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一书的基本内容是叙述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到西晋咸宁六年(280)近百年的政治历史,尤其是魏蜀吴三大政治军事集团风云激荡的斗争,而中心内容是东汉王朝与黄巾起义军,东汉王朝与反叛诸侯,诸侯与诸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全书描写大大小小的战争有一百多场,林林散散武打一共有四百多处,大到战争,小到武打,盘根错节,彼此关联,波澜起伏,十分壮阔,充满硝烟与刀光剑影。仿佛令读者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两军对垒,剑拔弩张陷阵厮杀;运筹帷幄,奇策妙计跌出不穷,战争描写各有特点,很少出现雷同:或全景描写,或特写片段;或以强胜弱,或以寡敌众;或平原对阵,或依山设伏;或水上船战,或陆地车攻;或强攻或智取;或火攻,或水淹,或骑战;或两军对阵,或捉对厮杀,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把战争的壮观,奇妙乃至神秘充分的刻画出来。在作者笔下,战争不仅仅是实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智谋的角逐;不仅具有残酷、激烈的属性,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充满了诗画之美,带给读者以审美的享受。
智谋家的舞台小说描写的战争不仅仅是力与勇的较量,血与火的洗礼,更是政治智慧、军事谋略、指挥艺术、方式方法、性格心理等各种因素的较量与角逐,充分揭示出战争的复杂性、丰富性与生动性。它既从全局鸟瞰战争,又从局部透视战争,认识战争,全方位全过程的展示战争过程,给人以全方面的战争体验和系统的战争认识,既揭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对战争的作用,又展示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更强调智慧与谋略对战争胜负的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在小说的战争描写中,既反映出远见卓识的战略思想,又展现了丰富精细的战术思想,还有奇妙无比的指挥艺术,充分体现出战争的深奥与奇妙。正是战争中对战术,谋略以及各种计策的运用与描写,才造就了《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传奇,成为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战争描写的经典。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战争案例来赏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中的智谋艺术。
官渡之战是在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结果是袁绍大败,曹操平定了北方,大大地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赤壁之战是孙权和刘备结成联盟,在赤壁打败了挥师南下、锐不可挡的曹操,使他不能统一天下,结果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伐吴,急于要替关羽报仇,结果是大败,从此走向了衰亡。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得不承认决定战争胜负的的主要因素依旧是实力与人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军队的数量与战斗力,虽然也不否定智谋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但一般不把它作为决定性的因素,不过不同于火器时代的战争,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由于攻击手段,指挥手段与武器装备的差异,使得智谋在战争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说智谋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绝不为过。
《孙子兵法》:“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而未算而庙算不胜者,的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负,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所谓的“算”就是指的算计和谋划,也就是战争发生前指挥者的运筹以及谋划。前人所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孙子把“智”放在“智信仁勇严”的首位,并认为有无智谋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无数战争实践也证明,多智与少智,有智与无智确实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败。战前的筹谋、策划,包括对敌情的分析与判断,战术的制定、运用、兵力的调整,配置,以及交战过程中的敌不变我不变,敌变我变的正确指挥,影响到战争的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所以才可以见到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情况。
