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 “李云龙”(转载)

滴答历史 192 0

历史中的 “李云龙”

   《亮剑》结尾

  李云龙冷笑道:“军人没有交出武器的习惯,除非他死了以后。说到出路,你可想错了,我从来没有打算给自己留条出路,所以你这话等于没说。我找你来不是为了和你争论这些理论,因为我这辈子就没闹明白过,你比我也强不到哪儿去,尽管你比我有文化。我只想告诉你,我李云龙这条命,不喜欢听别人摆布,谁都不行,日本鬼子和国民党不行,现在的中央文革也不行,我这条命得由我自己摆布,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法。我李云龙这条命虽说不值钱,可也不能被别人轻轻松松就拿走,这活儿得由我自己于,你知道一个军人最体面的死法吗?上吊?服毒?都不行。

  那是老百姓的死法。告诉你,军人的死法应该是用子弹。你看,我把枪口对准太阳穴,当我扣动扳机时,子弹会从我另一侧太阳穴穿出,随着子弹喷出的是我的血和脑浆,那时你会看到,我李云龙的血是热的,滚烫滚烫的,冒着热气,我的脑浆是白的,像没点好卤的豆腐,糊里糊涂的,这是因为我这辈子没闹明白的事太多。这颗子弹从我太阳穴穿过后,应该打进那边墙里,那墙是灰墙,不会产生跳弹,如果你想留个纪念,就把这弹头挖出来,我送你了。如果你不稀罕,就把它留在墙里,将来不管谁得到它,和我都是个缘分。昭,还有,这颗弹头可能有些变形,因为我的颅骨比较硬…

  …“李云龙用右手举起手枪,把枪口抵住右侧太阳穴。

  马天生的脸色候然变得像一张白纸,他失声喊道:“李云龙,你不要开枪……”

  他冒死猛扑过去想夺枪。

  “叭!”一颗子弹打在马天生脚前的地板上,离他的脚趾只有一寸远,马天生僵住了,他不顾一切地喊道:“老李,你不要冲动,你我的关系到了今天这样,也可能是我在某些方面做得有些过分,我们好好谈谈……”

  李云龙轻蔑地看了他一眼,似乎懒得说话,他的食指猛地扣动了扳机……

  李云龙斜倚在沙发上,双眼睁着,似乎还在沉思,勃朗宁手枪掉在地板上,空气中迷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儿,一缕鲜血从他左面颊上流下来,像一条红色的小溪汨汨流淌,染红了他肩章上那颗金色的将星……

   真相

   《亮剑》热播之后,成为近期一个公共话题,在网上的讨论及跟帖无数,有“好事者”探询讨论主人公李云龙的生活原型,而我们随着讨论的收索引擎,看到了一个几十年前的真实的英雄群体,他们的故事和李云龙的故事一样让人神彩飞扬。

    历史真相关于抢占军需品(历史主角:钟伟)在《亮剑》中李云龙劫持军需品的情节在历史上有真实翻版,主角是我军的少将钟伟。  

    抗战初期钟伟在鄂豫挺进支队当团政委,由于与支队领导脾气不合,一气之下带着老婆、刚出生的孩子和警卫班跑了,这一伙人历尽艰辛,在苏北找到了老部队———新四军三师。黄克诚收留了他,让他当了10旅28团团长。如果钟伟被李先念追了回去,没准就会被当逃兵给毙了。钟伟的部队能抢,战前战士兜里都是“五师缴获”的条子,一仗打下来全城都贴满了“五师缴获”。有一次条子还贴上了“东野总部”的两辆过路弹药车,双方争执中,钟伟来帮忙了,“什么你的我的!都是八路,都打国民党”,凭这一句话,五师的人就把弹药车给卸了。

    敢打无命令仗(历史主角:钟伟)

    1947年春天,钟伟是东北野战军二纵5师师长,3月8日奉林彪命令率部南渡松花江时,钟伟和政委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政委认为:东进是全局,我们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动摇了总部决心,即使这仗打胜了,我们也是错的。钟伟坚决主张打,他认为:违抗上级命令是不对,但贻误了战机而影响全局就更不对。

