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在“三年京察”中考得第三等,被宋仁宗钦点为“百年第一”,签书凤翔府判官。
21岁进士及第,24岁正式进入仕途,起点又如此之高,彼时的苏轼可谓春风得意。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除夕,苏轼于凤翔签判任上,给留在京城侍奉父亲的弟弟苏辙写了《守岁》一诗,随信寄去的还有《馈岁》和《别岁》两首诗。
今天要和您分享的是《守岁》一诗,苏轼的这首诗言简意赅,亲切自然,如话家常一般娓娓道来,说明了时不我待的重要性,值得一读。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宋 苏轼《守岁》
简译:
要知道,这即将结束的年岁,就像那游向深山幽谷的大蛇,它逶迤前行,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看不见了,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住它执意离去的决心。
更何况是想要拴住它的尾巴将其强行留下,那也只不过是徒劳罢了,不管你有多么勤奋和努力,此时都没有丝毫的作用。
辞旧迎新的除夕夜,孩子们笑语喧哗地嬉闹着,他们努力地撑着,困了也不去睡觉。
光阴似箭,鸡鸣添岁,待到天亮时就又长了一岁,报晓的晨鸡呵,还是请你晚一点啼鸣吧。
但是,更鼓声声,它催促着时光的脚步一刻不停地向前走着,这声音听来令人心生惧怕。
长夜久坐,灯花一点一点地坠落,站起身来出门瞧看,北斗星已经横斜,天快亮了。
为什么如此纠结,难道明年再没有年节了吗?其实不是,我只是害怕蹉跎光阴,愿望成空而已。
还是要努力爱惜这一年中仅剩的这些许时光,因为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赏析: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诗人设喻新颖,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时间最不可挽留,意在勉励自己和弟弟要惜时如金,在大好的时光里有所作为。
诗的前六句描写年华似水,时光一去不复返,守岁只是徒劳,谁也留不住光阴似箭。
作者以蛇喻岁,年终岁尾,所剩时光不多,就像那游进深谷的大蛇,不见其头,只剩其尾,想要让它回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就只能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时光一点一点地在眼前消逝,留不住,挽不回,在它面前,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小时候老师说时间宝贵,常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形容,那时年少,并不以为然,总以为来日方长,还有大把的光阴可挥霍。
可是,及至上了一定的年岁,忽然就对时光有了概念,岁月过半,回首从前,光阴里的人和事都成了故事,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苏轼之所以说守岁无益,那是因为时光总是不紧不慢地走着既定的步伐,它从不会为任何人或事而稍作停留。
所以说,守是徒劳,因为我们留不住它,而唯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诗中间的六句是描写除夕夜守岁的情景,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如一幅温馨美好的年俗画,朴实,亲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这两句是描写儿童守岁的情景,小孩子们天真烂漫,嬉笑玩闹,为了留住这美好的除夕夜,就是困的睁不开眼了,也强撑着不睡。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中间这两句写人们守岁时的心理状态,怕时间过得太快,只好求晨鸡报晓迟一些,更鼓敲得慢一些。
后两句写大人守岁,“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仿若情景再现,非常真实,写出了我们都曾有过的生活体验。
努力尽今朝,盛年不重来。诗的最后四句写惜时,告诉人们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纵使除夕就是一年的尽头,也要好好珍惜这仅剩的时光。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结尾两句是勉励弟弟苏辙,虽是两地守岁,却要共惜年华,不辜负好时光。
诗尾的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积极奋发,昂扬着向上的力量,读来令人为之一振,使全诗的意境得以升华。
写在后面:
苏轼的这首诗结构紧凑,十六句话,三个层次,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时不我待、光阴迅疾,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光一去不回头,少一些懈怠,多一些自律,别等到年华将逝,才去悔不当初,那时一切都悔之晚矣。
勤能补拙,努力应该从现在开始,不要让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成为一句口号,从而令其付诸东流。
宋诗注重说理,苏轼的这首诗也不例外,语浅言深,寓意深远,通过除夕守岁这个古老的年俗,来阐述时光无情转瞬即逝的道理,警示世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才不会愧对自己这一生。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