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

滴答历史 174 0

1947年,毛主席命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典型的输了战术,赢了战略的例子。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前夕,国民党拥有陆军86个整编师(相当于军),248个旅(相当于师),以及海、空军等正规军356万,加上74万非正规军,总兵力430万,而且拥有大量美国援助的先进武器。而解放军正规野战军只有61万,此外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约66万人,总兵力127万。国共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

俗话说,手握利器,杀心顿起,1946年,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为此,国民党军投入全部正规军的80%,即193个旅、158万兵力,具体部署为:以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46万人进攻华东解放区,25万人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16万人进攻晋察冀解放区,16万人进攻东北解放区,10万人进攻晋绥解放区,16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8万人进攻广东各游击区和海南岛解放区。从用兵数量也可以看出,中华东为国民党的进攻重点。

在解放军强力反击下,不到一年,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就被粉碎,不得不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重点进攻方向为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

虽然在陕北和山东战场,解放军接连挫败国民党军的进攻,特别是孟良崮一战,全歼国军精锐整编74师,直接使国军重点进攻计划宣告破产。但是,更大的危机却出现了,解放军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辉煌胜利,歼敌巨大,但这是通过消耗本身就很有限的解放区的人力、物力、甚至地盘取得的,而解放区的人力、物力、地盘是有限的,消耗到一定的时候,也就耗无可耗了,这就意味着,解放军赖以打胜仗的基础就不复存在。而国民党可以在江南地区从容不迫的征兵、整训,使得大量部队可以源源不断的开赴战场。

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

在当时的解放区,一些地方的百姓甚至出现了逃亡现象,这是经济崩溃的前兆,表明局势极为严重。华东方面,我军丢掉了苏中、苏北、鲁南,只剩几十个县还可回旋,余地甚小,对此,刘伯承甚至指出,"(解放区)有演化成中央苏区结局”的可能。同样,山东解放区的形势也不容乐观,粟裕在论山东的形势时也曾指出"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山东的水都快喝光了"。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打到外线去,把战火引入蒋统区。于是,一个宏大的战略计划在毛主席心中逐渐酝酿成形。

1947年5月4日,毛主席在陕北致电刘邓:“(刘邓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

此时毛主席还只是指示刘邓在中原地区出击,5月8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邓,指出:刘邓军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

但是,7月23,毛主席致电刘邓,改变了5月初给刘邓规定的在中原宽大机动的方针,指示刘邓“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

7月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

从指示刘邓大军在中原地区宽大机动,到完全放弃后方,直出大别山,一方面,这是形势所逼,即陕北、山东解放区情况越来越恶劣所致,尤其是陕北,马上要撑不住了。

另一方面也是毛主席的一步妙招、险招,大别山位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同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大别山可以作为我军的依托,我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俯瞰中原。只要在大别山地区站住脚跟,蒋介石就必然要从陕北、山东战场抽调重兵回援,这样就可以达到减轻解放区压力,将战火引向蒋统区的战略目的。

在毛主席向刘邓下达指示时,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已经在鲁西南连续作战一个多月,部队伤亡甚大,急需修整。但是,当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3个"A"字的电报后,简单商量了一下,马上复电中央,表示完全服从中央决定,部队半个月后行动,因为他们明白,三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中央发出此电报,说明情况已经十万火急了。

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

实际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多里宽的地面上,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然而,十几万人马要挺近大别山,谈何容易,从西鲁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一路上有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背后还有几十万国民党军穷追不舍,可谓是困难重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后面已经没有退路,只有不停的向前冲锋,才能打出一条生路。

就这样,从8月7日出发,到8月27日,历时20天,刘邓大军一路血战,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的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当然,刘邓大军自身也损失惨重,部队遭到了极大的削弱,重武器几乎全部丢失,人数从出发前的12万,锐减至5万,损失大半。从战术角度上来讲,这无疑是一场败仗,但是从战略角度上来说,却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此次跃进大别山,是在外线开辟新战场,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哪怕是武器全部丢光了,只要能站住脚,保留下火种,就达成战略目标了。

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