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晚年,因为得了脑溢血和脑梗塞,记忆力渐渐衰退,很多事都忘了。夫人楚青问他过去打仗的事,他也很多都不记得了。但他忆及山东战事时,多次提到国军大将陈诚。而且对他的判断非常清晰。可见在粟大将的内心深处,把陈诚认作是国民党军在山东失利的主要人物。
粟裕在山东的对手,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国军五大名将:王耀武、张灵甫、黄百韬、胡琏、邱清泉。陈诚在山东战场直接插手指挥得并不多,那么他在山东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探知粟大将真正的着眼点是什么,只能从陈诚的个人特点上作一分析。
一、陈诚其人
陈诚为人做事,有这么几个特点。
其一,擅权专横。
其二,心胸狭隘。
其三,急功近利。
具体就不解释了,一会儿讲到山东诸将的遭遇,大家都能看出来。这几个特点交织到一起,就注定其境界、格局不会太高。
为何?精力全用到抓权、建立小山头上了,用到正事上的精力自然少。当时国民党军中有四位大佬,何应钦、顾祝同、陈诚、胡宗南。陈诚因为积极抓权,无所不尽其极地扩大土木系力量,与何应钦、顾祝同两人关系都很一般,陈诚无时无刻不在防备何、顾两系。
对胡宗南,陈诚提防之心稍弱,因为胡宗南的势力一直在西北。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防备,任何一支地方势力坐大,都有可能危及他的地位。
军中大佬互相提防的结果就是,军长、师长级的军官带兵打仗,往往以派系为群,亲近则相互配合,疏远则相互撕逼,胜则嫉妒中伤,困则坐壁上观,败则落井下石。这样的局面下,国军如何能打得好?
全面内战开打之后,陈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国民党军优势极大,在多个战场具备击败中共军队的实力和条件。但有优势并不意味着就能打胜,1946年国共军事实力差距,比1933年时小很多,国民党军不好好布局,就不能轻易获胜。
谁来布局?陈诚。
陈诚意识到机会来了。他当时是总参谋长,职责就是设计国军战略。只要能在全面进攻中获得胜利,他将彻底压倒何应钦与顾祝同,胡宗南也将被死死限制在西北,国民党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非自己莫属。
在陈诚主持之下,国民党军实施了过于激进的全面进攻策略,虽然几大解放区都承受到巨大压力,但除了中原解放区稍微狼狈一点,被迫不战而退,其他几大解放区都是危而不殆。
啥意思?就是说,国民党军进攻虽然凌厉,可是就差最后一把劲,无法全胜。
别的战场不多说,就说华东。华东的战斗从南北两个战场开打,北面陈毅的山东部队打得有点狼狈,南面粟裕的华中部队却打出“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把国民党军打得晕头转向。
病根在哪呢?
国民党军投入兵力不够,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想张网,但兵少,网漏风。所以粟裕能左冲右突,在区区百余里的范围内打出运动战。
陈诚大概意识到了问题,在蒋介石面前拼命说薛岳不行。当时薛岳是华东方面的总指挥官,薛岳虽然资格比陈诚老得多,但一来不是浙江人,二来脾气有点倔,气性一上来对老蒋也是十个不服、八个不忿。
陈诚敢在蒋介石面前进馋言,也是吃准了薛岳挨黑枪也不屑于辩驳的脾气。
不光薛岳挨了黑枪,山东战场所谓五大名将的头一位,王耀武也在陈诚身上吃了不少亏。
二、王耀武被折腾毁了
王耀武,黄埔三期生。山东泰安人,大气豪爽,标准的山东好汉。此公抗战中立过功,有气节、有谋略、有眼光,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抗战结束后不愿跟着老蒋打内战,在蒋介石分兵抢占各大要地时,王耀武称病隐退。
蒋介石相中了他身上这股义气,专门调他到山东,让他坐镇济南经营山东。讲义气者最受不了以义相请。王耀武受到蒋介石礼遇,感动于主臣知遇,又选择出山做事。
王耀武到山东做了两件最重要的事,一是向蒋介石建议统一山东军队、党部、政府的事权,以便把混乱的山东局面收拾好。二是迅速集中力量干大事,从济南和青岛两地发兵对进,要打通山东省的交通大动脉胶济线。
这两件事都做到了点子上,蒋介石啧啧称奇。短短几个月,原本是日伪余势力、土匪、地方武装鱼龙混杂的局面,居然都让王耀武从形式上统一了。第二件事更了不起,东西对进成功了,王耀武居然神奇般地打通胶济线,穿透了中共沂蒙解放区。
1946年10月,蒋介石兴奋地任命王耀武为山东省主席。这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位当上省主席的。
当然,我们不必过分夸大王耀武的作用,以他手中那点兵力,根本比不上陈粟合兵后的实力。但是,王耀武确实是个人物,有他在,沂蒙解放区始终受到东、西两面的威胁。
陈诚并没有正确认识王耀武的真正作用。王耀武手下的兵力,适宜作为牵制性兵力,而不宜用来主动进攻。
1947年初莱芜战役爆发前,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从临沂边打边北撤。陈诚制定了一个南北夹击计划,要在莱芜、蒙阴、临沂一线,把陈粟大军包围消灭。实力不足的王耀武承担了从北面夹击粟裕的重任。
王耀武一开始就反对陈诚,过于粗心,过于好大喜功。陈诚制定南北夹击计划,是因为判断在临沂城战斗中消灭了陈粟15个旅近10万人。
鬼才会信!粟裕在华中区区几万人你都消灭不了,陈粟会师后兵强马壮,将近20万野战军,你说消灭10万就消灭10万?
