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光荣的少先队员

滴答历史 176 0

  一提到少先队,我脑海中闪出的第一个词是:红领巾。

  没错,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唯一标志,我还记得那句话: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自然,象征着一种崇高的事业和精神。

  三角形的红领巾,细心叠过,飘扬在少先队员胸前,空气中是嘹亮的号声,耳畔回荡着少先队队歌,我们列队在国旗下庄严宣誓:时刻准备着。这一幕应该为我们一代代人所熟悉。

  我算是入队比较早的,戴上了红领巾那一刻,心中油然产生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后做事,不由得会提醒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自然少了不少少时的顽劣。那时少先队员要求天天戴红领巾,一班同学在一起,有入队的,有还没有入队的,大家心里难免有比较。一般情况下,先加入少先队的是那些班里的好学生,或者说是老师认为的好学生。以后有许多人质疑这种做法,认为仅以成绩的好坏评价孩子的做法对少儿的心里成长发育有这个弊端,有那种缺陷—当然有,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公平,在各方面无可挑剔,但我认为,以前的做法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明显的进步意义的,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应有参照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在儿童时期,我们的自觉性还不能约束自己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时,这时,少先队员的光荣称号和荣誉感就是我们心中前行的明灯。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赖宁,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思想的调整使得现代的孩子对这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少先队员的优秀代表的情况一无所知,这种陌生感让我总是隐隐痛心。在我们那个年代,报纸、广播、电视各种媒体都在传扬着赖宁德光荣事迹,我清楚地记得初一的时候每天中午必听的广播剧“赖宁的故事”,通过收听,远在四川的一名少先队员的形象鲜活呈现在眼前。和他相比,我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不少艺术化的成分,但我相信,赖宁本身的故事就是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少先队员的真实写照,尤其在那个年代。

  赖宁为救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他的墓前,许多成年人都要惭愧的低下头。这个时代,需要明确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海记得十几年前的克拉玛依少年宫大火吗?当时有人竟然喊出:“同学们,让领导先走”的话,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为之不齿。我不知道,带头逃出的领导干部们这些年会不会时不时在内心面对这些消逝在火海里的一个个稚嫩面庞、天真笑容,还是仍然可以堂而皇之的高高在上做报告,继续指导、教育祖国的花朵呢?心如何安?

  永记赖宁,永记克拉玛依。

标签: 少先队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