学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等。1.2 改革开放后的地图出版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我国的地图出版得到了飞速发展,地图出版事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地图的需求越来越大,地图的品种愈来愈丰富,地图的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高新技术在地图制图领域的应用,地图的生产技术、内容表现形式、产品模式及分发途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生产技术上,从传统的手工制图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制图,进而被全数字化制图技术所替代;在地图内容的显示上,由传统的二维地图到数字技术环境下的三维地图发展,由静态到动态的演进;在地图产品模式上,由单一的传统纸质地图向电子地图、数字地图、多媒体地图、导航地图、网络地图等多种形式共存发展;在分发途径上,由单一的印刷地图以实物分发方式到通过计算机存贮介质(光盘)交换,进而发展到通过互联网实时分发、共享的模式。专业地图出版社也由原来的中国地图出版社独家,发展到目前的 10 家,还有 50 多家兼营地图的出版社。每年公开出版的地图就有数千种、上亿册(幅),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地质、地震、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工业、农业、交通、旅游、教学、航空、人口、民族、历史、文化、环境、海洋、医学、经济、城市等。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地图出版事业呈现出三大鲜明的特色。1.2.1 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成就实用参考地图“超级市场”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图进入千家万户,它已不再是少数部门的专用工具。国家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类地图需求的不断增加,成为我国地图出版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我国 10 多亿人口,为作为商品的地图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这与世界各国相比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计算机制图、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的发展,为新型地图的出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实用参考地图领域在我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超级市场”。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以出版传统的中国、世界单张系列挂图,中国和世界政区地图册和地图集为主,为用户提供大量基础地理信息,有的品种如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图册和世界地图册发行量突破千万册,盛销不衰。到 21 世纪初,地图用户已不仅仅满足于原始的数据和材料,经过深加工的、综合集成的精品地图成为市场的宠儿。受市场影响,我国涌现出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地图产品,如各种各样的交通地图、旅游地图、城市生活地图、汽车驾驶员专用地图、城市购物指南地图、求医指南地图、房地产信息地图、体育休闲地图、教育指南地图、少儿地图、邮政编码地图、农产品地图、商贸地图、特种地图等,地图品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出版数量之大无法统计。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快速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作为空间信息图形表达形式之一的地图,越来越受到各网站和广大用户的欢迎。最近 10 多年来,电子地图和互联网地图得到极其迅速的发展。国内相继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地图网站或专题地图网站,用户可以上网查询检索、浏览阅读,打印或下载所需要的图幅或其他信息。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建立的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提供包括自然、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历史、文化教育、自然灾害、时事热点、重点城市、重要旅游景点等在内的动态地图信息查询服务。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地图的应用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高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正规出版的导航电子地图成为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导航电子地图具有地域覆盖面广、查询范围大、交通信息实时等特点,可以解决定位、搜索、查询、探路、线路规划等问题,实用性和实时性极强。随着手机、汽车等工具的全面普及,导航电子地图广泛出现在人们的手机、车载导航仪等电子设备中。我国对导航电子地图制作实行严格的资质管理,只有获得政府部门颁发的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资质的单位才能合法从事导航电子地图的制作业务。目前,我国已有数十家公司获得该项资质,并有四维图新、高德、长地万方、灵图、凯立德、易图通和城际高科等公司推出了自有品牌的经正规出版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正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地图学已由信息源获取的一端向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和实用的最终产品生成一端(用户端)转移,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向地图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也给地图出版业带来新的机遇。可以预测,信息时代的地图出版市场将更加广阔,地图产品会更加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电子地图会走进千家万户,地图出版业会更加辉煌。1.2.2 专题地图(集)的出版空前繁荣专题地图与地图集的迅速发展是现代地图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改革开放后的 40 多年里,我国编制出版了一大批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高质量的专题系列地图和地图集作品。这一时期,专题地图集的主题和领域不断扩大,类型不断增多,其中有些专题地图集系国内首创。这些图集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最新调查研究成果及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地学调查成果,编制出版了大量专题地图,如《中国土地利用图》《中国土地资源图》《中国草场资源图》《中国植被图》《中国地貌图》等。在大型专题地图集方面,据概略统计出版了百部之多,包括全国范围的和地区性的各类专题地图集,如《中国水资源与环境地图集》《中国城市地价地图集》《中国少数民族地图集》《中国古地理图集》《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中国海岛(礁)地图集)》《长江三峡生态与环境地图集》《中国语言地图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地图集》《三峡库区地图集》等。特别是 2013 年 6 月启动的新世纪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的编研工作,更是将中国专题制图推向了新的高度:国家大地图集是全面、综合、多层次、多视角地记录和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是集中体现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我国地球科学、测绘科学、地图学、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最高科学水平,服务于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出版的专题或综合地图集,涉及海岸带及海涂、国土资源、环境质量、农业区划及资源、土地利用、中国文物等内容,可谓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省区地图集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第一代,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代,再到 21 世纪以来的第三代,掀起了一次次省区地图集编制出版热潮。