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历史低估了的古代帝王

滴答历史 157 0

  一个被历史低估了的古代帝王

  ----东汉光武帝刘秀文韬武略鉴赏

  高邑凤茗 文图

  一个被历史低估了的古代帝王

  东汉光武刘秀是在高邑登基,并从河北走出来的一代中兴之帝王。他虽出身西汉皇族,却起自于阡陌之间,反王莽、平王郎、降铜马、巡河北,挽狂澜于即倒;兴太学、倡儒术,尊节义、行俭约,建不世之基业,实为一代明君。但是其在历史上名气却不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乾盛世等,甚至还不如一些著名的亡国之君。谨借此文鉴赏一下东汉光武刘秀的文功武略,以正史误。

一个被历史低估了的古代帝王

  高邑刘秀公园里的刘秀雕像

  一、勇武兼备,冠绝宇内

  (一)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勇敢的皇帝。刘秀刚起兵时,既无良相更无良将,几乎全凭着自己的谋略和勇敢驰骋沙场;昆阳大战中,刘秀身先士卒,带领十几人冲出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搬来救兵;后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神话,此战也奠定了新朝王莽覆灭的基础。在持节巡视河北时,面对严峻的军阀割据形势和王朗等强大的邪恶地方势力,仅仅带着百人的队伍,采取恩威并用、软硬兼施的策略,不仅借机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还逐渐的消灭了其它割据势力,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至今河北境内还到处流传着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可见当时征战的残酷和刘秀的勇敢。

  (二)他是中国历史上参与和指挥战争最多的皇帝。他的对手仅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郎、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彭宠、卢芳、公孙述等。在东汉王朝开国战争中,刘秀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他善于把握战机;长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精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运动歼敌;勤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术;强调连续进击,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重视利用人和,唯才是举,使麾下将士能充分发挥才干。刘秀的统一离不开武力,但是他在能够有效的采用种种灵活手段,争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对手,可谓仁至义尽,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见。

  (三)他是颇有谋略的军事家。善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尽量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即使在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冯异出征关中,刘秀戒之曰:“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定河北“所过郡县,考察官吏,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招降铜马三十万众;取洛阳,降纳杀兄仇人朱氏且封以高官等。在刘秀的影响下,其部将也多能以此法取胜。在刘秀眼里,屈而不折的“柔”有时会胜于折而不屈的“刚”。毛泽东称赞刘秀是“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二、知人善任、善待臣民

  (一)知人善任,将帅用命。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将帅能在不违背总的战略企图下见机行事,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大将马援称他“恢廓大度”,“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耿在云台二十八将之中年纪最小,耿曾在河北时救过刘秀的命,刘秀常常把他比作韩信,颇为欣赏。河北平定之后,耿献平齐之策,刘秀同意他率兵前去,结果真就大功告成。刘秀起兵路过颖阳时,王霸和一帮朋友去投靠。刘秀在河北邯郸和王郎作战时,遭到了重大挫折。危急时刻,随王霸的一道投奔刘秀的人纷纷溜走。刘秀对王霸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颖阳时,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吏。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连刘秀喜欢的人犯法也不放过,严格按规定治罪。祭遵去世后,刘秀常常怀念他,并不时感叹“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有这样的领袖,才能有这样的干将,有这样的干将,才能成就这样的事业。

  (二)怀柔天下,四海归心。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在河北束鹿作战,大败敌军后,投降他的人并不很安心。刘秀令降者各归其本部统领其原来的兵马,他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无丝毫戒备之意。降者感叹道:“萧王(刘秀当时封号)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后,采取“以柔道行之”的治国方针,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他采用了安抚周边少数民族,把边郡的居民迁入内地,对匈奴采取守势。他认为对敌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行仁义其实也能收到一样的效果。后来匈奴分裂,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主动要求内附,并且希望能和亲,刘秀答应了和亲的请求。即使后来北匈奴出现灾害,勇将臧宫表示愿意率领五千骑兵扫荡大漠,刘秀亦对此一笑了之,光武却不想效仿汉武,不打没必要打的战争,整个光武时期百姓很少遭受兵戈之苦。

  (三)善待功臣,青史名垂。云台28将里只要和皇室有亲戚关系的都没被列入,(如光武的表兄来歙功劳很大,最后也未被列入。)举贤不避亲,但最后论功行赏时让自己的亲属下来,把机会留给别人,光武的这份胸襟实在难能可贵;光武在度田事件中也杀了许多违法的官员,但没有象明祖那样打击面那么大,株连那么多;刘秀没有杀戮功臣,给他们丰厚的待遇。但为了避免功臣权力过大带来问题,他“退功臣,进文臣”,把治理国家的事交给了文臣,28将都得善终。对一些降主都能保全,甚至有些还成为光武的得力之人:冯异曾是王莽阵营中人,后依附刘秀,并在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数年镇抚关中誉为“关中王”。在遭人非议后,刘秀安慰他说:“没什么可以担忧的!”后来刘秀还当着满朝文武一再肯定冯异“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劈荆棘,定关中。”此举让多少人放下包袱,从而轻装上阵。 

一个被历史低估了的古代帝王

  刘秀雕像

  三、推行仁政,轻徭薄赋

  (一)简化机构、躬行节俭。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推行“精兵简政”的第一人,刘秀即位后,大量合并官府,减少官吏,仅在建武六年,就对县及相当于县的封国进行大量调整,“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西汉初,曾设房子县、鄗县、柏乡县,而刘秀在高邑登基称帝后,于建武元年(25年)就改鄗为“高邑县”,并废柏乡侯国并入高邑县。公元30年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自己身为一朝天子依然严格身穿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群臣屡次提出封禅泰山,他都认为是劳民伤财之举,不予答应。《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二)薄赋省刑,与民休息。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光武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首先是薄赋敛。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其次是省刑法。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其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其四,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其五,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规定不许任意杀伤奴婢以及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其六改革葬制。刘秀在高邑登基称帝后,曾三次下诏书,要求百官及民众移风易俗,改革原葬陋俗,在全国推广薄葬,不再使用棺椁,里松外漆,金银随葬以及复杂的下葬陋俗,人民非常拥护。

