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四五千年前的面具,
甘肃人和三星堆人,为何差距那么大?
周天下午,稍有闲暇,翻阅资料,忽然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四五千年前的面具,甘肃人和三星堆人,为何差距那么大?
我们看到四五千年前,甘肃出土的先民雕塑上,陇原先民的面孔,普遍上是扁平的,圆形的。而同样在这个时期,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先民面具,则是长方形,耳朵竖长,鼻子凸起,两眼突出。
同样是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面孔,它们之间为何差距这么大呢?
1.六千年面孔留着刘海
四五千年前,没有照相技术,绘画技术也很原始,要知道先民们长什么样,只有两个途径:一是用现代的人头骨的面部复原技术,二是先民留下的面部雕塑。
大地湾彩陶瓶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民们留下一些面部塑像,让我们能够看到四五千年前,先民的长什么样子。
在甘肃境内,出土的先民的塑像,我见过的大概有五六件,分述如下:
六千年前,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过一件神秘人头彩陶瓶口人面塑像。 这件彩陶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瓶为细泥红陶质地,腹部以上施陶衣。器形为两头尖的圆柱体,下腹内收。瓶器口为圆雕人头像,披发。堪称远古时期的雕塑杰作。
我们重点说人头像:前额上是整齐的刘海,头的左右、后面垂有堆凸的短发,眼、嘴和鼻孔都镂空,双耳有一小孔。面部五官位置停匀恰当。它被许多人称之为半神半人彩陶瓶。
大地湾彩陶瓶
甘肃秦安大地湾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存之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秦安县城45公里,距离天水市102公里。在这里能追溯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中国彩陶的起源;中国传统建筑和宫殿建筑的起源;中国绘画的起源;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国古城的起源等华夏文明史的六个起源性问题。
2.西汉水发现的镂空人像面孔
在天水地区,还有一件五千年前的红陶人面塑像。这件文物出自天水柴家坪遗址,残高15.3厘米,宽14.6厘米,大体形状呈圆形。似乎是某件器物的一部分,或是一个什么罐子的盖子。
塑像上的人脸五官分明,颧骨突出,似乎是在半张着嘴微笑。鼻梁端挺,直通眉间,嘴唇较薄,张口呈核形,两耳则用写意手法,巧妙地安插在了与腮部相接的地方。因而,整个脸庞也看上去是圆面,而不是现在人脸的造型。由于是圆面,远古时期的雕塑家,对它进行了精心加工,额头很窄,额上发际低压,下巴也很短,耳朵采用了写意手法,收缩在脸庞两侧。
天水柴家坪红陶人面塑像
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仅在柴家坪一地出现人面彩陶塑像。有明确记载的几件典型的人面彩陶雕塑,就发现在天水及其周边地区,礼县高寺头遗址出土的红陶人头像,镇原县高庄遗址出土的人头形器盖钮。
礼县高寺头出土的齐家文化红陶人头像,大体看造型似乎和大地湾的有点像,也是充分利用罐状器物口部,将其制作成为人面造型。这件人头像通高12.5厘米, 面宽8.8厘米, 底径6.1厘米。
礼县高寺头出土的齐家文化红陶人头像
雕塑面部饱满,中空, 双眼及小嘴采用镂空的表现方式,两耳和鼻子捏塑而起, 双耳垂均有穿孔,鼻孔以两个小眼表示, 额头有贴附的堆纹带, 似为装饰, 也有人认为是发辫。根据面部形象推测,应该为女性造型。这个人头像向上仰着头,张着嘴,似乎遭遇了什么困难,祈求帮助。
3.甘肃出土史前面孔,有一个共同特征
甘肃镇原出土的一件人头形器陶盖钮。1987年,甘肃镇原县的文博人员,在进行田野文物普查时,从一个叫高庄的地方,发现了一件很奇特的彩陶残器。
这件器物为,人头形状,高15厘米,颈径9.8厘米,红陶制成。整个器物,中空,外形为人头状。制作虽然简单,圆形的脸,下凹,仅仅用几个大小不等的窟窿,来表现眼睛和嘴巴!尽管简单,但也有形状的区分,两个扁圆孔表示眼睛,三角形隆起象征鼻子。圆形脑壳外面,镶嵌了两个耳朵,下端各穿一个小圆孔,用来垂耳饰之用。
为了表达人们的审美观念,四千年前的工匠,用稍微上扬的面部,表达了他们的憨态可掬,稚拙无邪。这是一个距今四千年的齐家文化遗址。这件人头形器陶盖钮,是有四千年历史的器物了。
在西北发现的史前彩陶中,人头器不少。这些器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尤其是,在距今五千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有相对多的发现。它们有的是人头型盖子,有的则在彩陶罐子瓶子的口沿附近塑上人头。
就制作方法而言,西北出土的彩陶人头型器物,已经使用雕镂、捏塑、刻画等方法,所制作出的人头型器物,既有写实的一面,也有夸张特征。可见,当时的工匠已经能够,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础,能够表达他们心中的愿望。
这四件器物,它们出现的时间,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4000年之间。似乎是那个时期的流行时尚。
