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郎咸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滴答历史 184 0

郎咸芬老师,有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吕剧演员、吕剧界的代表人物、吕剧传承人、吕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吕剧大师、“郎派”宗师。

郎咸芬,山东吕剧的代表艺术家,她为吕剧事业奉献了当时整整六十年,虽然年近耄耋,却仍然没有停下脚步,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党和人民的一份感恩之情。

这里是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所老年大学,此刻大家正在学唱山东人民非常喜爱的地方戏曲-吕剧。说起山东吕剧,人们一定会想到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郎咸芬以及她的代表作《李二嫂改嫁》。戏迷说“我从小就喜欢吕剧,那时候自己听说演《李二嫂改嫁》,自己从老家上济南来排队在山东剧院,排了一上午的队,看《李二嫂改嫁》”。“郎老师《李二嫂改嫁》,百看不厌,真是接近生活,接地气也就是”。“郎老师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是吕剧的根源,她一直是吕剧在老百姓当中的根很深,一提起吕剧来,就知道郎咸芬怎么怎么的”。的确,在很多戏迷心中,郎咸芬和她塑造的李二嫂几乎就是吕剧的代名词。当我(他)们来到山东省吕剧院的时候,郎咸芬正在给年轻演员们指导排练,由于骨折痊愈不久,郎咸芬的脚步有些不稳,神态也屡显疲惫。然而当她起身来做示范的时候,却情绪饱满、运气十足,完全不像是一位当时七十七岁的老人。他们的采访直入主题,就从她的成名作《李二嫂改嫁》开始。1952年,为了配合宣传新颁布的《婚姻法》,山东省吕剧团排演了现代戏《李二嫂改嫁》,17岁的郎咸芬出演剧中的女主角农村寡妇李二嫂。