目前,大多数省区已经编制出版了新一代的省区地图集,图集的内容、形式和编制方法不断改进,在继承中创新,主题鲜明,既体现区域特点,又反映时代特色。近些年,城市地图集的编制也得到蓬勃发展,代表性作品有《北京市地图集》《上海市地图集》《深圳市地图集》等。城市地图集的编制,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国国家经济地图集》《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国人口地图集》等大型图集同时推出英文版,标志着中国大型地图集作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并且促进和扩大了中国的对外文化科技交流,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我国专题地图和地图集编制出版的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以及较高的科学研究与制图、印刷水平,得到了国外地图学界的高度评价。《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深圳市地图集》《郑和航海图》《运河全图》《水韵姑苏—现代抽象水墨 MR 互动地图》等众多地图作品在国际制图大会上荣获各类奖项,标志着中国地图编制出版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2.3 中小学教学地图出版系列化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小学教学地图都是应用最广泛、发行量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地图品种。教学地图也是中小学地理、历史教学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学工具,是学生获得地理、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中小学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学地图也不断更新,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从 20 世纪50 年代的第一代教学地图,发展到 80 年代末配合九年义务教育的第四代教学地图,进一步到目前配合新课标的第五代教学地图。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教育改革蓬勃发展,重新制定了中小学地理、历史教学大纲,重新编写了小学、初中、高中地理和历史教材,在教学大纲中进一步强调地图在地理、历史教育中的作用,重视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教学地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目前,教学地图出版已形成系列化,可以概括为:教学地图纵向系列(即儿童地图—小学地图—初中地图—高中地图—大专院校用地图—教师用地图系列);教学地图横向系列(即普通地理图—历史地图—专题地图系列);部门地理、历史系列(即世界地理地图—中国地理地图—乡土地理地图—地球概论地图—中国自然地图—中国经济地图—世界自然地图—世界经济地图—中国历史地图—世界历史地图系列)。同时,编制出版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字地图,出版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挂图、填充图、地图册等。作为中国地图出版的龙头企业,中国地图出版社还陆续编制出版了乡土地理、历史地图册,达五六十种。乡土地理、历史地图册的出版,是中国乃至世界地理历史教育中的创举。2 新中国地图出版的成就优秀的地图出版物,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如在资源分析评价、国土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等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布局、统筹规划与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等提供了综合性基础图件,为我国的科研、教育事业提供了可靠、翔实的各类图件和资料,有助于各学科相互参证,促进各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百姓日常需求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地图出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论是被列入国家长远规划的项目,中央各部委确定的地图编制任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确定的编制任务,重大科学考察或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还是由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或专家个人建议,政府部门采纳并支持的地图编制,都为我国地图出版事业贡献了不可多得的精品。下面,本文以极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展示新中国地图出版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由于幅面和涉猎的作品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大量的优秀地图出版作品并未列出,望各位读者理解。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图集》1956 年,编纂国家地图集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58 年,编纂工作启动,计划分普通、自然、历史和经济四卷出版。1967 年,自然卷内部版出版。1981 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地图集的编纂再次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规划项目,分普通、自然、农业、经济、历史五卷,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地图集》,并陆续出版面世。国家地图集是全国 200 多个部门、1 700 多位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图集出版后,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ICA 国际制图大会最佳地图集作品奖等多个奖项。2013 年 6 月,新世纪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编研工作正式启动。该图集的编研有利于提高和扩展地学各领域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提高国家声誉,有利于测绘地理信息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该图集的编研也将构建国家相关领域知识的大百科全书,体现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是美丽中国建设与国家大地图集的有机结合,它将我国数十年的建设成果展现在地图上,也为今后数十年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尤其为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决策依据。2.2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主编:谭其骧;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20 世纪 80 年代)该图集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和重视下,中国地图出版社从建社之初就承担的重点出版项目。经过 1 000 多位横跨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前后历时 30 多年,于 1987 年全部出版。该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八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西汉、东汉时期,三国、西晋时期,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时期,元、明时期,清时期),是以我国历代疆域沿革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历史地理学专著,被誉为中国历史地图发展史上集大成者,出版后在国内外均受到关注和好评。该图集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荣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特别奖等。