这些人头塑像有两大共同点,其一都是器物口部,或者盖,或者钮,同器物是一个整体展现他们的艺术魅力。另外一点,陶塑人像的造型,都是面孔方圆,前额低小,下巴不明显,这是是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而人种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4.三星堆人面孔,鼻子突出,眼睛鼓起
一个月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面具相比较,人们就会发现,三千年前的甘肃人和三星堆人,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前。1934年,人们曾发掘过这个遗址。不过真正的大规模发掘,就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了。这些年,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具有鲜明的古蜀国的地域文化特质。尤其是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包含玉璋、玉琮等等。众所周知,玉器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典型特质器物,这一特质从距今七千年,延续到了今天。
从一个侧面说明,在距今5000年到3000年之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着非常独特的宗教崇拜,也掌握这非常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照片,看了这些照片后,我们会发现,三星堆的青铜器和我们以前看到的青铜器在造型上,截然不同。这些青铜器多是从未出现过的新器物,其中的青铜像、青铜神树群、青铜太阳形器、青铜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给人以新颖、神秘的感觉。
2021年3月19日消息,三星堆遗址考古,又有了重大发现,这个消息,立刻就燃爆朋友圈。20日的一则报道中说,三星堆遗址这次又有神秘金面具出土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件体量更大的黄金面具,虽然是残件,目前所发现的面具只有半张,重量已经超过500克。已经足够令人惊喜。
其实,以前在三星堆也出土过商周大金面具。这是一号祭祀坑出土金面罩,其残宽21.5、高11.3厘米,重10.62克,金面罩以金箔捶拓而成,鼻部凸起,中有锋棱,制作工艺精良。其大小与同坑出土的人头像面部比例基本吻合,可相匹配。估计可能原是附贴在某件人头像面部。二号坑也出土有两件已残损的金面罩,其大小与这件面罩大体相当,也有可能是从同坑铜人头像上脱落下来的。
由于,这些面具我都找到了比较清晰的照片,就不再赘述细节了。朋友还是看图吧。
5.三星堆依旧神秘
甘肃出土的人头塑像,面孔呈现为椭圆状,鼻子和眼睛,不是很突出,各类造型相差不大。而三星堆的面具,则呈现出长方形,耳朵很长,鼻子凸起,眼睛非常夸张地做了鼓起处理。那么,同样是四五千年前的面具,甘肃人和三星堆人,为何差距那么大呢?
实际上,甘肃出土的人像塑像,是一种写实的作品。这些彩陶多是活人所用的器物,或者用来展示的,用来祭祀的,多发现于遗址中。而三星堆面具,则是出土于祭祀坑,从这一个角度说,是用来祭祀亡灵的,故而制作的极为抽象。
北京大学的孙华教授认为,三星堆出土的面具,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就是说,它更像是为了活动而统一制作的。
从古史的记载,和一些学者的观点来看,三星堆人面具,一种非常夸张的造型。众所周知,古蜀国文明,是以蚕丛鱼凫为标志。而鱼在死后,眼睛是非常突出的,甚至于眼珠都会掉出来,大家可以在吃清蒸鱼的时候,观察一下。
以前,曾有作家,这样写道:某某人的眼睛像死鱼一样向外鼓起……或许,三星堆的先民们发现了这一点,为祭祀他们先祖,在制作面具的时候,将其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毕竟,现实中是找不到像三星堆面具那样的人。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早在一万年前,东西方文化,就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依靠部落之间辗转交换而展开。外来文化,首先是经过甘肃等地,从向东向南传播。
按理说,甘肃首先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其次才是东南等地。如果受到影响,应该在四五千年前的甘肃出土人面塑像上表现出来,而那些面孔上,却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
从这一点来说,三星堆人面具,应是古蜀国祭祀活动中一种夸张表现。人们把三星堆人归结为夏人西迁,来自二里头的王族,创造三星堆文化;或者是商人灭夏,摧毁了三星堆人的宗庙宫殿,将战利品,用来祭祀商人的先祖和战士。从青铜器的风格上说,三星堆的青铜和江西大洋商墓出土的青铜器有些相似之处,都表现出一种狰狞和神秘。
相信,随着三星堆遗址发掘的深入展开,这些隐藏在大地上迷雾,会逐渐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标签: 三星堆是谁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