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熙载夜宴图》有“孤幅压五代”之称?

滴答历史 314 0

看了很多人的评论,都只从历史背景、绘画技巧、历史参考等来说,但是!都没有说到重点!

我从不同角度来说说。

首先了解下这幅画的背景:

《韩熙载夜宴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迹已失,现存的是宋摹本,绢本设色,原作是顾闳中,南唐人物画师,这是他唯一传世作品。这幅画详尽地记录了上流社会的家宴盛况,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有重要地位。

然鹅。。。《韩熙载夜宴图》,在当时只是一份政治情报。

南唐后主李煜想要给韩熙载升职加薪,但听说他整天纸醉金迷,不务正业,于是任命画师顾闳中潜入他家中一探究竟,顾闳中是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他悉数记录了在场每一个人的神态动作。韩熙载知道李煜降大任背后的凶险——南唐政治已经衰败,在扶不起的阿斗面前,只有做一个流氓,让李煜打消疑虑才能自保,于是,他配合了这场演出。

———————重点来了———————————

这幅画为什么这么牛批呢?先说说艺术表现的空间性。

古代艺术中,音乐一直是高于绘画的。但凡古代皇帝宴请宾客,肯定会请乐师弹奏音乐助兴。为什么呢?因为书法或者绘画,只是二维平面,绘画的内容只能记录在这一瞬间的画面,是在二维空间中呈现给观众,无论时间如果变化,画面都相同。而音乐,加入了时间轴的感念,是三维空间,上一秒的音乐和下一秒是不同的。所以,从空间维度上,音乐的艺术高于绘画。

而这幅画卷,正是加入了时间的概念,从韩熙载门口迎宾、到室内欣赏弹奏、吃饭,再到宴会结束送走宾客,从左往右看,犹如一幅电影,清晰的记录了韩熙载整个夜宴的过程。所以,整幅画已经超越了当时人们普遍认知的二维画面,融入了时间轴,把绘画直接提升了到了三维空间,原来绘画还可以像音乐一样,随着时间流逝而能够把事件讲述清楚。在电影出现之前,这种绘画形式就是世界最先进的“纪录片”。

再回到之前说的背景,李煜想详细知道韩熙载的一举一动,顾闳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记录某个时间节点的动作,肯定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搞不好得掉脑袋,所以顾闳中就用这种形式,把整个夜宴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皇帝就能够知道夜宴的一举一动了。

—————————我是分割线————————

最后,我们不妨把自己代入到李煜的角色中,来体验一下这部“电影”的观感: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几个场景:听乐、观舞、休息、送客;

话说这天夜里,门外伸手不见五指门内歌舞升平,一大伙儿人正欣赏琵琶独奏,音乐太美,这酒这肉顾不上吃。

在另一边,主人公韩熙载手拿着鼓棒,配合着舞伎跳舞的节奏,动一次,打一次,动次打次,这里出现一个格格不入的面孔,羞答答的和尚背对着舞伎,好像在说:“阿弥陀佛……”,和尚也来参加轰趴。

年纪大了,打了会鼓有点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洗手,和侍女们谈话,此时一个扛着琵琶的女子,随后跟着一位端着杯盘的女子,床榻屏风后面,床帖拉开,枕头也已放好,准备休息。

主人公韩熙载盘膝坐在椅子上,换下了正装,穿上家居服,他挥动着扇子,跟一个侍女吩咐着什么话,五个奏乐人,和打板男子演出配合自然协调。

歌也听了,舞也看了,酒也喝了,肉也吃了,是时候各回各家了。

韩熙载站在两组人物中间,好像在说“拜拜”,这一幕,歌舞停止了,人物之间更加亲密,屋子显得空了,大家沉浸在宴会中依依不舍。

——————————OVER——————————

标签: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