2.3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主编:马杏垣;编制单位:国家地震局;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89 年 10 月)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开始,地质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地理调查、矿产普查、地质勘探、地震监测等工作,积累了大量实际资料。1982 年初,国家地震局下达编制《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的任务,对前 20 多年的资料加以综合整理和分析,该项目为“六五”期间的重点科研项目。该图集由地质基础、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新构造变动、地震活动、地震构造、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6 个图组 68 幅图件组成。从地质构造环境、岩石圈的介质条件、结构特征、应力状况、运动特点、变形情况、深部过程和力源角度,综合阐明岩石圈动力学过程。该图集为减轻地震与地质灾害、寻找矿产资源、保护环境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对中国地球科学研究有重要贡献,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岩石圈研究的里程碑”,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 年 9 月)该图集是一部以行政区划为主题的专题地图集,第一版于 2005 年出版,集中体现了中国自秦设郡县以来首次全国省级界大勘界的成果,反映了具有法律效力的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并荣获 2007 年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19 年,新版地图集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汇集了 2005 年以来的行政区划调整、地名普查、行政区域界线新成果,从全国、区域、省域、市域等不同层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前我国法定的行政区划信息,并简要介绍了我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为国家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际交往提供服务。该图集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集权威性、标准性、实用性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2.5 《中国人口地图集》(编制单位: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时间:1987 年 6 月)该图集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人口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地理分布的地图集。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依据中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1953 年、1964 年、1982 年),历史人口文献,1980 年和 1981 年台湾、香港人口普查资料编制,1987 年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出版。图集共有 8 个图组、137 幅地图,以及各县市人口指标的附录和地图文字说明,详细地表示了中国 10 亿人口的数量分布,民族特征,人口出生、死亡和自然增长状况,人口再生产的速度、规模和变化过程,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地区老龄化和青年化程度,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和文化素质,人口经济活动特征和行业、职业类型,家庭规模和婚姻结构,妇女生育模式以及不同妇女的生育特征等。图集表示的人口指标达 1 000 项,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主编单位: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华地图学社;出版时间:1979 年 12 月)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为掌握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分布规律,广大肿瘤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工作者,与近百万各级医务人员一道,在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特殊时期排除万难,取得了较为完整可靠的死因统计资料,基本上查清了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和分布特征,并把我国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调查结果直观地反映在地图上,形象地说明我国各种常见恶性肿瘤的地区分布特征,供有关部门制定肿瘤的防治工作,开展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及监视环境致癌因素,进行医学教育、卫生宣传教育等工作参考。该图集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各类癌症的地理分布、共同特点、危害程度,揭示了恶性肿瘤与生态环境因素的密切关系,为恶性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理的探讨,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2.7 《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主编:张兰生;编制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2 年 10 月)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安全,会造成巨大的物质破坏和财产损失。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研究我国的自然灾害分布特点,有利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该图集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与成因机制,阐明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和人类行为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并介绍了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对分析研究我国灾害分布成因,以及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2.8 《军官地图集》(主编:高俊;副主编:王家耀;编制单位:总参谋部;出版单位: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时间:1992 年 12 月)该图集是一部供军队干部使用的综合性地图集,主要从战略、战役层面提供世界、大洲和大洋、我国和周边国家、大区、重点地区和咽喉要道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性的地理环境信息。图集内容丰富翔实,设计新颖,色彩鲜明,符号生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在内容的编排上,它突出了军事特点,重点表示具有军事意义的典型内容、典型事件和典型地区;在表示方法的设计上,它着眼于艺术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给人美的享受。该图集的编纂和出版,代表了 20 世纪 80年代我军测绘科学技术的水平,1992 年获全军军事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 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9 《世界地图集》(编制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 年 7 月)该图集是一部 8 开本大型综合性世界地理地图类参考工具书,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制定全球战略决策,对于各行各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于进一步宣传我国的外交政策和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充分展示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成就,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该图集由地图、文字说明和地名索引三大部分组成:地图部分包括世界专题图、分洲图、分国图、地区图和城市图;文字说明部分介绍了世界和各国家及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概貌;地名索引部分收录了图集中分国图和地区图中表示的全部地名,约 15 万条。