《三国演义》写了那么多战争,几乎很少能看到单凭军队实力就能决定战争胜负的现象,大多都是凭借智谋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在作者罗贯中的笔下,智谋家凭借智谋演绎出一场场惊心动魄奇妙无穷的古代战争场面:诸葛亮一生,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无把握之仗。他总是在战前苦心孤诣,凭借自己过人的智谋,广博的知识,非同一般的思考分析能力,精心的策划,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合理的利用地形地势精确的选择进攻时间地点,因而总能出奇制胜,以弱胜强。他初出茅庐,就遇上夏侯惇十万大军,而己方只有几千人马 ,就在刘关张忐忑不安的认为毫无胜算的时候,他却已经在调度人马,占据有利地形设伏,结果刘备一方用火攻将夏侯惇十万大军烧的死伤惨重,丢盔弃甲,大败而逃。后来又水火并用,将曹仁的十万前锋部队烧的烧,淹的淹,再一次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在赤壁之战中他巧借东风,不费一丝器具、材料,就夺取十万弓箭,精心策划曹操逃跑路线,调度人马,水陆两军紧密协调的配合,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一战,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战略家、战术家、谋略家的智慧与才能。而诸葛亮也凭借他过人的智慧与谋略让其中最弱小的蜀国能够屹立于三国时代,一个智谋家可以撑起一个国家,让邻国轻易不敢侵犯,这就是智谋在战争中的作用,说其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绝不为过。
作为一部全景式的军事教科书,《三国演义》所演绎的精妙无比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艺术,不仅给读者带来无穷审美享受和震撼,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经验,一种智慧,既极大地丰富了后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生活,又给人们以实践指导。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农民起义,但是作为社会底层的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与军事素养有限,是不可能去读所谓的《孙子兵法》等兵书,但是《三国演义》却不同,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他们会从《三国演义》里边寻找经验,指导战争。李自成及近代张格尔、洪秀全等,初起皆是乌合之众,毫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线设防,渐有机智,遂成滔天巨寇。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的战案为帐内唯一秘本。
三大战役——智谋的演绎
(一)官渡之战——奸雄曹操称霸北方
首先来看官渡之战,而当时的形势是刘备力微,甚至还没有立足之地,江东孙权接过长兄孙策大权采取鲁肃等谋士顺应曹操的策略,寻求发展。而曹操本来想趁孙策死去进攻江南却听从属下建议与孙权和平相处,实际上两家已经形成同盟。反观袁绍未能正确分析当前形势,一听曹孙修好,不图本身发展,勃然大怒,兴兵伐曹,这项战略决策本身就是巨大的失误。虽然从表面上看袁绍拥兵七十多万,而曹操仅有七万,当时曹操这边谋士荀彧说:“以至弱当至强”。 曹操的另一位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岁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而袁绍的一位谋士沮授分析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而败矣。”双方的谋士都正确的分析出此战的主要矛盾是粮食,曹操应该速战速决,袁绍应该采用拖延战术,从现在来说双方还处于同一起跑线,然而正是双方领袖对待属下谋士所做出的正确分析而制定出的战术的态度,才导致双方一个走上坡线一个走下坡线,袁绍不听忠言反听谗言,肆意发兵。而且在战争过程中袁绍谋士屡次献出良计,袁绍却刚愎自用,最终逼得许攸投奔曹操,透漏给曹操乌巢屯粮的军事机密,导致大败。为何军队数量差异如此之大,却是弱小者打败了强大的一方,正是源于曹操与袁绍领袖是否能听进手下谋士的忠言良策,曹操与袁绍表现完全相反,他自己对战争双方的特点,整个形势以及如何应对的战略战术都有了自己正确的判断与认识,并且积极采纳手下谋士的谋略,做到了人尽其用,用智慧去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军队。
