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回忆起一部电影时,你的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什么呢?是对于没看过的人来说算剧透的故事情节吗?是里面刻画的男女主人公,或者是出彩的某个反派、配角?还是导演通过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这按照这个思维逻辑一回想,貌似上面说的这几点都不在我的主要记忆中,当然不是说电影的情节、人物、思想我看完就忘了,只是说我不努力回想的话,这些东西可能真的不会马上浮现。我记住的,记得最牢的,往往是细节——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个镜头,或者是一段台词、一连串动作、一个场景。
那么你记住的东西,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是经过“大浪淘沙”,真正感动了你,触发了你的精华之所在呢?
仔细想了想,还真不是!同样一段台词,“如果非要给这份爱情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如果不是出自《大话西游》,不是出自周星驰的至尊宝之口,又会有多少人传诵呢?《蜘蛛侠》里满城市飞来飞去的动作畅快淋漓,充满想象力,但是这样一些动作放到马戏团的空中飞人里,那是否也能票房横扫全世界呢?《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着紧身旗袍,拎着个保温瓶,风吹荷叶般摇摆着在破旧昏黄的路灯下走过的身影,如果放在老上海的风景宣传片里又会如何呢?你还会像看《花样年华》时那样如痴如醉吗?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我来说都是否定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记住的是细节呢?
我想这和记忆力有关吧,像《一次别离》这种你来我往,不断揭开事情内幕和每个人内心的电影,看完一遍想要记住情节实在太难了。哪怕是像《秋菊打官司》这种情节简练的电影,如要你复述一遍故事也是颇为困难的吧。至于人物和思想这种抽象的东西就更不可能是“脑海中马上浮现”的产物了。
至于为什么是这些细节最让你难以忘怀,我想大概是因为动作和场景是视觉性的东西,这些东西直观而具有冲击力,不需要你思考便可以留下深刻印象,不是有种记忆方法就叫做“视觉性记忆法”嘛。至于台词,往往是因为这些语言性的东西大多是剧中思想感情的凝结、幽默情节的笑点、情绪爆发的宣泄口,或者是与整部电影的气质很合的片尾“总结”,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台词本身就非常俏皮可爱,语感畅快。但是这些细节都不可能脱离了影片而存在,你之所以记住了它们,是因为你是在那个大环境中去感受了它们。
再回到开头的那三个问题中去,你经过了对影片的细节回忆之后,再紧接着回想起来的东西是什么呢?故事?人物?思想?我想应该是故事吧,因为故事是三者中你最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复述的东西了;再接着是人物,这就需要提炼总结一下了;最后是思想了,这就需要对整个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展现、导演的倾向等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领悟了。
那这样的回忆顺序是否就意味着在一部影片之中思想大于人物,人物大于情节呢?其实我写下这篇文章之时,是有这个大小排序的倾向的,可是边写边回忆自己喜爱的那些电影,慢慢的我又迷惑了。像《蜘蛛侠》、《蝙蝠侠》、《指环王》这种类型的片子,他们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漫画式形象,思想性什么的就更提不上了,高潮永远是同大BOSS决一死战,就像打通关。可是又有像《一次别离》、《虐童疑云》、《狗镇》这种情节精彩,但是最终落脚点在于人性的电影,更有像《爱慕》这种极端到几乎没有情节的电影。好像在故事、人物、情节这三者间,或者更进一步,在情节和人物(思想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人物的刻画来体现的)之间,无论说谁大于谁,便总能找到一部来反驳的经典影片来,我开始由迷惑纠结转向无奈了。这就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遇到的困难一样,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大于形式?
当然,对于我这样一向深谙中国中庸之学的人来说,这些问题都不算问题,用中国人的万能哲学便可迎刃而解——电影是个大熔炉,有些类型的片子是情节大于人物、思想,特别是好莱坞式的大片;而有些类型的片子则是人物、思想大于情节,小众的文艺片便是其中的代表。不同类型的影片有不同的倾向,他们各有侧重、各有千秋,不同类型的影片汇总在一起在真正构成了灿若星河的世界电影史。
好吧,我承认,上面那段话就是一段废话,这样的论断无论放在哪一个争论里都不会错。(中国的学术研究,洋洋数十万字,末了得出这种结论的大有人在。)就我个人而言,这种答案跟没有答案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有志于电影创作的人来说,我还是希望在我的内心里真正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故事还是人物,我希望我能有一个取舍。不要跟我讲二者兼顾,找出平衡之类的永远不会错的废话,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既没情节也没人物。好东西永远是极端的,优点极端,缺点也同样明显。(或许不能叫优点、缺点,应该叫做特点鲜明,风格色彩浓烈。)我希望我的作品要么情节非常之精彩,处处出人意料,要么人物非常之复杂,看完让每个人都扪心自问后背发凉。
我还是没有找到答案,我现在是往往开始于复杂的故事,最后发现人物被淹没,然后开始改动故事,再将人物在其中慢慢体现出来,最后勉强做到一个平衡。(我恨平衡!)嘘~~~~~姑且留下这篇文章吧,算是一个记录,我想十年后或许我会有一个答案,二十年后又或许我修改了这个答案,谁知道呢?
标签: 历史人物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