2.10 《非洲地图集》(编制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85 年 10 月)该图集为多卷本《世界大地图集》的一个分卷,是当时乃至目前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大开本、大型分洲综合地图集。该图集包括 73 幅专题图、94 幅地区及分国地图,在编制时,云集了各方专家学者提供的非洲地理、地名、国际关系、人口、历史、民族、语言、地质、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工矿、交通等基础性材料。该图集图文并茂,设色美观,用材考究,出版后对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2.11 《青藏高原地图集》(主编:廖克;副主编:吕人伟、林康泰;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0 年 12 月)该图集是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成果的总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设计思想与科学内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一部出色的科学文献,该图集从艺术的角度表明了一个独特地理区域的动态演变,它生动地描绘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历史与地理的相互联系。图集科学地运用了专题地图的各种表示方法,并创造性地与实例相结合。利用地图、航片、卫星影像、地形测绘资料、实例图片,全面完整、形象直观地反映了青藏高原复杂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不仅显示了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而且揭示了高原形成演化及其对周围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3]。该图集打破了采用深棕色调分层设色表示高原地势的传统方法,采用了等高线加地貌晕渲表示地形和绿色表示森林、黄绿色表示草原、橘红色表示耕地(其中蓝色表示水田)的表示方法,改变了以往地图上青藏高原高寒荒凉的视觉效果,受到西藏自治区党政军领导和各部门的好评。2.12 《江苏省地图集》(主编:史照良;编制单位: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 年 10 月)该图集以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最新的各种比例尺数字线划图、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等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结合《江苏省统计年鉴》及各部门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编制而成。图集从设计、数据处理、地图绘制到印前制版,均采用当时先进的计算机制图与出版一体化系统。结构编排、图形选择、符号制定及要素综合方法新颖、科学,符合现代地图制图理论要求。整饰装饰、色彩运用既有助于内容显示的形象和直观,整体上又能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荣获 2006 年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2.13 《深圳市地图集》[主编:刘胜佳;副主编:黄仁涛、郭仁忠、黄福来;编制单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单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内部用图);出版时间:1997 年 4 月]该图集是我国城市地图集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印刷版和电子版同时发行的大型综合地图集。该图集集地图语言、图片、视频、图表、文字等多媒体手段于一体,全面系统地反映深圳市的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在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全面创新。该图集以深圳市最新的地图、航测成图的 1∶10 000 地形图及各部门提供的最新专业数据作为编图资料,采用计算机制图和电子出版技术编制完成,是大型地图集工程计算机成图最早的成功尝试。该地图集表示方法新颖,专题信息突出,符号设计科学合理,绘制精致,尤其是地图的色彩设计,用色讲究且科学合理,紧紧围绕地图内容进行主色调设计,充分利用对比色,增强内容表达的层次性,增强图形表达的清晰度和美感。该图集在第 19 届 ICA 国际制图大会上获得代表国际地图制图最高荣誉的“杰出地图学成就奖”。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于 2020 年 6 月又出版了新一版《深圳市地图集》。2.14 《中国古代地图集》(主编:曹婉如等;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出版单位: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 年 3 月)该地图集分为战国—元、明代、清代三册,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专家成立编委会,历时近 16 年陆续完成三册的编制出版工作。该图集中整理、汇编了大量古代文献,将古人画在帛上、纸上或壁上,刻在石、砖、崖壁、木板上的,属于文物性质的古地图尽量收录其中,还收录了部分刻本、影印本书籍中具有代表性的印刷图。该图集出版后,让一些平时极难看到的,深藏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里的孤本地图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让传世的古地图得以系统地保存。该图集的出版既具有保存文化遗产的作用,又可以促使有关学者更深入一步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知识和测绘制图技术的发展过程,从而为发扬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出贡献。2.15 《四方区剪纸地图》(编制单位: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地图文化产品是近年来创意开发较快的一类新颖产品,以各类材质为表现载体,以艺术化和现代科技的手段表现地图元素,实现了地图发展史上的突破,拓宽了地图的应用领域与发展空间,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浓厚的地图文化氛围,在市场上引起了较好反响,目前备受业界关注。《四方区剪纸地图》就是代表作品之一,该地图作品完美地将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与地图要素进行融合,通过地图向艺术延伸,是“关于传统中国民间艺术的制图应用,非常惊奇和精致”,荣获第 26 届 ICA 国际制图大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其他地图产品类一等奖。以该类作品为代表的地图文化产品的出版,将文化融入地图,实现了实用性、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高度统一,并且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3 小结21 世纪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知识经济、数字经济、“智慧地球”与地球信息科学迅速发展的世纪,也是我国地图出版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亿万群众对地图产品的需求的不断变化,必将对地图出版提出新的要求。地图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出版,要以国家、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强化地图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不断在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创新,打造更多的地图精品力作,用地图讲中国故事,用地图传播中国文化。文章摘自《地图研究》,参考文献(略)

标签: 中国历史发展图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