    意见相持不下,战机眼看就要错过,钟伟下了决心:“就这么定了,留在这里打他个狗日的,打错了,砍头掉脑袋我担着,打!”之后,钟伟连着接到了林彪三个即时东进的电报,他不为所动,一面组织战斗一面向林彪报告情况,电报的主题只有一个:你的命令我暂不能执行,就因为眼前有大仗打。最后,5师全歼了国军88师的一个整团,又反过身来拖住前来增援的国军87师,林彪再率一、六纵队西进一举在郭家屯全歼国军87师,取得了三下江南的全胜。

   作者: GP黑鼠 2007-7-26 20:22   回复此发言

  2 历史中的 “李云龙”

    复杂感情纠葛(历史主角:王近山)

    李云龙医院结识田雨以及电视中田雨好友张白露插足于李田之间的感情纠葛都取材于王近山的事迹。王近山曾受伤入院,当时为386旅772团副团长,同时入院的还有385旅769团团长陈锡联。王近山喜欢医院的院花韩岫岩,在陈锡联的撮合下,两人结为夫妇。在上世纪60年代,王近山喜欢上了韩岫岩的妹妹要与韩岫岩离婚,惊动了中央,毛 亲自批示刘少奇处理此事。如果王近山非要离婚就开除党籍、军籍,撤销一切职务,转地方安排。王近山不为所动。最后被剥夺一切。令人叹息的是,韩的妹妹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在指示下来之前就和王近山分手了。王近山以后至死也不愿意再看到韩岫岩。

    伏击日军士官团(历史主角:王近山)1943年10月,王近山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时,奉命率队赴延安去保卫陕甘宁边区,途经敌军心脏地区韩略村时,根据情报,一队日军将从此地经过,他见那里的地形险要,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他当即决定队伍停止前进,就地埋伏,准备打个伏击,好狠狠杀一下鬼子的威风和气焰。10月22日晚上,王近山指挥部队进入阵地设下埋伏。王近山和部下,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伏击的竟是由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组成的“日军官战地参观团”,八路军总部也没料到,日本人更没有料到。

    10月23日上午8时许,公路远方腾起滚滚烟尘。王近山驾望远镜一望,路上一溜汽车,一查整整13辆,车上站满了日本鬼子。王近山心想,13辆汽车也就二三百人,而他此时有1000多人,吃掉二三百人很有把握。此役,冈村宁次苦心拼凑的所谓“战地参观团”,除3名装死留下性命外,其余包括一个少将旅长,6个大佐联队长,180个中佐和少佐大队长以及中队长全部毙命。这和《亮剑》中李云龙率部全歼“日军士官团”如出一辙。

    主创佐证

    还原个人何如还原历史

    李云龙、楚云飞、赵刚……这些《亮剑》中亮出气概的硬汉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原型,观众和读者说了都不算,恐怕只有原著作者都梁最有发言权。但行事低调的都梁拒绝了记者的电话采访,这个让全国“亮剑”迷关切的问题一度搁浅。不过,从该剧主创人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以及该剧军事顾问那里,记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通过他们的理解和佐证,这个长期众说纷纭的话题似乎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

  2 真相

    主演童蕾:李云龙是英雄集合

    对于剧中人物,尤其是“老夫”李云龙是否在历史上有人物原型的问题,扮演李云龙“少妻”田雨的青年演员童蕾在拍戏的短暂间隙,长话短说,“其实这就是个现实与艺术创作的巧妙结合,在这之前,我也有相同的疑问,所以一次遇到作者都梁,曾经问过这个问题。他很明确地给我解释,《亮剑》中的人物是嫁接的,拼凑的,并不是说历史上某个人就是剧中人的原型,而应该这样说,这个人是历史上很多人的集合体,对李云龙来说,他就是很多很多英雄军人的组合。”对于都梁这样的创作手法,童蕾非常认同,“都梁本身是部队军人出身,他当过特种兵,有军队生活的经验,而且他平时很喜欢研究军事、历史,他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是有积累的。这里面有他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也有些是他的想像。但只有深刻了解这段历史才可能写得这样好。”

    主演张光北:楚云飞是真实缩影

    在剧中饰演与李云龙亦敌亦友的楚云飞的演员张光北对自己的角色评价相当高,“他是个学者式的军人”。这个学者式的军人是否又是某位国民党军官的缩影呢?“我相信历史上绝对有这样的国民党军官存在。可以这样说,《亮剑》这部剧对国民党军人做到了公正和真实的反映。之前,不少影视作品里的国民党军人形象都被不同程度地歪曲了。我是军人出身,平时也喜欢看军事方面、历史方面的书籍,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国民党与共产党携手共战是事实,像楚云飞这样的国民党军官也存在。据我了解,当时黄埔军校就真的有这样的人,而且很多事都曾经发生过。”

