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有感之二:《资治通鉴》编写过程及历史、文学意义

滴答历史 113 0

本期说说《资治通鉴》诞生背景、编写过程和历史、文学意义。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中唐以后持续不断的战乱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当时北宋的帝王和主要的大臣心里都非常清楚,内外形势紧张、不容乐观。在内,国家政治积弊很多;在外,边疆地区尤其是北边的契丹蠢蠢欲动。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光等一些大臣心急如焚,这些文人希望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的方式,来找到问题的解决路径。

读《资治通鉴》有感之二:《资治通鉴》编写过程及历史、文学意义

在1066年时,司马光就给宋英宗献上了一本书,叫《通志》,就是《资治通鉴》的前身。这本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195年的历史,涵盖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战国七雄的兴亡历史。司马光这些大臣希望宋英宗能够从前朝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得到治世启发。

读《资治通鉴》有感之二:《资治通鉴》编写过程及历史、文学意义

宋英宗对《通志》这本书非常感兴趣,就命令司马光等人按照《通志》的体例,写作《历代君臣事迹》,宋英宗还专门颁布诏书,设立书局,拨发专款,而且让司马光自己挑选编写人员,专门从事编书工作。而且,宋英宗还给了司马光等人一个特权,就是允许他们阅览皇室藏书。

司马光等人不负众望,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到宋神宗七年(1084年),终于将该书编写完成。成书后,宋神宗并没有按照当年宋英宗确定的书名,来为该书命名,而是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涵义,为该书定名为《资治通鉴》。这就是《资治通鉴》的编写过程和书名由来。

读《资治通鉴》有感之二:《资治通鉴》编写过程及历史、文学意义

《资治通鉴》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文学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很多历史学家将其和司马迁的《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史学家胡三省评价它“为人君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宋代以后的很多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梁启超等人,都对《资治通鉴》给予过很高的评价。

每天更新,敬请关注,本期到此,下期梳理讲述《资治通鉴》的编写时间为何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

标签: 司马迁史记坎坷过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