所以王耀武迟迟不愿派主力南下夹击,他手头兵力不到10万,真有危险实在扛不住,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济南、莱芜一线持重不战,让粟裕时时刻刻保持如芒在背的感觉,目的就达到了。
真正的硬仗,让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来打,毕竟南线有近30万人。可是陈诚坚决不同意王耀武的判断,强硬地命令王耀武所部南下。
王耀武派他的副司令李仙洲率部南下,进莱芜,撤出莱芜,再进莱芜,反复三次。
临战进兵如此草率,连粟裕都觉得,这是不是陈诚主动送上大礼。
李仙洲来回进出莱芜的后果是什么呢?部队乱了节奏,进攻不知道方向在哪,防守不知道阵地在哪。华野向莱芜城发动进攻后,李仙洲慌乱失措,忙中出错,弃莱芜城不守,向北逃跑。
北面唯一的逃生通道,是粟裕故意留出来的,引诱国军离开坚固的城防工事,在运动中将其包围。
可怜四十六、七十三军两个军近六万人,被压缩在三四公里的窄小范围内,华野一发炮弹就能轰死一群人。最后全军崩溃,3天时间被歼灭56805人,成为国民党军史上耻辱性的惨败之一。
王耀武一生征战,也从未遭此败绩。他败的窝囊,有苦也没处说,反倒挨了蒋介石一顿骂。不用说,又是陈诚背地里打小报告。
三、五大名将联手
莱芜战役失利之后,蒋介石、陈诚不甘心失败,再次集结重兵,向沂蒙山区发起强攻。
这次强攻投入了血本,共有兵力45万人。总兵力比华野多了十六、七万人。优势可以说相当大。
陈诚这次的布局,颇下了一些功夫。
鉴于以往分兵前进易遭分割歼灭的教训,陈诚这次采取密集靠拢、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战术。
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三支主力都投入战斗。分别是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胡琏的整编第11师、邱清泉的第五军。另外还有战斗力非常强悍的整编25师,师长黄百韬。不要小看黄百韬,此人指挥作战相当有水平,25师在他调教之下非常能打,属于准一流级别的主力军。
王耀武也没闲着,莱芜战役吃了个爆亏,这次也想一雪前仇,率军在济南、泰安一线扼守要点,为主攻部队提供支援。陈诚吃了上次的亏,也不再强令王耀武主动出击。
国军五位最能打的大将联合出击,如此豪华的阵容,在国军各大战略区中首屈一指。
五大名将联手,效果立竿见影。通过这么几件事就能看出来。
第一件,华野被迫不断向北移动,指挥部暴露,国军趁机进行抵近轰炸,华野在蒙阴县坦埠的指挥部遭到精准轰炸,陈毅、张茜夫妇,谭震林夫妇,差点在这次轰炸中丧命。这是自泗县战斗失利以来,华东部队指挥部再次出现忙中出错的场面。
第二件,华野部队士气大受影响。面对国民党军重兵围逼,华野不得不再次施展极限腾挪大法,东奔西走,试图创造战机,诱使敌人跟着跑,进而找出分割敌人的机会。这种战法极易招致士兵的埋怨,因为太耗体力,走路太多。虽然华野神龙摆尾拿下泰安城,战士们仍然打趣说:“陈司令的电报嗒嗒嗒,小兵的脚板扑扑扑。”不少人觉得这是在避战,一些从华中来的战士甚至觉得反攻到山东没有意义。这些情况,粟裕晚年回忆时仍然清楚地记得,可见当时整个部队的士气波动有多大。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却表现得一改往日,不急躁,不冒进,按照既定部署,采取密集靠拢的阵型,逐步向沂蒙山腹地进攻,华野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小。
一切似乎都在向利于国民党军的方向转移。
陈诚别提多高兴了。
轰炸坦埠后,陈诚命人放出消息来,说匪首陈毅在国军精准轰炸中身亡。陈毅得报后风趣地说,从当年南方游击,我陈毅不知道被蒋校长消灭多少回了。
高兴,是普通人的本能反应。
真正的高手,这时反而进入屏息宁神、脑子高速旋转的时候,毕竟棋局才刚刚进入中局,这是变化最复杂、也最容易出现大逆转的时候。
蒋介石、陈诚都被炸死陈毅的消息鼓舞着,并没有意识到现在该做什么。情况不是很好嘛,还做啥?事后诸葛亮们不是最爱诟病蒋介石喜欢插手一线指挥官嘛,这次从委员长到总参谋长都基本放手了,为啥还是不行?
