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打的是杂牌军,这点是靠不住的,只不过秦末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太过耀眼,而总容易让人认为天下只有这么两个国家有实力,而无论怎么说,韩信对战的赵国是个建国伊始的赵国,而且赵国的军队是打过硬仗的,不是临时征召的,巨鹿之战的前戏便是赵军在坚守,吸引秦军。而一个国家军队如非有良将厉行改革变法的话,往往战斗素质都以开国时为最。
而韩信的兵似乎恰恰相反,用他自己的话说叫驱市人而战。而白起是用的是天下最锐的秦军,而攻胡服骑射的赵军,胡服骑射其实本身是军事改革并非政治改革,此时的赵军并不能说发挥到最高水平,最高的水平应该是魏武卒的模式,而秦军却是达到了彼时的最贴合的状态,故秦军优于赵军。综合来看,韩信实际上才是以弱击强,而白起则是以强凌弱,而且背水破赵完全可以说是歼灭战。因为他做到了歼灭战的效果,而且他花费的成本远小于白起花费的成本。
背水一战且不说一次性绝对会超过两三百人,因为那是几万人用很长时间去准备的,而且二三百人也足以决定胜负,史记里说的很明白,韩信过河不是去打魏豹而是去偷家,二三百人足矣,类似的战例有很多。韩信击败龙且,韩信绝不可能去决水断流,这很简单,如果这里有条河突然消失了龙且都发现不了,那他也不配统领二十万楚军而为当世名将。
很明显,韩信应该是在控制水流,使水处于可渡与不可渡之间,才有了史记说的,龙且的大部队被阻断在东岸而不是被冲散,韩信转身围杀龙且。当然其实我觉得也不一定是曾国藩在偷换概念,是因为他当时真的想不到具体怎么打的,而我们现在能说出来,大概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毕竟他也是统兵者,难免拘泥于自己的定式,结硬寨打呆仗。
韩信的成长历程也是很合理的,他在项梁时从军,项羽时位不过执戟,在刘邦初期,管理粮草被萧何挖掘,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后,先是参与还定三秦的谋划,再到攻魏国,领偏师而成大功,足以证明他的本事可以独当一面,到了伐赵时仍有张耳同行。攻齐才是真正独领一,这成长经历很合理。韩信自成一套的练兵体系,使得他的部队战斗力极大加强,才可以驱市人而战,而他直接打过去赵军也绝对不是对手,他之所以要拔旗易帜背水布阵这都不是在玩花样,而是在尽可能的压缩战斗成本,一日破赵和一百日破赵这里面天差地别。
现在很多人感觉都把战争当成儿戏,这就是赵奢说赵括的原因。打仗绝不是什么锦囊妙计可以解决的,大多确实都是制度建设的问题。不过这个现象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很多文人治兵文人治史大多都有这个毛病。很可惜的是韩信的兵法没有流传下来,不知道他到底具体是如何建设军队的。
然而通过拔旗易帜背水破赵的表现来看,韩信的方法一定是冠绝当世的,因为他驱市人而战却使部队发挥出的战斗力远胜于普通正规军的军队战斗力,如果没有这个为基石,那破赵之战绝不会有那么多花样,韩信破赵看的其实不是背水布阵也不是拔旗易帜,而是他如何能同时做到那些而保证部队没有崩溃没有大伤亡。所以来讲韩信绝不是谋战派,他绝对先是个建制派,然后才是谋战。先为己之不可胜,然后为敌之可胜。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