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秦汉)(十三:功臣陨落、贾谊被贬、被气死申屠嘉)

滴答历史 119 0

公元前177年

功臣的陨落:周勃罢相

公元前177年,西汉绛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务,回到封地河东郡(今山西境内)的绛县。

周勃罢相养老后,心里很不踏实。每次河东郡守、都尉巡行各县到达绛县,周勃都身披铠甲,命令府兵全副武装,阵势搞得像是迎战,而不是接待。他为什么要这样呢?这就和他被罢相的缘由有关。

周勃其实是被汉文帝强行退休的,这之后他又活了十来年,可见当时他身子骨硬朗得很,完全可以胜任公务。但是没办法,文帝跟他说:如今天下已定,我前些天已经下诏让封侯回到自己的封地颐养天年,不少人还不动身,丞相您是我最倚重信任的人,不如您做个表率吧。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周勃再赖着就不行了,只好动身。

周勃原本是沛县人,和汉高祖刘邦是老乡。刘邦当年在社会上闲晃悠的时候,周勃是个出身贫苦的青年,主业编芦苇卖钱,也兼职给人家红白喜事当个吹鼓手,就这么维持生计(真是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啊)。但是他有一幅好体格,自幼也学了点功夫,弓马娴熟。刘邦起义初期,周勃就加入了。多年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待大汉江山初定,高祖开始诛杀功臣时,周勃作为嫡系部队,更成了刘邦手下的重将。两任燕王谋反、韩王信叛乱,周勃都是功劳第一的。高祖刘邦曾经说过“安刘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这句话真应验了。吕后称制近十年后去世,吕后一死,天下落在谁手里就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虽然按道理说应该是刘氏子孙,可是吕氏的外戚势力和野心也不小。当时吕后的两个侄子吕禄和吕产,一个以赵王的身份担任汉朝的上将军,一个以吕王的身份担任汉朝的相国,把持了军政大权,硬是不肯让权。这个时候,周勃作为刘邦身边的老人挺身而出,带着亲信军队诛杀了吕氏叛臣,迎当时还是代王的刘恒入了京,这才有了汉文帝的天下。

刘邦说得没错,但他儿子让周勃退休也自有道理。首先从周勃的出身和履历看就知道,他自幼辛苦讨生活,没什么文化。他最讨厌两种人,儒生和说客,因此他讨厌才华横溢的贾谊,也不喜欢能言善辩的袁盎。问题是,打天下靠武,治天下却要以文。所以周勃这样宜武不宜文的人确实不适合再做丞相。其次周勃犯了所有皇帝都忌讳痛恨的错误——以功压主。文帝登基之初,还要依靠老臣辅佐,加上自己能坐上皇位也是周勃等人的功劳,因此是给足了周勃面子。群臣觐见后,文帝还要亲自目送周勃下朝离去,而周勃对这些特殊待遇也很受用,有点洋洋自得。但时间长了,自然有人看不下去。中郎袁盎为这事费了很多口舌,大意就是劝谏皇帝要拿捏住自己的天子威严,万不可认为周勃是功臣就过于谦逊,这样难以立威,他告诉皇帝:周勃当年吕后牝鸡司晨,他身居太尉,手握兵权,没见他匡扶社稷,等吕后死了,他才来了能耐,这是典型的政治墙头草。文帝听了这番理论,觉得颇有道理,从此后就收起了谦恭的态度,周勃的功劳在他心里也打了折扣。就这样,周勃“被退休”了。

周勃回到绛县之后,心里老不踏实,其实就和这个有关。当年高祖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手段他是亲眼所见,老话说有什么样的爹就有什么样的儿子,保不齐文帝对自己也已经动了杀心。是以河东郡守郡尉定期问候只是例行公事,都让周勃心惊胆战,时刻害怕大祸临头。但是他这么一搞,反倒像是做贼心虚。果然没多久,就有人向文帝告状,说绛侯要造反。周勃因此而受了牢狱之灾,最后多亏自己的儿子娶公主为妻,公主去向文帝生母薄太后求情。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之心,于是在文帝临朝时,抓起头巾扔向文帝,骂道:“绛侯当年身挂御赐印玺,率北军作战,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吗?”其实汉文帝此时也已经看到周勃在狱中的自白,遂下令释放了他,恢复其爵位和封邑。此后,周勃彻底隐居避世,不再过问朝政。

结论:周勃一生功勋卓著,一是随刘邦征战,马上夺得天下;二是诛吕安刘,但他功高盖主,又不知收敛,终落得被罢免的结果。他的下台,也为汉文帝施展手脚留出了空间与余地,为文景之治做了铺垫。

中国古代史(秦汉)(十三:功臣陨落、贾谊被贬、被气死申屠嘉)

一生坎坷,位极人臣,最终也算得了善终!

