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蕲
州)瓦硝坝人,我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出身于世医之家,年轻时,他希望自己将来能像他的祖辈和父辈一样,
当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
可是在当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成名,出人头地。李时珍不敢违背父
愿,14岁考取秀才,以后三次赴武昌应试举人,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恳求父亲,让
他专心学医。
父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30多岁时便成
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聘
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授“太医院判”职务。
在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
录了不少医学资料,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
富了知识领域。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
心著书。
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
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
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二,或二物混为一品”
(《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
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
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
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
为了 “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
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
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
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
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
(《本草纲目》原序)。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
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
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地不明。
过去的本草
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
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作“纸上猜度”,所以越解
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
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
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
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
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
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
计也有他的足迹。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
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
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
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 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
竟有什么攻效。
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
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 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 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
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 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
从它的胃 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
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 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
寅年(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 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 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
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作出贡献。
达尔文称 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 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流传于全世界。《本草纲
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 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