  (三)提倡儒学,创新哲理。刘秀太学生出身,是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在征战时就重视儒学。每到一处就征集古代典籍,并且拜访当地著名的儒学人物,请他们当官或者封赏他们。称帝后创新治国哲理,以儒学方略治理天下,每天处理完政务后,还和很多儒者彻夜畅谈儒学经典,秉烛诵读,夜深不寐。有时还亲自主持有关文学的辩论,乐此不疲。建国后,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还常到太学巡视和学生交谈。在他的倡导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兴起很多私学。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颁布诏书,明告天下,广泛寻访隐居的学者,提拔渊博的儒士,如逢萌,周党,王霸,严光等,史称“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举逸民天下归心“。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消除割据,平定天下,励精图治,重建刘氏王朝,恢复国民生计,使百姓重新安居乐业,史称建武之治。他的许多优秀品质和卓越的才能是一些古代君王所不能相比的,他善待功臣、革旧创新、亲民勤政的作风,更是一些著名帝王们所缺乏的,刘秀无愧是一位从河北走出来的优秀古代帝王典范。(3581字)

  咏刘秀

  千秋台上帝星升,凤凰城中凤成龙;

  文功华夏社稷固,武略四海狼烟平。

  除旧推新仁政布,倡俭尊儒世风隆,

  君待臣善臣尽瘁,官助民兴汉中兴。

  一个被历史低估了的古代帝王

  【刘秀的名言】

  一、有志者事竟成也,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二、天地之性人为贵。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我自乐此,不为疲也。疾风知劲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三、得陇望蜀。建武八年,大将岑彭率兵跟随刘秀攻破天水,并与吴汉在西城包围了割据陇上的隗嚣。当时,公孙述(蜀地的割据者)的将领李育来救隗嚣,被盖延、耿包围在上。光武帝东归,写信给岑彭说:“两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刘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的感触让后人唏嘘不矣。

  【古人称赞光武的诗文】

  谒汉世祖庙刘希夷(唐)

  舂陵气初发,渐台首未传。列营百万众,持国十八年。运开朱旗后,道合赤符先。

  宛城剑鸣匣,昆阳镝应弦。犷兽血涂地,巨人声沸天。长驱过北赵,短兵出南燕。太守迎门外,王郎死道边。升坛九城陌,端拱千秋年。朝廷方雀跃,剑佩几联翩。至德刑四海,神仪翳九泉。宗子行旧邑,恭闻清庙篇。君容穆而圣,臣像俨犹贤。攒木承危柱,疏萝挂朽椽。祠庭巢鸟啄,祭器网虫缘。怀古江山在,惟新历数迁。空馀今夜月,长似旧时悬。

  元好问:光武台

  东南地上游,荆楚兵四冲。游子十月来,登高送长鸿。当年赤帝孙,提剑起嵩蓬。一顾滍水断,再顾新都空。雷霆万万古,青天看飞龙。岿然此遗台,落日荒烟重。谁见经纶初,指挥走群雄。白水日夜东,石麟几秋风。空余广武叹,无复云台功。

  王磐昆阳怀古

  行役宛叶间,路入昆阳城。滍水抱城左,荡漾东南溟。川源入四顾,盘互多冈陵。城颓削悬崖,草深恶鸱鸣。嗟尔一抔土,当此百万兵。莽图十九年,聚此天为坑。

  王者况不死,千骑惊龙腾。汉业兆丰沛,赤符此中兴。创复两不易,山川贲雄名。东南遥相望,盘盘两神京。千年事云散,草木含威灵。野人无所知,城边事春耕。扶犁上废垒,陇亩纵复横。只应怀古士,千古怆馀情。

一个被历史低估了的古代帝王

  高邑刘秀登基的千秋台

  王泰来:光武庙记

  帝王肇兴盛德者,必百世祀,穷天地亘古今者不可易之,理也。在汉中叶,新室窃柄,呼号者连响,撄城者相望。光武天锡义勇,神运机智,戡定祸乱,削平天下,海内蒙恩,德至渥也。是以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欣不自胜,故老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其拯民水火之功为何如哉?舆情推戴,虽百世可也,况所谓之故乡者乎?原其所自,实由舂陵节侯买厌地蒸湿,乞移内郡,由是作邑乎枣阳之白水,地灵人杰,笃生贤哲,果有以验苏伯阿望气之识。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十有七年,乃过故里,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大会宗戚,改县为章陵焉。帝心之眷乎兹土者审矣,民之报效者,礼固宜然。古城距白水十里余,故宅有庙,后废。有元混一区宇,诏天下名山大川,圣帝明王,特举祀典。于是里之耆宿慨焉,鼎新祀事,遂以至正三年三月三日征土工木工石工,修器备用,来会祠下,斩枝干,砻柱础,陶瓦甓,筑垣墉,恢复旧制。克获就绪,以祠祷祭祀,如响斯答是能,易歉为穰,易冷为和,沾被惠泽者,乃复镵石为炉,辇来于庭,以永供养,民心之眷眷于帝亦云至矣。民之仰帝也如是,帝之念民也如彼,交契于冥冥之中,祠之所以作也。余嘉其居帝里而能笃崇报之意,以示不朽,爰述其大概,俾岁时以便观览焉。

一个被历史低估了的古代帝王

  千秋台上的石碑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