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有趣的名家思辨故事:白马非马 | 子非鱼

滴答历史 183 0

01名家虽已没,事迹却长存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的混乱时代,亦是中国文化的开创时代。诸子百家各类学说,随时而生随势而沉。其中之一称为名家,注重思辨,口才出众,兴盛于战国七雄时期,衰落于秦朝建立之初。

名家,按今人的理解,就是逻辑学家,做的是注重逻辑与思辨的学问,辩论术出众。这在西方,是古希腊哲学得以发展和延续的根本;而在中国,从战国兴盛到秦始皇焚烧记录诸子言论之书,名家恐怕早就已经名存实亡。

由于名家在历史的时空里,存在时间较短,因此他们的著作大多没有保留下来。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有《惠子》一篇,已遗失;另一代表人物公孙龙的思想观点在《汉书》中有著录,然仅存六篇。现在我们所能知晓的名家学说,仅限于其代表人物的名字及这些名家人物的事迹记录。是谓:

名家虽已没,事迹却长存。

读来饶有趣,惜哉学说沉。

名家的事迹记录,其实是蛮有趣的思辨故事。先来看看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02 白马非马两个有趣的名家思辨故事:白马非马 | 子非鱼

某日,公孙龙骑着白马去某城探望朋友,在城门处被城卒拦了下来。

城卒指着城门口贴着的告示说:“先生,骑马进城要交钱。”

公孙龙赶紧下马,准备牵着马进城。

城卒还是拦着他说:“先生,马如果进城,就要交钱。”

公孙龙非常不高兴,他拍了拍马的脖子说:“我这个是白马,不是马。”

城卒耐心地解释道:“上面规定,所有的马进城都要交钱。”

公孙龙指着告示说:“我已经认真看了,告示上说的是马进城要交钱,并没有说白马进城要交钱。”

城卒奇怪地看着公孙龙问道:“先生,白马不是马吗?”

公孙龙反问道:“难道白马是马吗?”

城卒肯定地说:“白马当然是马,这毫无疑问。”

公孙龙笑了:“好,你认为白马是马,那么黄马、黑马是不是马?”

城卒点了点头说:“黄马、黑马都是马。”

公孙龙道:“你确定黄马、黑马是马?”

城卒坚定地说:“同样毫无疑问,黄马、黑马都是马。”

公孙龙笑道:“既然如此,那么你告诉我,白马是黑马还是黄马?”

城卒摇了摇头说:“白马就是白马,怎么会是黄马、黑马?”

公孙龙依然笑容满面地道:“刚才你已经确认黄马、黑马是马,现在又确认白马不是黄马、黑马,那么白马怎么会是马呢?难道白马是黄马、黑马吗?”

城卒立刻怔住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公孙龙牵马扬长而去。

——摘自图书《基本演绎法》

两个有趣的名家思辨故事:白马非马 | 子非鱼

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公孙龙狡辩背后的思维敏捷度和逻辑推理性,够厉害吧。

看到这里,我不想再去深入探究公孙龙的舌辩之术,及究竟该要如何反驳他。我只想弱弱地问一句:你们说来绕去,难道当那只马不存在!听过马的意见没有哇——如果我这匹白色的马不是马,那你怎么还要骑我扬长而去呢?

03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两个有趣的名家思辨故事:白马非马 | 子非鱼

再来看看名家代表人物惠施的事迹。

惠施著作虽然遗失了,但他有一个好朋友,那就是庄子。庄子的学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之一,从古代一直影响到现在。如果你想了解惠施这个人及其背后的思想,那就要去多读《庄子》。

在《庄子外篇.秋水》中记载了庄子和惠施思维大碰撞的“子非鱼”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安静的环境,得闲的生活,两人的思想开始预备交锋了!)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背后是庄子的生活态度及思想体现。)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施立即反问,思维敏捷,抓住庄子的逻辑漏洞。)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给逼急了,不直接回答问题,抛出一个反问。)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施针锋相对,逻辑推理层层推进,有理有据。)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本已无路可走。然却亮光一闪,在惠施的逻辑上,再套上一个逻辑,最后给出一个让惠施无法继续反驳的答案,胜利反转。可谓论证完美,逻辑自洽。体现出其高明之处。)

读到这里,我怎么感觉惠施是在讲逻辑,做推理演绎,而庄子是在狡辩呢?

两个有趣的名家思辨故事:白马非马 | 子非鱼

于是,我回过头,在上文每一句原话的下边,就我所能理解的,加上一行括号进行说明,同时使用灰色文字,以便和原文区分。

个人理解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要参考一下专家如何解读。手头上刚好有一本《庄子说什么》,作者韩鹏杰是哲学教授。他在书中大致是这样解读的:

本来庄子已经被惠施彻底驳倒了,偏偏最后又能讲出一番道理来,这是因为逻辑上的东西未必在价值上成立,庄子就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夺回了主动权。庄子说让我们再从头来“捋”一下,你开头是怎么讲的,一开始你就问我是怎么知道的。你难道不是预设了我是知道鱼是快乐的,所以才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吗?我现在就回答你,我是在渠边知道的。

这当然是一个狡辩,但同时也体现了庄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惠施的“知”是逻辑上的,而庄子的“知”是一个把自己和外界融合在一起的“知”,确切的说是审美上的、移情于自然的“知”。

惠施是用逻辑的、科学的眼睛看世界,庄子是用审美的、诗意的眼睛看世界。所以我们说,惠施的逻辑水平高,庄子的境界更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若只用一种科学和逻辑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是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有情趣的,这个世界还需要诗和远方。

两个有趣的名家思辨故事:白马非马 | 子非鱼

这个解读,真是有高度,一级棒。如果没有对《庄子》的多年研读和哲学思维素养,恐怕是说不出这个道理来的。

那看来,两人都说得对!我们不只推崇惠施实用的辩论逻辑,也还要能够向往庄子的诗意人生,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得说:相爱相杀的惠施和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成就了彼此。

04 有趣的灵魂两个有趣的名家思辨故事:白马非马 | 子非鱼

通过阅读和理解上面两位名家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名家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极强,但它也只能是一种能力,再加上一些方法论,还是没法形成一套思想体系,传诸后世,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家的学说也就佚失殆尽。

此外,名家的能力偏向于个人思维的敏捷性和辩论术相结合,这可不是人人都能学习并加以精通的。而庄子、孔子等学说更大众化,还有大量的学生,能把它们继承并保存下来,在后世发扬光大。

再从庄子也能使用诡辩术来看,可见这种方法能力,其他诸子学说大家,也都能加以使用并融合至其学术体系中。

虽然如此,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仍然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两个难得的、有趣的灵魂;同时,他们所留存的思辨故事,也仍然在中国文化的偏隅一角,闪耀着思想与智慧的幽微之光。

标签: 关于马的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