鲁中会战,蒋介石确实没怎么管,也没做太多指示。本文的主角是陈诚,我们只分析陈诚的失误。
陈诚此时最该管的是什么?五大名将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
要知道,这五个人谁都不是省油的灯,却同一时间被投入同一个战场,谁先谁后?打胜后功劳算谁的?作战配合时应该配合到什么程度?
这些事该谁操心?驭将者,帅也。
五大名将的上级,虽然还有兵团司令部一级,但几位兵团司令都是水货,王敬久、欧震、汤恩伯,抗战中都是常败将军,跟邱、张、胡、黄、王几位比,除了资历老一些,余则一无是处。尤其是汤恩伯这种货色,国民党阵营中狗都嫌弃的人,他来当兵团司令,莫说他麾下的张灵甫、黄百韬不服他,就连李天霞也不甚服气。
李天霞也是老74军出来的,和王耀武是51师的正副师长,李天霞是副的。同时期,李天霞还兼任着旅长,张灵甫是他手下的团长。
74军打过的几场恶战,李天霞几乎都经历过,仗仗都拼得血贯瞳仁,比汤恩伯强得多。
汤恩伯此时率第一兵团,手下6个整编师,3个都不服气,老汤只能聊尽人事,陈诚发下来的指令他一概照转,至于张灵甫、黄百韬、李天霞几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他一概不管,也管不起,你一管,张灵甫他们就敢跟你瞪眼,汤恩伯不愿去自讨没趣。
诸位,这是什么时候?这是到了刺刀见红、数十万大军决定命运的时刻。
对比一下看看华野这边,是怎么处理类似情况的。粟裕电话里给某些纵队司令下命令,那些司令年龄比粟裕还大,资格也老,胆子大的还敢质问粟裕为什么打。陈毅听见了,拿过电话气呼呼一顿骂。
你摆什么臭资格,你有我陈毅资格老吗?粟司令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纵队司令当场闭嘴。
这是什么力度!矛盾当场消灭在萌芽状态。当
陈诚作为三军之帅——在国军体制下,陆军总司令几乎被总长架空,尤其是陈诚在任期间,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多数时间是个摆设,此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协和诸将,让他们戮力同心,把劲儿使到一起去。
否则,五大名将一起出马,反倒不如一个名将单独出战。为何?一边打还要一边提防别人抢功。
就像百米冲刺,一边跑还得拿眼神往旁边瞅,怕别人超过,怕别人使绊子。一不留神,自己跑歪了。
四、张灵甫被围的真相
在陈诚认知不明、汤恩伯等一线司令刻意漠视的情况下,国军几个整编师之间的矛盾,不知不觉中扩大化了。
我们再回过头看看五大名将之间的关系。
王耀武是个聪明人,他虽然当过张灵甫、李天霞的长官,但此时乖乖地置身事外,一来刚刚被粟裕狠狠打了一顿实力不济,二来他在人情世故上见得极明,知道此战的主角是张、邱、胡三大主力。
但多多少少,王耀武对陈诚在莱芜战役中的瞎指挥有一定怨念,孟良崮战役时他几乎没有主动行动,全程被动龟缩,不肯离开济南、泰安的坚城。
其实华野打下泰安之后全主力东返蒙阴山区,莱芜、泰安一线兵力空虚,王耀武完全可以趁机东进,吓唬一下粟裕也有用。
但都没有!这个锅,陈诚得背。
再说张、胡、邱、黄四位。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区区四个人,也是内外有别,也存在鄙视链。
黄百韬处于鄙视链的底端。张、胡、邱三人都是黄埔生,黄百韬出身于杂牌军阀,这个身份令他在众多黄埔大将中矮了一头。若不是顾祝同对他加意提携,他怕是当不上主力军的主官。