因为郎咸芬她从小生长在小城市里边,她没见过农村,说实在的麦苗韭菜自己分不清,自己也不懂得农村是怎么回事,所以呢,演出当时17岁演出,就说得换这个演员,像个学生,更不像个农村妇女,也不像个寡妇。的确,17岁的少女与农村寡妇之间有着太大的角色差距,于是领导决定让郎咸芬下乡去体验生活,就这样,郎咸芬住进了农村寡妇刘大嫂的家里。她边讲自己边流泪,郎咸芬她当时都泣不成声,她说大嫂你别说了,但是自己又想听,要理解寡妇的心情,后来逐渐的很磨合,非常亲切,那么这一下子不要紧,这几个月的深入生活、向大嫂学习,自己再演变了样了。回到剧院以后,郎咸芬首先练习形体动作,力求从外形上接近人物角色。翟剑萍说:“为了戏里边拉碌碡这个真实啊,白天拍戏,晚上自己就拉着碌碡在那个地上练,那个院子石头铺的咯咯噔噔的并不平,他们就朝着窗户外边喊,咸芬你还有这么练的吗,(还)哪有这么体验生活的,你弄的咯咯噔噔的,大伙都睡不着觉,你赶紧歇着吧,咸芬就给他们讲,哎呀老大哥们,我笨啊、白天没有时间,你让我再小练一会啊。”同时,郎咸芬还努力把自己沉浸在李二嫂的心灵世界中,她仔细揣摩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最终把李二嫂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靳惠新说:“这个演员的交流啊很重要,如果说我跟你演戏,你不跟我交流,这个交流通过什么啊,就是通过眼睛啊,当第一场你看到她,我那个烟袋、啪一拽,她那个眼神一看自己那种交流,演员之间就能互相激起戏来。”有了艰辛的付出,成功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大观园剧场演出,那个买票排队的啊,从半夜里起来拿着马扎就在那排号,排队买票来看这个吕剧。一年以后,剧团参加了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郎咸芬主演的《李二嫂改嫁》引起了巨大轰动,一下子囊括了剧本、音乐、服装等所有一等奖,而郎咸芬则获得了最有分量的表演一等。紧接着,剧团又来到北京走近了中南海,演出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第二天报纸上头版头条就登了,当时文化部副部长叫刘芝明,他就说这个戏既是地方戏、也是新歌剧,他们有创新,田汉老看他们戏以后很兴奋,请他们全体吃饭。1957年,《李二嫂改嫁》被搬上荧幕,并且红遍大江南北,由此也确立了吕剧在中国巨大的地位,而十九岁的郎咸芬也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演员,从这一刻开始郎咸芬的人生便与吕剧紧紧的融合在了一起。从17岁到50岁,郎咸芬带着《李二嫂改嫁》走遍了全国,演出了2000多场,今天这部戏已经成为山东吕剧的代表剧目。一出《李二嫂改嫁》彻底改变了郎咸芬的命运,1956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郎咸芬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面对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份巨大的荣誉,郎咸芬心潮澎湃,从此她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吕剧事业之中。当时她年轻时候她不知道什么叫礼拜天,当时他们包干制,工资很少、发了这个钱之后、这一个月只出去一次,干吗呢,买牙膏、买牙刷、买肥皂,完了,这一个月你休想在马路上见到她,她天天练功。在向老一辈演员悉心求教的同时,郎咸芬还向其他歌唱家学习演唱的技巧。后来她就请教郭兰英,郭兰英开人代会的时候认识,她就教她怎么用假声,真假声结合,怎么结合法,自己现在结合得比较好,真假声结合必须要衔接得听不出来是真声还是假声,所以郎咸芬她到现在唱没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郎咸芬逐渐形成了真实质朴、富有激情的表演风格,她的演唱深沉含蓄、情浓韵厚,充分发挥了吕剧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文革期间,郎咸芬也经历了灾难和痛苦,但是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随着形势的好转,郎咸芬的艺术生命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她夜以继日地与同事们复排老戏、创编新戏,《丰收之后》、《山高水长》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作品。除了这些现代题材剧,郎咸芬还主演了具有较高文化品味的《蔡文姬》丶《桃花扇》等新编历史剧,从而拓展了自己的戏路。人到中年的郎咸芬表演技艺日渐成熟。1996年年过花甲的郎咸芬又迎来了一次新的挑战,担纲主演革命历史剧《苦菜花》。《苦菜花》是山东作家冯德英创作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作品曾经被成功地改编为同名电影,而几十年后再创作一部同名的地方戏曲,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戏剧家何孝充曾经这样回复创作组的同志,“有一利也有一弊,一利《苦菜花》好小说,感动人的、吸引人的、好小说,很值得干。你们又是山东的剧团,你们剧团也擅长表现农村生活,这个都是你们合适的,但是这个戏,电影已经搞了,话剧也搞了,好多搞了,究竟搞起来难度很大、难度很大,但是有一条,我得问你们谁演,要是郎咸芬演,我就赞成你们搞”。就这样,主管部门最终决定由郎咸芬出演剧中的主角冯大娘。作为表演艺术家,一定要有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李二嫂虽然成功,但是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年,一想到这里郎咸芬的内心就涌动起一股创作的激情,她渴望再创作一个新的形象来报答广大观众的关爱,为此郎咸芬调动起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先到人物原型的沂蒙山区体验生活,然后与导演一起设计动作、唱腔,更为感人的是郎咸芬不顾年迈在排练中一丝不苟。孙杰说:“有一场戏就是日本鬼子打她,打她,你想我们年轻同志演日本鬼子都很不忍心,她年龄大了,腿脚不便,而且又是在一个平台上、往下拽她,演出的时候,都慢慢有点扶着她的感觉,她就很不高兴,她说我是个受苦的人,你们是日本兵,你得这么想,你对我不能说是搀着我下,不行、怕她摔着,你该推你就推,推到地上,她就在地上趴着。”一年以后,《苦菜花》公演了,郎咸芬的表演炉火纯青,风采依旧,冯大娘的形象得到了观众和专家们的高度赞扬,郎咸芬众望所归的获得了第八届文华奖表演奖,并在随后的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上再次荣获优秀表演奖。她是文华表演奖第一名,就是排列一个档次,评的时候是票数多少、按照票数多少来评,她是第一个,那是对她很大的激励,年龄已经六十多岁了。在《李二嫂改嫁》成功演出四十年之后,郎咸芬再次塑造了一个长久留在观众心中的艺术形象。何孝充言:“开头《李二嫂(改嫁)》打红,这个《苦菜花》完满谢幕,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她这两出戏可以说经典剧目,这两个人物也可以说是经典形象,自己很感动,何孝充他给她写过一首诗,在她(从艺50周年)的时候写了一首诗,“何人不知李二嫂,何人不知冯大娘。齐鲁大地农家妇,堪与山河共久长。”然而郎咸芬如此地付出并不是要追求个人的成功,她努力塑造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由此而喜爱吕剧。七十七岁的郎咸芬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练功、练声,至少要唱40分钟,她努力保持着自己的状态,不仅仅是为了能继续为观众演唱,同时在教学中也能给学生们做示范。一个是带着学生,自己还要示范,给他们示范。自己说你唱的这一段没有情,老师怎么就有情了,你唱给我听听,那自己就得给她唱、示范一下。说起带学生,郎咸芬是出了名的严格,他们到剧院采访时就亲眼看到,虽然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排练,但是她一定要让演员换上戏装来接近角色。胡静华说,“对我(她)们要求非常非常严格,她一进排练场必须得穿服装,穿服装、换鞋、我(她)们所有的演员只要一听说郎老师来排戏必须换鞋、换衣、不能穿裙子、不能穿高跟鞋。在艺术上,郎咸芬从来都是批评多、表扬少,然而在生活中她对年轻人的体贴爱护超过了对自己的孩子。李萍说:“她特别有爱心,关爱别人,我(她)们的孩子几乎家家的孩子都上她家去吃过饭,只要家里有事儿、有演出、家里没人照顾都送到她那儿去吃饭。她们上台湾演出,也是就把孩子直接放到她家里。”

2002年,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为郎咸芬举办了从艺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庆祝晚会上,来自全省的十一位优秀中青年演员正式拜郎咸芬为师,而在仪式之前,郎咸芬却拿出了一份特殊的师生约定。“她对她的学生要求也比较严,她就告诉他们,你们既然作为我是你的老师,首先我要提出来你是个党员,首先要做好一个党员,然后才做好一个演员,你是个非党员,首先做好人,然后再演好戏,这是很重要的。”

标签: 蔡文姬是什么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