公元前176年

贾谊被贬:因才起因才落

公元前176年,汉初大才子、政论家贾谊奉命离开长安,赴任长沙王太傅。

长沙地处南方,距离京师千里,贾谊跋山涉水,途经湘江时写下了汉赋名篇《吊屈原赋》。明的是在吊唁屈原;暗里是在以屈原受谗言被楚王疏远比拟自己的仕途遭遇。这一年贾谊才24岁,却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贾谊出生在河南郡君防台洛阳,17岁便因才学出众、文笔极好而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关公将其召致门下,对他非常器重。在贾谊辅佐下,河南郡大治,治安和财政都成绩卓著,贾谊的名气也就随之传开了。当时汉文帝刘恒也不过20岁,还在做代王时,就听说过贾谊的事迹。三年之后风云骤变,刘恒登基做了皇帝,正值用人之际,就又想起了贾谊。贾谊第一次奉诏入京,是被汉文帝聘任为博士(为皇帝政务提供咨询)。那一年贾谊21岁,在一众博士里年纪最轻,但每逢皇帝出题让讨论时,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汉文帝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太中大夫(四品谏官)。

贾谊有治世之才,做这个官当然是合适的。但问题在于,治世要改革,改革自然会得罪人,贾谊个人的仕途和命运也就可想而知。文帝二年(前178年)针对当时“背本趋末”(弃农经商)、“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贾谊给汉文帝上了一篇《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汉文帝听了倒挺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但这就“动了很多人的奶酪”。

首先就是大商人和诸侯王。当时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自成一国,那些富商大贾都定期供养诸侯王。只要财物送到位,就可以有恃无恐,哄抬物价,受苦的却是踏踏实实种地的农民。贾谊的主张当然不会为这些有钱有权的人欢迎。

这还没完,不久后,贾谊又给皇帝出了一招“割地定制”。这一招更是直接奔着削弱诸侯王去的。其一曰定礼制,其二曰定地制。定礼制就是针对诸侯王在礼制上的僭越,强调必须严格区分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定地制即“割地定制”,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贾谊提出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越分越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逐步削弱了,这就叫“割地定制”(和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如出一辙吧)。汉文帝觉得有道理,后来淮南王刘长死后,文帝就是按照这个方式把他的封地分给了他四个儿子。

经过这几回,怀恨贾谊的人越来越多。文帝虽然越来越欣赏这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才俊,但是这份欣赏又给贾谊带来了更多仇家。首当其冲的是周勃、灌婴等一些老功臣。两人本就是开国功臣,后来又诛杀诸吕,文帝未做太子却成功继位,都靠他们力保。也因此,文帝即位头两年,对他们非常恭敬,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文帝想破格提拔贾谊进入公卿之列,这些老臣死不同意。一方面贾谊太年轻、资历浅,他们不愿意和他平起平坐;另一方面贾谊的才华让他们产生了危机感,他们多半是行伍出身,没读过什么书,在贾谊面前相形见绌。

就这样,外有大臣进攻,内有大臣进谗,文帝逐渐疏远了贾谊。前176年,贾谊被外派去做长沙王太傅(先生),名为外派实质就是被贬。然而贾谊在湘地期间,朝廷天翻地覆,曾经带头排挤贾谊的周勃因为骄横被文帝贬谪回自己的封地,灌婴接任丞相之位,却做了一年就病逝了。最后文帝提拔张苍接任丞相之位,这位张苍又正巧是贾谊的老师。张苍常在文帝面前念叨贾谊。前173年,文帝将贾谊从长沙召回长安宫廷。两人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会面,文帝向贾谊大问鬼神之事,两人促膝长谈直到深夜。这一幕后来被李商隐写到诗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的见识不仅仅在鬼神方面,治、经济、外交方面都见识卓越,但他已经被皇帝抛弃,无法施展才华了。

结论:贾谊在汉初在政治(防患诸侯王)、经济(重农主义、统一货币)、外交(儒法结合、瓦解匈奴)等方面的见解影响深远,直到汉武帝时期还在吸取和采用他的思想主张。

中国古代史(秦汉)(十三:功臣陨落、贾谊被贬、被气死申屠嘉)