正如小说的两句诗:“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诸葛亮也曾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由此可以看出战争中谋略的重要性,一次大的战争,不仅仅是双方兵力的较量,更重要的是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全面的分析己方与对方的形势,做到知彼知己,方才能百战不殆。弱小者通过多算善算妙算以己之长打敌人之短,重视谋士的作用,善用良策,集思广益,以弱胜强,未尝不可。
(二)赤壁之战——瑜亮合谋退曹操
赤壁之战,闻名遐迩。讲的是刘备联合东吴抗曹,首先要讲的是为何刘备要联合东吴,因为当时曹操平定北方,挥师南下,刘备与东吴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抗曹,所以只能选择联合。而这里首先要提一下如何联合,毕竟三国间的政治斗争颇为复杂,就有了诸葛亮只身过江,以自己超人的勇气与智慧,征服孙权与周瑜,合力抗曹。当时的东吴大臣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而孙权本人举棋不定,诸葛亮的任务就是说服孙权下定决心,而诸葛亮了解孙权本人一面害怕曹操又想抗拒曹操的两面性,没有听从鲁肃的劝告,以激将法激起孙权的斗志,夸大曹操以警醒孙权议和不是长久之计,曹操南下势必统一南方,当孙权下定决心抗曹之时,又适时提出抗曹谋略,可谓大智慧,不得不说诸葛亮在把握人心方面真的做到了淋漓尽致,体现的是他的大无畏的勇气与高超的智慧。而在孙权动摇之际,周瑜浮出水面。孙策临走曾一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诸葛亮知道周瑜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心胸狭隘,针对周瑜他同样采取激将法,佯装不知道小乔是周瑜妻子,故意说曹操南下就是为了二乔,虽然有一些滑稽但正是抓住了周瑜对自己的个人利益看的极重的性格,顺利的激起周瑜抗曹的决心。自此,刘备打算联合东吴抗曹才算拉开帷幕,也是赤壁之战的准备阶段。
而接下来的战争描写中,不仅是刀光剑影,冲锋陷阵,更多的是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赤壁之战就是一场智慧的战争。曹操素来以奸诈闻名,而周瑜更加聪明诡异,还有一位料事如神,统筹全局的诸葛亮,这是属于高端军事家和战略家的舞台。
曹操诈称百万雄师,而反观联军,刘备败走江夏,势单力薄,而东吴也无法抗衡来势凶猛的曹军,两家联合也显得螳臂挡车,然而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发现自己手下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于是曹操大胆任用荆州降将蔡瑁和张允任水军都督,加紧训练水军,而周瑜在前线发现曹操水军的精妙后,于是一系列的阴谋与阳谋的较量就展开了,周瑜清楚地知道没有这二人,曹军虽然强大,但在水上就如没了爪牙的老虎,于是便利用同窗蒋干的性格,以及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预先伪造蔡瑁张允的密信,又故意让蒋干偷了去,曹操一时不察,以为蔡张二人勾结东吴,一气之下把二人杀了,虽然后来醒悟,但悔之晚矣,就这样,周瑜不费吹灰之力,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接下来的苦肉计,连环计让曹操苦不堪言,己方计策在对方看来都可以被利用,一代枭雄曹操真的是遇到了克星。期间夹杂的草船借箭环节也充分体现了诸葛亮作为智谋家在战争中的作用,一个智谋家可以将敌方数万军队玩弄于股掌之间,不仅为自己军队获得武器,更削弱对方的实力,提升己方士气,打击敌方士气,最后的巧借东风,让诸葛亮一战成神,这就是智谋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的作用,智谋在战争中不像军队,武器,粮草看得见摸得着,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战局。所以说赤壁之战就是一场智谋的较量,坐拥周瑜与诸葛亮两大智谋家而军队实力比较弱的东吴与刘备一方最终战胜了军队实力较强却缺乏智谋家的曹操。
(三)夷陵之战——蜀帝刘备自大被儒欺
再来看夷陵之战。首先战争的起因是关羽被杀,刘备出于桃园结义兄弟情急于给关羽报仇便贸然决定举兵伐吴,其实在当时刘备做出这样大的战略决策本身就不符合现实。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已经根据当时的天下局势分析出刘备以后的路线,就是占据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联吴抗曹,伺机图谋统一天下。后来赤壁之战也证实这条路线可行,所以在刘备准备伐吴时,诸葛亮就劝谏刘备:“不可。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令我伐吴,各怀谲计,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甚至赵云也劝说刘备愿主公以天下为重,这是站在全局以及长远的战略目光上而做出的正确分析,但是刘备却听不进忠言,一意孤行,誓要为关羽报仇,甚至在秦宓在提出相同意见时竟大发雷霆,要将他斩首示众,经众人劝说才将他暂时囚禁起来,这等表现已与官渡之战的袁绍相差无几,听不进忠言良策,刚愎自用。
