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很多人都知道,
但是说到作者似乎大家又都很陌生,
毕竟《韩熙载夜宴图》的画家顾闳中本人,
史书中的记载就一句话:
“顾闳中江南人也,
事伪主李氏为待诏,善画,独见于人物。”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
抱歉历史上确实没有其他记载。
于是,关于顾闳中,
大家只知道他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画师,
他画了被列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韩熙载夜宴图》。
(注意:原作已不存,现在看到的是宋代摹本)
《韩熙载夜宴图》
代表了我国人物画、叙事画的最高水平。
在艺术手法、绘画技巧、
写实水平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尤其是对人物复杂心理状态的刻画,
可以说是超越古今。
虽然这幅画表面描写了一次完整的夜宴盛况,
但主人公韩熙载却从始至终没有笑过,
相反,他的表情透露着浓重的忧郁、落寞。
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要看懂这幅名画的内涵,
需要我们从四个人的欣赏视角去解读。
首先来看这幅画画了什么?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长篇叙事手卷,
绢本设色,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
一共五个场景,40多个人物。
每一部分都以韩熙载为主角。
画中那位戴了一顶
与其他男子完全不同的高纱帽男子就是韩熙载。
据说,那高高的帽子是韩熙载亲自设计的,
由轻纱制成,当时被称为“韩式轻格”。
全卷分为五段,
每一段画家采用一扇屏风作为画面空间建构、
营造美感的主要手段。
第一段是琵琶独奏,
韩熙载与宾客们正聚精会神的倾听演奏琵琶,
可以看出演奏之前,
屋内经过一场动荡。
第二段是六幺独舞,
韩熙载站在红漆揭鼓旁,
两手抑扬地敲鼓,
感觉仿佛这二捶敲下去就能听见鼓的声音似的。
第三段:宴间小憩,
描绘的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
边洗手边和侍女们谈话。
第四段:管乐合奏,
五个奏乐人横坐一排,
各有自己的动态,虽同列一排,
但也没有感到整齐统一的滞板。
第五段:宾客酬应,
这一段描绘了宴会结束,
宾客们陆续离去的场景。
韩熙载站在两组人物的中间,
伸出左手呈摆手状,仿佛在拒绝什么。
画面的情节一直围绕中心人物韩熙载步步展开,
从倾听演奏,到亲自击鼓,
欣赏独舞,直到宴会结束,
各个场合都是双眉紧整,心事重重,
与欢快的夜宴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因为顾闳中理解韩熙载大势已去的苦衷,
于是站在韩熙载的角度,
他描绘了韩熙载在夜宴背景下沉郁寡欢的神态,
和激烈的心理斗争,
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视角一:
李煜为什么让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
目的是什么?
咱们还是拿普遍认为合理的来分析,
有人说,
李煜是接手了国家的烂摊子,
他虽才情一流,但和宋徽宗一样没什么野心,
就想做个江南一隅小朝廷的皇帝,
享受独处一方的繁荣,
但是他也知道时势不允许他平静,
北宋的金戈铁马随时都可能踏平南唐土地。
面对这样的压力,
他也想有所作为,
至少让富贵奢华的宫廷生活能够更长久一些。
因此他想任用韩熙载为相,
让他来抵抗住北宋的压力。
但是听说韩熙载现在只知道饮酒作乐,
纵情于声色,
李煜起初不太信,
他觉得如此有才干的人怎么忽然就堕落了呢。
为了确认此事,
他派了两个画师当间谍利用到韩家赴宴的机会
将韩熙载在家中宴会情况如实描绘出来,
这画家中其中一位就是顾闳中。
视角二:
韩熙载本人,
韩熙载听说李煜想任用自己为相。
其实他内心很矛盾。
作为一位政治嗅觉敏锐的政坛老手,
他历经李家三代官宦浮沉,
从被重用到后一再贬官,
他早已看透政治凶险,
但是壮志未酬难免让人失落,
因为韩熙载年少时曾与好有个约定:
“江南若肯用我为宰相,我必长驱以定中原”,
但他知道此时的南唐风雨飘摇,且大势已去,
既然无力挽救,又何必站上风口浪尖。