    那是否楚云飞这个人是某位历史个体人物呢?对此,张光北认为:“毕竟不是为某人写传记,所以不可能一一对应,楚云飞可能是两个人的缩影,也有可能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身上的精神绝对是真实的,所以才有那么多老军人打电话给我,感动得落泪。”

    导演张前:这里有历史的影子

    “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没有原型。”导演张前是记者采访中第一个坚决否认“李云龙”、“楚云飞”等有原型的人。“李幼斌把李云龙演得很真实,那是因为他身上的味道像李云龙,但是,根本就没有李云龙这个人。”虽然否决了历史上存在李云龙的原型,但张前一再强调,李云龙这个人物是绝对真实的,是观众能摸得到的英雄。当记者质疑“既然没有原型,如何真实”,张前反问:“什么叫真实?这是一部戏,不是纪录片,真实只是给人一种心里感受,真实的质感造成真实的感受。如果一定要与现实扯上关系,我只能说,这里面有历史的影子,作者还原的未必是某个人,而是整个大环境。”

    责编董保存:谁像谁反倒是骗人

    “这个是谁,那个是谁,这种处理在收视率上是起作用的。”小说《亮剑》的责任编辑董保存的话有点一针见血。他坦言:“《亮剑》的特点就是虚实结合,不管小说还是电视剧,让人看起来总能找到历史的影子。这是它的魅力之一,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有很多人尤其是当年打过仗的那些人的部下、子女和喜欢军事的观众都会猜测,谁是谁,这个对收视率很起作用。但谁又会是谁呢?如果都把他们弄成一个模子,像谁像谁,那反倒是骗人了。”

    军事顾问方凯声:战场情况是真实的

    该剧军事顾问方凯声大校则透露:“前几天,有几个老上将的孩子和两个中将的孩子和都梁聚在一起谈了《亮剑》,都感觉很亲切,说看到了父辈的影子。还有很多老将军给我打电话,他们都在议论这部电视剧,都认为很贴谱。这说明什么呢?《亮剑》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反映的人物、事件和矛盾冲突都力求贴近当时的历史真实。”那究竟剧中的人物是不是有原型呢?“《亮剑》的每一段都综合了很多人物和事件,并没有特指哪一个,都梁只不过是把时空做了移位,但是战场的情况都是真实的。”当问及李云龙身上可能有谁的影子时,方大校笑道:“这可多了!当年郑维山就喝酒骂人,敢临阵抗命。打北平的时候,毛泽东在西柏坡部署了,郑维山在没有任何命令的情况下擅改战术。结果呢?郑维山是正确的。”

   作者: GP黑鼠 2007-7-26 20:22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历史中的 “李云龙”

   河南百姓帮助日军打20万国军

   43年冬至44年春。那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频频失利,从日本本土到东南亚一带的海上运输线随时有被盟军切断的可能。为此,日军于1944年1月24日发动了“1号作战”(即豫湘桂战役),以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同年4月中旬,日军集结六个师团、4个旅团、共6万兵力分三路进攻豫中。

    此时,豫中中国守军为第一战区副司令汤恩伯部,共有8个集团军40多万人。没想到这些看似强壮的国军在日军面前竟不堪一击,一溃千里。于是,“豫中战役”历时38天便结束了。国军损兵折将达20万之多,失城38座,河南省几乎全部陷落日军手里。

    这么不经打?40万国军居然损失过半,难道全是吃白饭的?

