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亡国宰相的韩熙载
最初知道韩熙载是通过顾闳中所画的历史上最有名的“情报”画《韩熙载夜宴图》。这幅价值连城的《韩熙载夜宴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全长3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画面以屏风相隔,很象近世的连环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第一段《听琵琶》描绘韩熙载在宴会进行中与宾客们听歌女弹琵琶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的神态。第二段《观舞》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女击鼓。第三段《休憩》描绘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第四段《听清吹》韩熙载坐听管乐的场面。他盘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个女子说话,另有五个女子做吹奏的准备,她们虽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动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曲终》是描绘众宾客与歌女们谈话的情景。
韩熙载才高八斗,工作认真负责,政绩突出,因此他颇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多次想起用他作为宰相,来辅佐自己。但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北方,对南唐虎视眈眈。而南唐君臣没有丝毫的准备,只知享乐,成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作为大臣的韩熙载知道南唐是秋后的蚂蚱,北宋的军队随时可能会兵临城下,因此,他总是推辞,不愿就相位。
为了掩饰自己“不愿自己做亡国之相,为千古耻笑”的真实意图,他就故意大张旗鼓地在民间买了很多唱流行歌曲的美女奴婢,每天歌舞升平,自娱自乐,以达到“避入相耳”的目的。
当时江南人顾闳中,居吴(今属江苏省),在南唐为待诏,善画,尤长于画人物。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多好声妓,专为夜欣”,很惋惜他的才华。而李煜自己也是一个声色犬马的角色,心里还是很想见识一下韩熙载“觥筹交错之态”。于是就命令顾闳中晚上偷偷摸摸地潜入韩熙载在今南京中华门一带的寓所,据《同治上江志》载:“戚家山,在江宁城南聚宝门外,南唐韩熙载居此。”暗中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
顾闳中到了韩熙载家以后,正碰上韩熙载在家夜宴,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整个夜宴中,韩熙载将那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乐其中的形态来了个酣畅淋漓的表演……
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家中整个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到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韩熙载好友德明和尚听说后,马上登门拜访,韩熙载明白他的来意,解释说:“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耳。”
其实,韩熙载放荡嬉戏,不拘名节的真正原因并不是避相位,实在是有他不得已的苦衷。韩熙载投顺南唐后,起初深受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因对北方籍官员的猜忌,屡借故毒杀不少北方籍大臣,在北宋对南唐日益紧逼的形势下,李煜却愈加刚愎自用,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激化,朝不保夕。官居高职的韩熙载深恐祸及自身,采取了疏狂自放、装癫卖傻的态度,想求得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韩熙载夜宴图》。
据说李煜看了顾闳中的画后,认为韩熙载眉宇之间充满隐忧与沉思,心不在焉,如擂鼓时双目凝视、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这些情绪都是失意的表现,所以,韩熙载的夜宴笙歌、不问时事应该是装出来的。于是,李煜决定将韩熙载逐出金陵。忧惧实际上也确实是韩熙载的真实心意,由此可见顾闳中笔下传神的地步。年迈的韩熙载苦苦请求留在京城养老。李煜见他言语悲切,而且年龄确实也大了,料来也掀不起大风浪,于是同意他留在京城。但韩熙载经此一吓,大病一场,不治而死。 李煜听到韩熙载死了的消息后,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却故意说:“可惜啊,韩熙载死了,我本来是要提拔他当宰相的啊!”于是,追封韩熙载为古仆射同平章事,谥“文靖”,赐衾绸以葬。
标签: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