公元前155年

申屠嘉:被活活气死的宰相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时期丞相申屠嘉谏杀内史晁错。因有景帝庇护,最后口吐鲜血而亡。

申屠嘉的死全要赖在晁错身上吗?是也不是。申屠嘉十五岁参军,跟随高祖刘邦南征北战,文帝时期封侯,到景帝时期已是三朝元老加丞相。而晁错在刘启(景帝)做太子时,就随侍左右,十分受到信任。刘启一登基,就破格提拔晁错为内史,很快又位列公卿,担任了御史大夫。这个职位相当于副相,申屠嘉做了很多年,直等到他的前任张苍罢相之后,他才顶替上来。而当年文帝内心的最佳人选本不是他,而是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外戚的身份有时候是优势,有时候也是阻碍,窦广国人品才能均出众,但碍于他的身份,文帝顾虑到不应给外戚势力做大的机会,也害怕群臣以为他给外戚开后门,遂只能从高祖时期的功臣旧人里选。当时周勃、窦婴、陈平已死,剩下的老的老、病的病,只有申屠嘉还算年富力强,且在副相位子上做了多年,资格够老。这才提拔了他。

反观晁错,仕途顺利得让人嫉妒。而且这个人不仅有运气,还有才华见地。他辅佐景帝,提出削藩、重农抑商,还见解独到地提出应对匈奴的新策略——移民实边,即建议景帝移内地百姓充实边塞,以抵御匈奴的扩张。晁错不断给景帝出谋划策,景帝也有事必找晁错商量。申屠嘉这个丞相倒被边缘化子。申屠嘉看晁错当然不爽。

正巧这时晁错自己犯错,让申屠嘉抓住了小辫子。晁错所在的内史府大门本向东开,晁错嫌入宫绕道,遂自作主张凿开了内史府南面的一堵围墙,为内史府开了一个南门。但他凿开的这堵墙偏巧是太上皇宗庙的外墙,属于忤逆祖宗,论罪当斩。

申屠嘉是什么人?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门不受私谒。当年文帝还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关系特别好的男宠叫邓通,有一次邓通在朝堂上见到申屠嘉,神色倨傲,不行下臣之礼。申屠嘉可不顾及文帝的面子,当场直言:“陛下喜欢自己的宠臣,多赏赐他就是了。但是朝堂上的礼节不可不严肃!”下朝后,回到丞相府后就下令捉拿邓通,还特意交代如果他不服,就当场斩杀。邓通吓得去哭求文帝。最后邓通亲自到相府给申屠嘉赔罪,再加上文帝亲自为他来求情,申屠嘉才作罢。

这样一个人,连皇帝的面子都敢不买,没有私怨的人被他抓住小辫子都很难脱罪,更别说晁错这样的老冤家了。申屠嘉听说凿墙之事后,认为必须把他治罪法办,遂奏请景帝。但晁错也不是吃素的,有门客给他透露了消息,晁错便连夜跑到宫中,向景帝声泪俱下地说道自己的苦衷。以当时晁错受宠信的程度,这点无心之错景帝还是能够原谅的。果不其然,到了第二天早朝,申屠嘉再次奏请诛杀晁错。景帝声色俱厉替晁错辩护:“晁错所凿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宗庙的外围短墙,不算是毁坏宗庙;况且他是经过我允许才这么做的,晁错并没无罪过。”申屠嘉眼看又是一次邓通事件的重演,也没法再说什么了。退朝之后,申屠嘉对他的好友、长史袁盎说:“我非常后悔没有先杀了晁错,再报告皇帝,结果反被晁错逃脱了。”回到相府之后,悲愤之下,口喷鲜血而亡,景帝知道后,追封他为节侯。

申屠嘉死后,当年跟随刘邦征战过的一波武将功臣也就没剩下几个了。他和晁错的争斗放大了看,是夺天下的武将与治天下的文人之间的矛盾。他的死不仅是因为景帝包庇晁错,更是因为他自己个性过于刚直,又没有容人爱才之心,才导致个人命运的悲剧。

结论:汉朝初建时,大大小小的官员几乎都由跟随刘邦打过仗的功臣担任;而到文帝景帝时期,已经逐渐呈现出武将地位下沉、文人儒生上升的态势,周勃、灌婴和申屠嘉的命运和贾谊、晁错、袁盎的命运呈现鲜明对比,儒法家专业人才在仕宦集团的构成比例明显提升,这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中国古代史(秦汉)(十三:功臣陨落、贾谊被贬、被气死申屠嘉)

标签: 司马迁史记坎坷过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