    说出来可能不信,在国军损失的20万人数中,大约有5万名军人是被当地的河南百姓缴械而失去战斗力的。在国军与日军交战时,老百姓个个忙个不停。国军的伤员撤下阵来没人抬,日军的伤员撤下阵来老百姓却抢着抬担架。这还不算,老百姓还亲自带路,帮着日军四处去追击那些走投无路的国军散兵。

    这是真实的历史吗?是的!一点不假!确实有为数不少的河南百姓在帮着日军打国军。他们为何要这么做,不怕背上“汉奸”与“卖国”的罪名?理由只有一个:国军没法让他们活下去,日军想法让他们活下去。

    要说这段历史应该再往前推二年。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500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水旱蝗汤,袭击全省110个县。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妇女售价跌至过去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也跌了三分之一。辽阔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300万人之多。

    老百姓痛恨国军,水旱蝗汤,“汤”就是指汤恩伯的部队。这些部队还要以抗日名义强行征用农民的耕牛以补充运输工具。对于种田的农民来说,耕牛就是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他们忍无可忍,开始用猎枪、大刀和铁耙把自己武装起来。开始时他们还只是缴单个国军士兵的武器,后来发展到整连整连地解除国军的武装。

    这时,日军打过来了!日军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向百姓发放军粮,以收拢民心。国军不管百姓死活,日军为百姓打开生存之路,他们不听日军的话还会听谁的话?在“国家如此积贫积弱,军队如此杂色林立,社会如此危如悬卵”之刻,为了生存,老百姓在宁可饿死当中国鬼,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这两条路上选择了后者。

    河南灾情严重,《大公报》派遣张高峰记者到中原地区去采访。1943年1月17日,张高峰寄回了一篇题为《饥饿的河南》的通讯。通讯中说:“记者首先告诉读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上万的人正以树皮(树叶吃光了)与野草维持那可怜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荣再没有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豫灾的凄楚字眼……”报道还详尽记述了河南水、旱、蝗、风、雹等天灾,并揭露当局向灾民执行征兵、征粮等不管百姓死活的政策。

    《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看到这篇通讯后深感事关重大,改题为《豫灾实录》,发表在2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上。 2日,《大公报》王芸生又写了新闻述评:《看重庆,念中原》。当晚,国民党新闻检查所即刻派人送来人,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勒令《大公报》停刊3天(3、4、5日),以示惩戒。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Theodore&S226;H&S226;White)得知此事挺身而出。 1943年2月,他同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自重庆飞抵宝鸡,乘陇海线到西安,过潼关进入河南。在洛阳,白修德“不时看见血肉模糊的僵尸从过往列车上掉下来”。在骑马从洛阳到郑州的路途中,“绝大多数村庄都荒无人烟,即使那些有人的地方,白修德听到的也是弃婴临死前的哭声,看见的也只是野狗从沙堆里掏出尸体并撕咬着上面的肉”。

    白修德在后来出版的《风暴遍中国》一书中这样描述着河南的灾荒:

    “1942年,冬小麦因为缺少雨水而歉收,但政府还是照常征收实物税。这就意味着,在整个歉收季节里,冬小麦几乎全部被政府征收掉了,省政府当局向农民保证,雨是肯定会下的,农民会有足够的小麦和玉米来填充他们饥饿的肚子。但是,雨没有下,1942年的整个夏天都没有下雨,谷物的秸秆全都枯萎了。到了秋天,河南省饥荒开始蔓延。尽管重庆作出了很好听的减税决定,但每个军事机关和地方当局还是要求千方百计地勒索赋税。各县政府要求农民交纳的粮食比农民田里实际生产的粮食还要多,而且毫无宽容可言,吃着榆树皮和干树叶的农民,被迫把他们最后一点粮食种子交给税收机关。身体虚弱得几乎走不动路的农民还必须给军队交纳军马饲料.那些无力交税纳赋的农民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得卖掉他们的牲畜、家具甚至土地,换钱来购买粮食,交纳赋税。”

    1943年10月,河南灾情报告送到了重庆,国民政府派出两名官员去河南实查。当确知此事为真时,蒋介石这才同意拨2亿元纸币作为灾荒救济款,同时令河南省政府下达减轻赋税的命令。

    救济款送到河南是次年3月,2亿元纸币实际到帐只有8000万。当地政府官员又为如何分配这笔巨款吵个没完,最后干脆将这笔钱的大部分存入银行,让它养息增值。小部分发放下去,发放时还要扣除农民往年的欠税款。

    对于国军在战争中的大败,白修德采访了一位国民党军官,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军的横征暴敛。可这位军官却认真地回答说:“百姓可以饿死,士兵不能饿死。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人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那么日本人就会来接管这个国家。”

    悲哉!这是中国人的悲惨一页历史!这也是民族耻辱的一页写真,而制造这场耻辱的除了天灾,更多的是国民政府的腐败而导致的。不是河南百姓的错

标签: 李云龙的原型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