接下来刘备仗着兵多将广,接连挫败东吴,甚至东吴派人求和,然而刘备报仇心切,誓要灭吴,迫使东吴启用年轻儒将陆逊,这个人虽然年轻,但是却很聪明,熟谙兵法,很有谋略。他采用避其锋芒,守门不出,以逸待劳的战术,使本来锐气十足的蜀军兵疲意阻,迫使刘备下令在山林连营七百里。当诸葛亮看到刘备派人送回来的连营图时,不禁长叹:“汉朝气数尽矣!”最终,蜀军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惨败而回,导致蜀国从此一蹶不振。夷陵之战是刘备一意孤行,不顾现实与谋士的劝谏,以强大的一方被弱小的一方打败,同样是智谋在战争中发挥的独一无二的作用,如果东吴不是紧急起用陆逊,或许没有人能阻挡刘备,因为这就是智谋家在战争中左右战局的能力,一个小小的计谋,就能成为一场战争的转折点,军队实力不够,智谋与谋略来凑,甚至得一智谋家,胜过十万雄兵。
《三国演义》写了如此多的以小打大,以弱胜强的战例,诸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些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大战无一不是靠智谋取胜,没有一场是比拼军力,打消耗战,针尖对麦芒,都是弱的一方善于谋划积极策划精于算计,从而使强者一方的优势无法得以发挥或者使其优势得到最大的限制,最终以弱胜强,谱写了一场场战争传奇。
三、三国智谋,泽被后人对于统治者来说《三国演义》的智谋也得到借鉴,尤其是以清朝统治者为首,他们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文明程度,远远不及当时的中原,但是他们自关外到关内战场角逐,却势如破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与当初的皇太极曾经要求满洲贵族熟读《三国演义》,学习其中计谋有很重要的关系。努尔哈赤利用反间计将唯一能够阻挡清军入关的袁崇焕除去,正是深刻了解《三国演义》计谋的作用。1629年,皇太极率领军队绕道入关,并且攻打北京。皇太极见袁崇焕太难对付,于是就使用反间计,秘密派遣两个部将故意在两个被俘虏的明朝太监附近说袁崇焕已于皇太极结盟,然后又故意将其中一个太监放走给崇祯皇帝报信。崇祯信以为真,随即将袁崇焕杀死。这个故事完全是“蒋干盗书”的翻版,而皇太极也成功的将袁崇焕除掉。皇太极充分发挥了在《三国演义》中学到的计谋,最终一统中原。同时清军将士的作战方式也借鉴《三国演义》的作战方法,各个骁勇善战,为清军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向来强调谋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孙子兵法·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打仗的场面笔墨较少,可是写怎样把谋略一步步地设计好却占了很大的篇幅,刻意增添谋略和心计的作用,这正是受了这种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战略战术都是与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有关的,这些做法也是在战争中经常用到的。《三国演义》中三方在制订战略决策时,总是以政治为先导,力争政治上的主动权,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当今世界的政治斗争,包括台湾问题,军事斗争远远小于政治斗争,很多铁血战友只看到武力收复一点,其实其中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没有看到。还有最近火热的萨德事件,一度将中韩关系推上风口浪尖,在世界和平的大背景下这件事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利益消长。萨德问题属于军事安全问题,在此问题上中国外交部一直秉持着和平的外交政策,以退为进,对于萨德事件表示严厉的谴责,与此同时用经济手段替代物力反击,给以外贸受益为主的韩国经历以沉重的打击。在当今这个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背景下,中国的做法体现了《三国演义》中的古代军事思想,两方对立攻心为上,在中国的经济制裁的压力下韩国旅游、外贸收入直线锐减,在韩国国内也多次爆发民众游行运动。中国应对萨德事件中以退为进不仅给了韩国制裁,也恰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世界发展的要求。
对于普通人来说《三国演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戏曲中的《草船借箭》、《借东风》、《龙凤呈祥》、《空城计》等,无一不展示《三国演义》智谋策略的风采,就连前国家女排教练袁伟民在分析中日美三国女排三足鼎立的情形下,还去读《三国演义》来制定正确的策略,进而保证中国女排在世界排球联赛的霸主地位,为国争光。
读《三国演义》,品三国智慧。恰有一句歌词:“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三国智谋令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1]思履.《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2]郭瑞林.《三国演义文化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4]沈伯俊.《说三国》.中华书局.2005年版
[5]门冀华.《三国三十六计》.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傅光明.《纵论三国演义》.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