不如就在用这声色犬马的夜宴生活,
来婉拒李煜吧。
果然李煜看到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后,
就放过了韩熙载等人。
不得不感慨一下,
历史上所有的怀才不遇和壮志未酬
不是时机不对,
就是所遇非对的人,
而他最终也逃不过大势所趋。
后来有人写文说过,
若后主李煜和他的父辈对韩熙载能多些信任,
早些启用,说不定历史就会被改写了。
但没办法,历史就是这样,
滚滚向前,没有如果。
所以,
画上的韩熙载落寞的表情
与夜宴浓烈热闹的气氛格格不入,
也就可以理解了。
除了感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外,
他的表情里也藏着一种无奈。
视角三:
就是画家顾闳中的视角,
顾闳中接到皇帝李煜的命令,
让他去韩熙载的夜宴,
并把夜宴上发生的一切都画下来。
而且他还听说,李煜不光派了他去,
还派了另一个宫廷画师高手周文矩一同前往。
为了画好这幅画不让周文矩抢了风头,
顾闳中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
为了真实、准确,
顾闳中基本采用了“铁线描”的画法,
因为这是画人物最精炼的技巧。
这种线条形状像铁丝的细线单描,
可以精确地给物体和空间进行分界,
不能有犹豫、也没有修改的余地,
再加上色彩的点染,
可以使每个人从面貌到感情、
每件物从形状到质地,
都显得具体、真实、生动。
在色彩上,
顾闳中用了朱砂、铅粉、石青、
石绿这些很难用的重色,
让画面看起来错综变化,
同时还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最后,顾闳中用五段长篇叙事手卷,
来串联完整的夜宴情节,
其中更是创造性地用活了屏风。
屏风为画面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和悬念,
既展示又隐藏了一些东西,
起着“云断山连”效果,
还吸引着观者。
顺着画者的目光去窥视客厅、
卧室或后室中发生的故事。
顾闳中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给李煜献上了《韩熙载夜宴图》,
另一个画家不出名所以后来作品丢失了。
其实顾闳中的原作也丢失了,
但因为当时画的出色引发众多画家临摹,
我们看到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宋摹本,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最后一个视角自然是
作为一个书画欣赏者的视角,
说到底《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一幅纪实叙事画,
同时它也是历史事实的复现,
是韩熙载情色生活的直接展现。
当它一代代流传到后世,
欣赏者如何理解,
与当事人已经没多大关系了,
这幅画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欣赏者的目的。
据说,北宋晚期的时候,
在士大夫文人圈子中,
掀起了追捧《韩熙载夜宴图》的热潮,
因为当时奸佞当道、党争内耗不断的北宋,
让有追求士大夫报国无门,对现实充满失望。
所以他们欣赏这幅画取的是韩熙载伪装自己做个隐士的意义。
而到了明代中晚期,
在吴派画家圈中,
也掀起追捧“韩熙载夜宴”的热潮,
唐伯虎、周臣、仇英等画家都临摹过《韩熙载夜宴图》。
那时候的他们更注重生活上的情趣和个人的精神需求,
欣赏《韩熙载夜宴图》的焦点转到听乐、观舞这些娱乐情节了。
而现代,
我们依然可以在很多饭店,
看到用《韩熙载夜宴图》做的装饰。
现代人可能只是觉得这幅画,
精工细描,画面华美艳丽,
描画的就是一场宾主尽欢的聚会,
画的是一曲纵情享乐的颂歌。
时光远去,《韩熙载夜宴图》,
也随着时代变迁被赋予了新的欣赏价值。
1911年,
这幅画被溥仪带出故宫。
最后,流落到北京琉璃厂,
被张大千用500两黄金买下。
最终,该作又被张大千以极低的价格转给国内藏家,
终藏于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南唐 顾闳中,绢本设色
尺寸:28.7×335.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标签: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