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药圣——李时珍

滴答历史 149 0

在276年的明朝历史中,涌现出无数名人,这么名人要么功勋卓著、万古流芳,如“治隆唐宋”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刘基;要么建功立业、力挽狂澜,如指挥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大军的于少保于谦;也有后世争议较大的“懒政”皇帝万历皇帝、“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于将倾”的救世宰相张居正。

但今天我想介绍的一位人物却出身普通人家,虽然没有建功立业、匡扶天下的赫赫功绩,却凭一部著述万古流芳、享誉海内外,直至今天我们仍受惠其中,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一代“药圣”——李时珍。

一代药圣——李时珍

一、出生医药世家 自幼天赋异禀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字月池)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出生在这样的医药世家,耳濡目染,小时候的李时珍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还在李时珍少年时代,李言闻就经常带两个儿子(李果珍为兄、李时珍为弟)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士庙“玄妙观”中,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并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方。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偷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尔雅》中的《释草》《释木》《释鸟》《释兽》等篇,皆能背诵如流。但对八股文却兴趣索然,钻研不多,这也冥冥之中揭示了其后放弃科举从事医学的命运;

二、 三次科举无为 决心弃儒学医

由于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尤其是当时没有固定诊所的游医经常居无定所、收入微薄,吃不饱饭,所以其父李言闻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刚开始还是遵从父亲意愿,想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光大门楣。14岁时其便随父亲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其后曾三次前往武昌应试,均不第。科举上的碌碌无为,以及对医学的热爱,让李时珍产生了弃儒学医、钻研医学的念头。在与父亲商量并征得父亲同意与支持后,李时珍便放弃了研读八股文、追求功名利禄,转而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三、 任职太医院判 拓宽视野见识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富顺王朱厚焜儿子得了一个怪病,对王府满桌的山珍海味、美味珍肴毫无胃口,唯独喜欢吃滚烫的蜡烛烛心,而且吃完后必须喝滚烫的热水。对此,王府内的众多郎中试了多种药方,仍然束手无策,于是便征召李时珍入府诊治。李时珍入府看过王爷儿子的怪病后,便判断王爷儿子是脾胃有虫,所以才厌食,便开了一幅驱寄生虫的药,几服药服用过后,王爷儿子恢复正常饮食。

因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在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李时珍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这期间,他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一代药圣——李时珍

四、 辞官返乡行医 立志著书纠错

由于明世宗嘉靖皇帝沉迷丹药,执意玄修,追求长生不老,太医院为了奉迎皇帝,也研究起丹药,导致太医院傲慢迂腐、乌烟瘴气,不追求医术的进步,反而醉心于长生之术的探索,这让农民出身、对民生疾苦有深切认知的李时珍感到苦闷与失望,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时珍从太医院辞官还乡后创立东璧堂,除了坐堂行医外,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很不一致,于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五、 深入实践考察 虚心请教民众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一代药圣——李时珍

在李时珍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注意调查研究,虚心请教民众。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时珍经过广泛征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大吐得以治愈,李时珍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他从猎户口中得知虎骨强志壮神之功能;从菜农处明确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得防止采矿中毒之法,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使他从调查研究中获益非浅。

六、本草纲目付梓 药圣惠誉天下

经过长达27年的长期努力,李时珍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完成初稿时,李时珍已年过花甲,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二年李时珍(公元1593年)去世,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一代药圣——李时珍

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而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更是在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一个古代医生的执着追求,一部呕心沥血的《本草纲目》,一部奉为圭臬的巨作,既让李时珍流传千古,惠誉天下,更让后世子孙的我们收益无穷。壮哉,李时珍。

标签: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谁啊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