黄百韬接手的25军是个战五渣部队,经过他一番调教,焕然一新,战斗力暴涨。蒋介石因此对他很常识。黄百韬很为此骄傲,但黄埔系几位炙手可热的军长们仍然不把他当回事。
进攻孟良崮时,黄百韬整25师奉命为74师担任侧翼掩护任务,而非主攻。这就已经有了主次之分。等到进攻展开时,张灵甫又粗暴地对黄百韬提要求,必须紧紧跟着,侧翼出了问题惟你黄师长是问。
你也是师长,我也是师长,谁比谁大一点吗?就凭你是黄埔学生?老子还不吃这一套了。
本来黄百韬就心里有气,被张灵甫一顿刺激,救援行动更加迟缓。张灵甫被围时,黄百韬观望了大半天时间,派出救援的部队也仅两个营。
当时粟裕手中的兵力已经用到极限了,阻挡黄百韬的只有1纵,一个军对一个军,兵力相同,1纵火力吃亏。但是黄百韬观望的这段时间,让1纵从容占据了天马山,黄百韬回过味来想重新进攻,就再也攻不动了。
这是黄百韬。
再说说邱清泉、张灵甫、胡琏。
这三位中,张灵甫与胡琏关系很好,而与邱清泉存在竞争关系。张、胡都陕西人,彼此关系亲近,作战时也经常互通声息,交换看法。张灵甫为人虽然骄傲但不狂,胡琏为人精明滑头,两人之前不竞争、不比较,所以彼此相处的很好。
邱清泉是个矛盾体。一方面他文化修养很高,能吟诗写文,兴之所致就吟上两首。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暴烈,对见解不同的人很难容忍。所以人称其为邱疯子。邱清泉飞扬跳脱,说话不注意,动不动就得罪人,他自吹第五军战斗力一流,共军“逢五不战”。
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邱清泉剧照
这话一吹出去就让人觉得挺膈应。虽然我们找不到史料直接证明张灵甫、胡琏与邱清泉有矛盾,但也没见过三人有过任何互动。
都顶流名将,既没有作战协同,也没有个人往来。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所以,内外有别,高低有差,区区四个人,就弄出来这么多道道来。
这仗还怎么打。
可笑张灵甫还做什么中心开花的大梦。邱清泉整个战役期间,借口有共军主力部队阻击,一直缩在莱芜没动窝儿。胡琏有心救援,却被死死隔在新泰,远水救不了近渴。唯一在积极救援的,反而是李天霞,几乎一天没耽误。
出现这些问题,锅是谁的?毫无疑问是陈诚。
这么多位名将,这么多主力军凑到一起,莫说没有达成1+1=2的效果,反而搞成了1+1<2。白瞎了张灵甫的奇思妙想,白瞎了这么多精兵强将。
如果作一番假设,陈诚根据诸将的私人关系,以及派系之争,对前线各师进行调整,比如:
以张灵甫、胡琏、李天霞三师为一个攻击兵团,胡琏、张灵甫为主,李天霞为次,这样将是另外一个局面。纵使粟裕有通天的本事,以华野当时的兵力,绝对无法同时围住国民党军两支主力军。
就算围住张灵甫或胡琏任意一个师,另外一个师积极救援,华野也无法两头兼顾,战局绝对会发生重大变化。最起码,不会出现在重兵集结的蒙阴山区送掉一个主力整编师的结果。
对邱清泉、王耀武的调动,陈诚也严重失招。莱芜距离蒙阴过远,邱清泉第五军几乎相当于置身事外,没有起到牵制华野主力的作用。对王耀武,陈诚没有也不屑于解开他的心结,山东土著大将的作用根本没发挥出来。
鲁中会战,本是国民党军最有希望击破解放军主力的一场大战,粟裕用兵也险到了极点。可惜的是,陈诚没能把握住机会。所以粟裕晚年回忆陈诚时,认为他是国民党军在孟良崮战败的总病根。
陈诚没有输在纯军事层面,而是输在政治意识,尤其是驭将之术上。
但是没办法,派系狂魔陈诚自己就上梁不正,有什么资格要求部下走正道。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